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行业谁将先倒下?

科技   2024-12-26 18:00   广东  

2024年极越汽车的死去宣告百度造车业务正式下线,百度从自动驾驶到造车,一直在探索将其自动驾驶方案落地应用,无论是自造车辆还是系统方案输出皆没有取得领先优势。除此之外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CEO助理李震宇离职加入具身智能领域,此人被誉为百度智能驾驶业务的筹建者,掌舵百度智能驾驶业务8年,在去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中,李震宇正式卸任不再担任智能驾驶事业群负责人。

纵观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历程也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缩影。2009年谷歌将无人驾驶项目独立成立Waymo公司,四年后国内百度成立无人驾驶项目团队开始布局 自动驾驶领域,同一时期成立的还有美国通用汽车的Cruise,但Cruise 刚开始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智驾功能,例如车道保持、基于地图的高速辅助驾驶功能等等智能驾驶功能,2017年百度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跟着谷歌的步伐直奔无人驾驶领域。十多年以来,百度可谓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黄埔军校”,从芯片领域的地平线到算法领域的小马智行,从倒下的禾多到IPO的文远知行,创始人都是从百度“毕业”,百度智能驾驶成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甚至有些人还会碰瓷以此自涨身价。有时候会设想,假如这些人才当初没有离开百度,百度会成为东半球的Waymo甚至是超越Waymo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主要原因百度不会躺平。

这个躺平不是无所事事的混吃躺平,而是降低自身能耗,先蛰伏观察然后厚积薄发。百度照搬互联网经验擅长一鼓作气,先是重磅吸引人才,然后打造一个行业通用产品,例如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最后实现垄断,如果达不到效果立马改弦易辙,所有百度涉猎过的领域都是同样的套路,一直在追风口,但是一直被风口落下。百度联手吉利造车被雷军的小米汽车超越,百模大战中的文心一言被字节跳动的豆包秒了。随着具身智能的火热,可以预见的是虽然百度不造车了,但是一定会再进入具身智能领域,只要有风口就会有百度的身影。

百度点燃了国内自动驾驶的火种,同样也是国内自动驾驶的大火将百度智能驾驶燃烧,并且这把大火会持续扩展,直到新的生命在灰烬中重生。2025年谁将会被大火烧尽呢?

从人工智能领域延伸而来的自动驾驶行业都在追求一种开环的系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据驱动的模式,利用机器算法挖掘以往数据中隐藏的或者人类未发现的信息,这种模式之下数据为维度越多越好,数据的量越多越好,这样产品会处于一个开环的状态,不断的需要迭代和学习,从而导致数据处理和算力成本的增加。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都需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之中,无论是产品自身还是产品泛化的场景服务,归根结底都需要转换成企业利润。在理想状态下从投入端开环,最后的盈利端也将是开环,这也就会出现沉没成本无法核算,而产出利润不可见的尴尬局面,自动驾驶行业正陷入这样的一个局面,这也是众多创业公司面临的困局,要么加入玩局继续卷,要么下桌。

然而,以人类、地球甚至是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为例,智能的体现都是在一种相对闭环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种局部智能,在稳态的环境中信息总量是一个定值,环境和系统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而自动驾驶的智能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预期目标是一个全局智能,使用的机器学习算法核心思想是梯度下降,也就是求解一个局部最优解,从方法中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比较较,所以无人驾驶的热潮逐渐在减退,降级为辅助驾驶、Robotaxi也是从商业层面获得一个局部最优解。以往的行业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了全局智能逐渐在被分解,商业场景逐渐在细分,物理世界的数据从高维压缩降维。沿着这条人工智能的核心理念向前而行,汽车、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的飞行器都是同样的问题。

汽车行业从上游的车企到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试图以智能化建立核心的技术或者商业壁垒,结果都失败了主要问题就在于交付的产品是一个闭环的系统,产品不可能是时刻处于更新迭代的过程之中,在一定的时间或者空间范围内处于稳态。例如前段时间,理想汽车在孕妇紧急需要用车的时候,发现车辆系统正在升级中无法使用,这种问题看似是一个升级策略的问题,其实也是关于产品完整性的问题,数据驱动下设计和研究过程是一个开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除了数据和算力服务商会不断实现增长以外,产品完整性问题更为严重,也无法定义人工的智能水平,因为总需要数据和算力去喂,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差距会增大,这也就是人工智能总是会出现热潮,既然进入冷静期,自动驾驶的热潮之后具身智能机器人有一次成为人工智能的新载体,智驾的风再次吹醒了机器人领域。


