“最近百度副总裁翻车事件成为了职场圈甚至全网热搜和话题讨论焦点,其引发的一连串影响仍在继续。除了素人,不少企业家名人纷纷亲自下场做IP,进入短视频内容创作的行列,活跃在台前,做公司产品的代言人乃至商业、技术的布道者,这事儿靠谱可行么?真能赋能企业品牌价值?究竟什么是个人IP,什么才算是企业IP?还是两者已融为一体难以分割,相生还是相克?种种此类问题都值得个人和企业主深思和探讨。
01.
个人IP是风口还是另一个黑洞?
短视频的兴起让整个IP赛道变得尤为热闹。
如今倡导新质生产力,加之丰富的社媒平台和数字化应用,个人IP的发展似乎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佳境,KOL原创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然沃土。
过去受限于技术瓶颈,只能依赖纯文字输出IP,现在可以通过短视频,以及AI技术加持,促使个人内容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网络信息平权下。IP本身不局限于某个圈子,可以是任何人。
也因此,观点、知识、经验、技能的输出呈现变得更多元化立体化,形成一个独特多维度的内容场域,带有自己个人的独有风格和身份标签,在互联网持续传播、扩散、圈粉,形成一定特色的关注氛围和讨论势头。
其中,有不少素人IP从茫茫人海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KOL甚至头部主播,享有更多资源的注入和影响力的扩增,有的在自己所在的长尾垂直领域不断深耕,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
有IP在国内不温不火,但是在国外倒是备受青睐,也有本身在国内做出了些许名堂,但之后不满足局限于中国市场,选择大胆走出去,开拓新蓝海。或复刻自己在国内发展路径,抑或进一步内容创新,因地制宜传播,找到新的个人品牌价值新增长点。
我们也看到很多非素人比如文娱明星、创始人企业家、商界投资界领袖,也开始身体力行,开启直播带货,通过线上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做IP作品宣,不亦乐乎,内容从新产品、新技术到个人新动态、职场商业领域的个人洞见,等等,为企业打开更多知名美誉度乃至市场销路以及品牌影响力贡献自己的价值,积累商务职场社交货币。
但是IP赛道过热会变得过于拥挤内卷。人人都觉得是风口,认为时机不等人,便不约而同一股脑扎堆投入做IP,私域也好公域也好,纷纷加码,也拉动了这块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迭代发展,捧红捧“富”不少流量操盘手。
但终有一天IP也会被流量反噬。作为公众人物,对外呈现的IP时时刻刻都会暴露在舆论的审视审判中,逃脱不了公众的批判眼光和主流价值观的检验。这时候IP就是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也流量败也流量。个人观点观念的输出,稍有不慎,就会在公众面前放大,打上负面标签,导致人设崩塌,也不免会增加更多奇葩翻车事件。
02.
个人与企业的IP是双向奔赴还是不可兼容?
个人与企业绑定的情况越来越多,也会让大众难以判断看到的IP内容完全来源于个人还是企业?是企业文化的熏陶结果,有策划的预设的传达还是纯个人独立价值观的自然体现,两者又如何存在兼容呢?
首先,每个IP的出处都离不开个人经历和外在环境。人乃环境的产物。
之前的璩静,以及王自如,他们的观点看似让人“大跌眼镜”但是也似乎在意料之中。
不少职场高管、企业家们早期有靠背景人脉资源走向成功,有的的确是靠自己打拼,在职场内卷下,适应了丛林法则、狼性文化,拼命杀出重围,用自己的努力付出,或白手起家历经坎坷,换来事业辉煌成就,同时也换来巨大财富、名望和权力。
或许经历太多沉浮、社会的毒打,也或许习惯于身居高位太久,见惯了各种“大场面”,造成将自己对职场残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深刻体悟投射到外界环境以及相关职场人身上。
过往成长经历、职场习得难免让自己心理逐渐变得更“狭隘”、更封闭、更自我,更倨傲。自认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自己认为的都是正确的,甚至不接受任何反驳。一切存在即合理。自己获得的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无可厚非。
这其中也会有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某些倡导所谓“企业主张正确”和相关“正向反馈”,加深了自己的职场认知。
久而久之,加之自己的资历,他们会习惯以上帝视角俯视普通打工人,妄加犀利评论所见所闻,为人处世毫不留情,批判职场现象、职场后辈也不吝严词。他们似乎“自然”带有隔绝外界尤其屏蔽一切感性因素的“冷漠”和基于权威、高薪的优越感,给大众树立了一道难以穿透摸清、充满距离感的墙。
也不难理解,这种壁垒也让他们在不区分高低贵贱、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社媒平台输出自己的观点后被舆论质疑声吞没,“繁荣”的“黑红”怪象就此出现。他们没有意识到。不同于平日职场商务环境,网民话语权才更重要,能否进入他们心智,不触碰他们的良知、情绪底线下才是更需要优先考虑的,甚至重于内部管理自洽。
某些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变化,在身处的小环境里,自己固守的某些价值观可以为自己当下管理带来一定便利舒适和自由,换个地儿,原有的职场观、价值观终将不再适用。
由固步自封导致的观念信条冲突不仅自毁口碑,带来争议,更是殃及企业“钱”途。璩静的几条短视频让百度市值蒸发超过60亿。这样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去年董宇辉小作文事件,东方小孙的摔手机之举导致东方甄选面临巨大公关危机、股价大跌,企业面临一波波脱粉、亏损并间接拉动其他企业直播增长和走红。
最后事件以免去孙东旭东方甄选的CEO职务,董宇辉升任高级合伙人和副总裁暂告一段落。
种种示例看,个人IP的畅所欲言、任性而为,包括情感观念的肆意表达输出,冷不丁会将企业推到群众信任边缘乃至对立面,带来沉重的公关压力和商业、口碑俱损。反之,企业的内环境限制,以及强结果导向的性质倾向,也让个人IP变成一套软广体系,缺乏纯粹思想,也让个人手脚被束缚难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除非尽快找到其中的最佳平衡点。
03.
