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米粒妈爱分享微信号(ID:milima666)
作者 米粒妈
前阵子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条让人头皮发麻的视频。
一个妈妈对着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一通输出: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
“妈妈辛辛苦苦上班一天是为了什么?就为了供你,让你有出息。”
看到这,还以为孩子是有多不听话,让妈妈这么崩溃。结果这女孩不仅成绩优秀,多才多艺,连性格都乖巧温顺。
可妈妈却一直不满意。在和爸爸谈到孩子的学习时,爸爸反问:“孩子学习差吗?连吃块蛋糕喝点水的时间都没有,需要学到这种程度吗?”
妈妈振振有词地反驳:“就是没有时间。她马上就要小升初了,她学习就算不差,也肯定有比她好的,她不是第一。”
妈妈的高压和控制,终于让孩子精神崩溃了。她歇斯底里地对妈妈怒吼:
“你一回来天天就是说我,我是干什么的啊?我上学也很累!”
“你以后要是再说我,你就别回来了!”
听到这话,妈妈也终于绷不住了。她没想到一向温顺的女儿也会这么言辞激烈地还嘴,于是妈妈最后离家出走了。
当米粒妈点开评论区,惊讶地发现,评论里没有一个人是和妈妈共情的,舆论完全一边倒,都是在同情小女孩。
“太经典了这段话……中式噩梦。”
“我终于能理解,好多小孩得抑郁症或者轻生是为什么了。有这样的妈妈,简直就是地狱。”
还有人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的例子,说她妈妈的口头禅就是:“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
网友的评论,让米粒妈想起最近在广州番禺发生的一场悲剧。
9月17日,广州一位女中学生跳楼,在遗书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妈妈您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您不用再给我花钱了,您也不用那么累了。”
多么让人心痛的文字!
从遗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觉察出,轻生的女孩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她会心疼妈妈的付出,嘱咐妈妈要照顾好自己。
可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非要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呢?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视频中的孩子,到网友的评论,再到轻生的女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被父母的“愧疚式教育”绑架了。
什么是“愧疚式教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让孩子感到内疚,来达到控制孩子的效果。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网上一搜一大把。
“4岁女儿背不出课文,妈妈狂扇自己耳光。”
“10岁孩子不愿意上辅导班,妈妈当众下跪,苦苦哀求孩子好好学习。”
“孩子不听话,妈妈气得撞头自残。”
……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父母是选择用语言的方式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愧疚式教育”。
就好像《小欢喜》里的宋倩,原本是高中金牌物理教师,但为了陪女儿高考,主动辞职。
在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她无时无刻地灌输着愧疚感。
给女儿做饭,就要说:“这一年我什么都不干,都围着你转了,你可得给我争点气。”
女儿受不了宋倩的控制欲,但宋倩从没倾听过女儿的声音,反而说: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放弃了好多自己的事情,你为什么还不高兴?”
女儿觉得学习压力大,妈妈对自己要求太高,宋倩就说:
“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啊?”
“我起早贪黑的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啊?我压力不大啊?”
有没有觉得,宋倩的话特别耳熟?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代人就是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啊!
从小到大,父母都在强调自己的付出,起早贪黑赚钱是为了我们,省吃俭用是为了我们,就算是夫妻感情不合却不离婚,也是为了我们。
这些“愧疚式教育”都遵循着三部曲,先是表示我付出了很多,非常不容易;接着把这口锅甩到孩子身上,是因为你,我才这么苦的;最后图穷匕见,亮出目的——你必须如何如何,才能补偿我。
米粒妈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在热搜上让50万人转发的“母女吃鱼”事件。
女儿给妈妈炖了一锅鱼,然后就开始不断地PUA妈妈:“这鱼可贵了,要不是为了你,我才舍不得。”
妈妈问她怎么不吃鱼。女儿说:“我吃粉条子就行,哪敢吃鱼啊,这不都得留给你吗。要不是为了你上老年大学,我一年都没买新衣服……”
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最后妈妈不乐意了,生气地说道:“你这是在pua我呢?行了行了,我不吃了。给你,都给你吃!”
你看,父母其实完全知道这套说辞是在pua,也知道说这话会让对方心里不舒服。可她们为什么还依然热衷于让孩子愧疚呢?
说穿了,就是想通过孩子的负疚心理来操控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愧疚诱导”,就是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巨大牺牲,来引发对方的愧疚感。这样一来,对方就很容易会在愧疚情绪的驱使下被迫答应一些他们本来无法接受的请求。
也就是说,让你愧疚不是目的,让你因为愧疚而想弥补我,从而答应我的要求,才是目的。
不得不说,在通常情况下,愧疚式教育是管用的。尤其是对那些懂事的孩子来说,看到父母的痛苦和牺牲,他们会强烈地自责,然后对父母言听计从。
而当父母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找到了拿捏孩子的方法时,却不知道这种愧疚式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一方面,孩子会因为负罪感,而变得“不敢快乐”。
罗翔老师曾说过,为什么一些孩子总是不快乐。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愧疚式教育让他觉得,父母受了那么多苦,我怎么能快乐?我怎么有资格享受?我如果快乐,就是对父母的一种背叛。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活得特别累。
因为当父母总是强调自己受了多少苦时,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幻想,自己应该足够的强大去解决这些苦难。但很显然,孩子的力量太小了,根本改变不了现实。而当孩子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时,他就会活在对父母的愧疚里,过得非常辛苦。
更严重的是,当负罪感达到一定的程度,孩子会萌生一种念头:是不是爸爸妈妈没有了我,他们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电影《蝴蝶效应》就道出了这样一种心理:如果孩子意识到“如果世上没有我这个人,我的亲人会更幸福”,那么自杀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利他行为。
这时候孩子不会觉得自杀有错,反而觉得这是在帮父母解脱,是孝顺的表现。
这种扭曲的认知,无疑是心灵深处的一场浩劫,可能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无法回头的深渊。
就像作家刘娜曾说的那样:“中国式亲子最大的问题,是父母无处安放绝望无助的自己,打着‘还不是为了你,我才牺牲了自己’的名义,让孩子在愧疚中,一生过得拧巴又委屈。”
明明生活的苦难不是孩子造成的,非要往孩子头上扣;明明孩子不需要父母付出这么多,可父母非要牺牲自己,让孩子活在愧疚感里。
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而聪明的父母则从来不带着“牺牲感”养孩子,他们会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未来。
就好像董卿,刚当妈妈时也曾纠结过自己是应该继续拼事业,还是急流勇退多陪孩子。好在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朋友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后来董卿暂别了央视,也暂别了孩子,前往华东师范大学读了古典文学硕士。学成归来后,她开创了《朗读者》的节目,火爆一时。
在提起如何平衡孩子和工作时,董卿这样说:
“我觉得我应该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于你,有爱有尊敬,他可以从你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孩子不是我止步不前的理由,我想和他一起成长。”
你看,这才是良性的亲子关系。父母不觉得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成全孩子,孩子也不必因为愧疚而补偿父母。只有这样,父母和子女之间才会是一种良性的共生关系,相互成全,也共同成长。也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
请相信,孩子来到世上,没有亏欠父母什么。好的教育也从来不带牺牲感和愧疚感,而是温暖,且没有负担。
点亮“赞”与“在看”,愿我们都能调整好心态,不再把付出和牺牲挂在嘴边,和孩子相互成全,快乐成长。
-END-
作者简介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畅销书作者,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火热上市!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
浏览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报刊文摘微信号
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