起初是阿里系的人较多加入机器人领域。

20222月,原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创业成立新生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商业机器人领域;

20232月,原菜鸟末端配送车之父陈俊波创办有鹿机器人的新公司,进军户外清洁机器人领域;

20234月,原OPPO首席科学家创立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20235月,原Momenta的高继扬创立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图;

202311月,原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前COO的张力,离职后加入人形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任联合创始人兼COO

进入2024年,华为系的人开始进入机器人领域。

20247月,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自动驾驶系统CTO、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创办上海它石智航技术有限公司,也进入机器人领域。

从车企、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大厂不仅从业务方面进入具身智能领域,自动驾驶技术人才也纷纷涌向该领域,留下自动驾驶领域在“寒风”中凌乱。

无论是什么行业,资本和人才的涌入可以带动甚至创造一个新的产业链,未知的机会随处可见,而一点资本和人才开始流出,这个行业真正进入寒冬,人少了不仅不热闹而且会更冷。2025年,谁将会先倒下?

答案是,不会躺平的人或者企业注定会先倒下。

虽然大家都在宣扬一种奋斗者的精神,时刻参与竞争的状态。然而,仔细查看以往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躺平者最终创造了世界拥有了未来,而频繁竞争者最终会成为历史的尘埃,例如百度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接连失败,反而让字节、美团成为巨头,造车和自动驾驶也是同样的结果,Apollo自动驾驶平台成就了多少创业公司和科研机构的自动驾驶Demo,最终却无法成为胜利者。

正如前面所讲,躺平并不是心无旁骛的混吃等死,而是了解行业运行周期厚积薄发,任何产业或者技术不会轻易消失只会转化变形,也就是物理学中所讲的相变,将某个行业的发展周期拉长就会发现历史的规律总是不变,规律是有迹可循,行业中某些阶段的变化只是整个行业中的一个起伏点,只有深耕一个行业才能对这种起伏才能有些许的把握,智能化像一阵龙卷风一样吹到汽车行业,为汽车行业带来一定的相变,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为这种行业相变增加了频率,新的技术或者新的应用不断的涌现,各路专家纷纷站在台上摇旗呐喊,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大众也一股脑不断的开始追逐风口,换工作换行业的频率同步在加快,结果就是不断的有企业倒下,每个行业越来越卷,员工的权益越来越没保障,反而专家们的钱包却越来越鼓,一夜之间公司宣布倒闭,留下员工一边维权一边抱怨行业。例如新浪投资五千万入股图森未来占股20%,图森上市后新浪出售675万股,套现18亿,投资回报超过200倍,而图森未来的结果是注销退市。所以,对于资本和顶层的人来说,风口就是机会,而对于员工来说,风口可能就是陷进。从人再放大到产业中观察也可以看出一些不躺平的企业同样也会面临倒下的风险。

第一类,一直在追风口产品线众多的企业。从汽车到机器人到飞行器,看似海陆空拥有海陆空全矩阵产品,但是没有强力的支柱产品。整车企业倒下,后续一定会有相关产业链的公司倒下。只有停下来,才能有时间思考前进的方向。

第二类,机会和风险并存,联合体极越造车失败而单打独斗的小米造车反而蒸蒸日上,无论何时进入都是合适的时机,关键在于把握行业的变化频率,做到和行业同频才行。自动驾驶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的更新意味着新旧技术的迭代,从零利用新的技术打造产品还是做到技术的演进,两者之间一定会有一个平衡的关系,做不好平衡也就意味着投降。

第三类,马太效应加剧,无论是上游的车企还是下游的创业公司及零部件企业。车企之间的销量之争、技术之争,创业公司的高科技和零部件企业的性价比之间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的下行,两者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马太效应。为了应用这种状况,最近,日本的本田和尼桑进行了合并、创业公司和零部件企业相互合作。所以,未来多品牌多线程的商业模式将会暂缓甚至淘汰,企业内部还是行业之间,整合的速度加快,并且一般都是处于腰部的企业或者产品进行整合,头部的领先尾部的直接出局,车企的销量只是整合一个参考因素,而不是全部。

至于2025年谁先倒下,只有等到倒下的那一刻才会知道,未发生之前的事情只能通过规律总结,不会直接指名道姓的确定,毕竟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确定性的。


每个人都是生活实践者与行业观察者
欢迎转发并关注
汽车行业观察者联盟



汽车观察者联盟
聚集产业发展变化,打造第三方独立意见平台,交流、共享促进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