个人与企业IP会有完美终局么?
素人个人IP正不断走向专业化2B化,而企业IP正不断个性化平民化2C化。如今随着各IP扎堆互卷,有时候很难分清到底是纯素人还是企业团队打造为之,鉴于两者正逐渐融合,共享某些特性。
作为注意力抢占主阵地,短视频赛道前赴后继,各个KOL争相抢占流量,不断唤醒、占领大众的心智。这其间需要有组织地谋划内容矩阵,不断积累素材,点滴打磨,同时保持对外界动态资讯的灵敏度,吸收新知产出内容后还要层层铺设渠道传播。
数字化工具的丰富和快速迭代可以赋能个人内容生产力,去扩大探索边界。但是要做出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独特亮点持续吸引更多注意力驻足乃至商业转化变现则需要体系化布局和打磨。
只要找到契合自己的身份经历和职业优势点,走进用户,把握分享尺度,将自己同外界打通,换位思考,才能知彼知己,实现同频共赢。个人与企业IP的合作两者并不矛盾,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尤其职场身份,尽可能保持专业,也要有时候学会放下自己的身份履历,暂且忘记,保持空杯心态,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
过于追求人设粉饰和浮夸“演技”。只求一时吸睛激发舆论热议,这种纯“剧本”出道、不尊重市场的IP毫无永续意义可能,被社会大众抨击和冷落。
个人-企业-用户是一条完整价值链而不是相互针锋相对,非此即彼的不可能三角。
反观小米创始人雷军出圈的不仅仅是“are you ok?”一句口头禅和他的小米手机以及SU7,而是背后凝聚的常年对用户的潜心洞察和执着细节的体验优化。产品内核的迭代精进更是来源于他的企业价值观和产品信仰,
这就是IP完美结合个人实力内核与企业目标愿景的例子,有自己个性化的彰显、可俏皮可i转e,但长期看,企业发展持续利好不是只靠创始人IP运营品宣,根本上还是要做好品控、产品服务高质量交付,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反哺增强IP影响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创始人自己牵头做IP不是不可行,而是明确IP分享的分寸,以及不顾此失彼,以终为始,更好传承企业基因。
04.
结语
作为资深从业者、职业经理人或更高层,做IP势必会遇到各种挑战,与企业结合过程中也有磨合过程,也要做个有心人,用心打磨内容和产品,预防风险,做好自我重置,重新定位。明确目标和初步框架,可以进行小范围测试验证,将IP当做产品来运营,将会成为组织内部宝贵资产。
个人IP很难面面俱到,毕竟个人积累和制作要耗费很多精力,容易陷入效率和质量的平衡困局。如何判定自己的内容深度可否持续,以及受众喜好等反馈,即便没有专业公司操盘,专业平台工具加持,也要以专业态度和洞察不断迭代优化。
当然提升IP效能还是可以直接寻求第三方合作,当然首先要判定自己的合作方是否专业值得信赖,哪些需要利用平台优势,哪些保持个人独特性,学会取长补短是值得思考和实践推敲的。
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路,走此路的人多了就自然会没有路。做IP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持久工程,学会找到不同路子,开拓新的场域,找到合适的企业平台深耕。如果要持久产生1+1>2的效应,要保持谦卑,不忘初心。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基于了解短视频推流、算法潜规则之外,公众的敏感的感知力不可低估,内外修炼,提升网感和IP情商,内部组织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必修先导课。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IP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是有助于护城河壁垒的打造。而关键壁垒在于如何放权个人发挥特长又能把控好底线,另外把控好产品服务本身的质量,本着用户思维,抓住用户心智,积极传递正能量、可持续的价值和美好体验。
要想受益于受众,就得先让受众得利获益,解决痛点,提供安全舒适感才能收获长久信任和支持。个人与企业的IP相辅相成,两者不矛盾但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
内容策划|Bear Xiong
审核|Raisin Xu
编辑&排版指导 | Mac Su
视觉设计|Huanhuan Tang
—END—
2024大事件!群主理人们,这里集结!
第六届88IP百咖节,网蓝课栈正式上线
限时免费领取 | 职场网蓝合作现状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