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缓慢的患者入组后,Beam的碱基编辑疗法的首个临床数据终于姗姗来迟。
近日,碱基编辑技术先驱Beam披露了其将在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报告其碱基编辑疗法BEAM-101首个临床数据的摘要。
该临床数据来自一项单臂、开放标签Ⅰ/Ⅱ期临床试验BEACON,该项临床主要评估了经单次注射BEAM-101在伴严重血管闭塞危像(VOCs)镰状细胞病(SCD)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首个临床数据
BEAM-101是一款体外碱基编辑疗法,通过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对SCD患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HBG1/2启动子区域进行碱基编辑,使其能够持续表达胎儿血红蛋白(HbF),从而缓解镰状细胞病。
BEAM-101是Beam进度最快的项目,也是碱基编辑领域的首个IND,早在2021年11月,BEAM-101获得FDA的IND批准。
但是BEAM-101患者入组进度过于缓慢,迟迟没能招募到患者,而从Beam获得碱基编辑技术授权的Verve公司率先进行首次人体临床试验(VERVE-101:体内碱基编辑疗法),获得IND后的两个月后就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
截至2024年7月2日,BEACON共计入组35名患者,其中8名患者完成给药。这次公布的临床数据来自该试验中的4名可分析患者,试验结果显示:
有效性:
随访≥1个月的4例患者均实现了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7天(15–19天)和20天(11–34天)。
在1个月时,所有患者迅速且显著地诱导了胎儿血红蛋白(HbF)的生成(>60%),并降低了未输血血液中的镰状血红蛋白(HbS)水平(≤36%),并且其溶血指标均恢复正常或得到改善。
安全性:
安全性与使用busulfan进行骨髓清除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致,所有给药的患者中(n=6),没有出现与BEAM-101有关的≥3级不良事件(ae)或严重ae。
不过出现了一例患者死亡事件,该名患者输注BEAM-101 4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亡,研究者认为与BEAM-101无关,该事件目前由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调查。
管线重组
Beam是首个开发碱基编辑疗法的Biotech公司,由张锋、David Liu、J. Keith Joung等基因编辑大牛联合成立,2020年,Beam在纳斯达克上市。
2016年,David Liu团队率先开发出了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实现了在不依赖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对基因组中单个碱基的定向修改。此后,刘如谦团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对碱基编辑技术进一步扩展和升级。
基于碱基编辑技术,Beam曾建立了十余条管线,去年为了预防寒冬的威胁,Beam进行了裁员重组,目前还有7条在研管线。
Beam的在研管线主要分为两大类—体内(LNP和AAV疗法)和体外(造血干细胞与T细胞疗法)碱基编辑疗法。
除了BEAM-101之外,BEAM-302是公司重点推进的管线,一种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其Ⅰ/Ⅱ期临床试验正在患者招募中,首个队列组已完成给药,初步临床数据预计2025年公布。
体外碱基编辑疗法BEAM-201(异体CD7-CAR-T)已在重组方案中被暂停内部开发,此前已经进入到了Ⅰ/Ⅱ期临床临床阶段,去年9月完成首位患者给药。
现金充足
Beam是少有现金流不算很急迫的基因编辑公司,根据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截至2024年9月30日,其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有价证券还有约9.258亿美元,公司预计可以支持公司运营到2027年。
此外,公司依然有来自合作方的收入,去年11月,Beam还和礼来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礼来以2亿美元预付款、5000万美元股权投资,以及3.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获得了前者心血管疾病碱基编辑疗法的开发权益。
在财报公告中,公司还提名了两款体外碱基编辑疗法候选人BEAM-103和BEAM-104,公司打算推进其在SCD和β-地中海贫血中的临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