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平台研究学术工作坊于 10 月 18 日 - 20 日在重庆举办,主题为 “平台研究的在地化与自主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重庆大学等多家单位主办、承办和协办,得到重庆市委网信办、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支持。吸引了海内外学界、业界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
10 月 18 日晚举行 “期刊主编与青年学者对谈会”,期刊主编介绍选稿标准等,强调选题前沿性等关键要素,鼓励青年学者建立学术标签并参加研讨会。
10 月 19 日上午工作坊开幕,胡正荣、魏春、吴昌凡、冯业栋等分别致辞,强调平台研究重要性、介绍重庆相关成果及不足、期望工作坊提供新经验等。开幕式后 “学界业界对谈” 环节探讨平台经济和产业实践,相关企业及人士分享创新实践和经验。
本次学术会议也给咱们新传考研复习带来了很多启发,接下来直接上干货积累!
县级融媒体关系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曹钺研究县级融媒体与省级技术平台、商业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平台的关系。
平台化治理研究:武汉大学张雪霖从平台技术、权力和组织三个维度界定数字时代的 “平台化治理”,分析县乡条块关系运作逻辑。
社交媒体与社区治理:中国传媒大学曾兴从社交媒体的中介、传播、制度属性切入,探讨其与社区治理的互嵌机制。
算法问责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张岩松、张晨在算法问责框架下探索媒体与算法权力监督关系,提出数字新闻监督调查方法。
智慧社区治理研究:之江实验室赵宇超以智慧社区治理中的数据生成为例,考察社工网格员的媒介化特性和中介权力,探讨相关理论关系。
答题要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平台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数字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整合能力,能够快速连接不同的社会主体,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随着算法在数字平台中的广泛应用,算法的不透明性和潜在的偏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数字新闻监督等方式对算法权力进行监督,确保算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平台与美学研究:武汉大学肖珺、毛婉怡探讨平台在物与美传播中的多元作用,分析平台研究与美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平台对音乐文本影响:四川大学马翾昂、中国传媒大学陈家欣探究数字平台内容规制对音乐文本意义的影响,发现用户对 “下架” 作品的情感解释趋向。
网络文学主体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金方廷、广西师范大学邱慧婷反思网络文学批判,强调 “读写的人” 是主体。
短剧演员直播实践:汕头大学郑琪以短剧演员直播为研究对象,分析青年从业者在直播间的自我展演。
女性创作者情感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毕琳借用情感资本理论,研究女性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情感资本的生成和转化。
平台热点运营者角色:中国人民大学余跃洪研究大型互联网公司平台热点运营者,发现其扮演 “联络员”“操盘手”“分析师” 等角色。
美团商家劳动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汪金刚、陈若彤采用访谈法分析美团商家劳动过程,发现商家在平台下的困境。
B 站知识劳动研究:中山大学刘黎明、华南师范大学李婷婷以 B 站为案例探讨知识劳动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组织机制,构建组织化模型。
县域平台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孙萍等人提出 “县域平台化” 概念,研究县域平台零工就业对家庭权力关系的影响。
答题要点: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通过连接不同的参与者(如生产者、消费者、服务提供者等),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创造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以下特点:
网络效应:平台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越多的用户加入平台,平台的吸引力就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多边市场:平台通常连接多个不同的用户群体,如电商平台连接卖家和买家、出行平台连接司机和乘客等。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依赖,平台通过满足各方需求实现价值创造。
数据驱动:平台能够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从而优化服务、精准营销,提高运营效率。
轻资产运营:与传统企业相比,平台经济企业通常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主要依靠技术和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具有4个趋势: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平台经济将更加智能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生态化:平台经济企业将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生态系统,实现协同发展。
国际化:平台经济具有天然的国际化属性,未来将有更多的平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合规化:面对监管挑战,平台经济企业将加强合规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播业平台化失利:浙江大学田元、中国传媒大学李立伟考察某电台播客生产,发现本土广播业 “平台化失利” 源于 “机体排异”,反思正当性问题。
短视频用户抵抗:郑州大学楚明钦、张意梵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短视频用户媒介抵抗行为模型。
平台动员研究:湖北大学姜可雨、占颖以美国 “Tiktok 保卫战” 为例,分析 “好玩行动主义”,探讨 “数字行动者” 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B 站商业化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别君华、中国传媒大学赵姝杰回顾 bilibili 演化历程,指出其在商业化中的举措及获得国家支持的方式。
平台民族主义研究:南京财经大学胡良益、苏州大学马中红提出 “平台民族主义” 概念,以苏州事件为例探讨其相关问题。
学习平台用户研究:重庆师范大学陈豪意通过对移动学习平台 “不背单词” 的研究,发现学习用户对学习数据的迷恋现象。
B 站风纪委员会研究:安徽大学葛明驷、潘淑琦以 B 站 “风纪委员会” 为对象,研究用户组织化治理力量的形成和效能释放。
微博用户与规制研究:浙江大学段家欣、赵瑜以新浪微博为对象,揭示用户与平台规制的互动剧本和动态平衡。
抖音内容创业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廖文钰等人以抖音内容创业者为对象,探究内容审核民间理论的生成和传播。
平台运营角色研究:重庆大学张世超认为平台运营扮演文化中介者角色,要兼顾度量和内容逻辑。
答题要点:数字交往是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人们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和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互动和关系建立的行为。它涵盖了从即时通讯、社交媒体到在线游戏、虚拟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数字互动。
跨越时空限制:数字交往打破了传统交往的时空界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例如,通过视频通话软件,相隔万里的家人可以实时交流;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发布信息并与他人互动。
多元化的交流方式:数字交往不仅包括文字交流,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制作和分享短视频来表达自己;在在线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语音聊天进行团队协作。
社交网络的拓展:数字技术使得人们的社交网络得以极大地拓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结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时,数字交往也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与兴趣相投的人建立联系,形成各种虚拟社区。
“村超” 品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熊节调研贵州榕江县 “村超”,探讨建立 “三新农” 模式打造品牌的方法。
返乡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曾昕调研返乡青年,将其嵌入乡村分为三种类型,强调其促进城乡文化要素流动的作用。
数字技能培训研究:深圳大学刘松吟和岭南大学周洋关注数字技能培训机构,分析三类机构的互构关系及其对劳工的影响。
网红乡村研究:苏州城市学院吴映秋以苏州网红乡村为对象,探讨乡村可见性与流量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何泽权探讨平台社会中传播政治经济学范式与方法论的变化,提出发展方案。
答题要点: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推动农业现代化
数字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精准农业、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土壤湿度、肥力等信息,精准施肥和灌溉,减少资源浪费。
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也使得农产品能够更快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农村旅游与互联网结合,通过在线预订、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经济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电商平台、农业物联网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乡村智慧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在线办理,提高办事效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加强乡村安全管理。
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通过数字平台,村民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村务信息、参与决策,增强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平台化机制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夏玉凡聚焦商业和产业平台,提出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平台化的三种方式。
电商产业权力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姬广绪以四川盐源县苹果电商为例,分析国家、企业和本土经营者的权力关系,提出政策建议。
公众形塑模式研究:深圳大学王鸿坤聚焦平台化机制,研究新型公众的形塑模式、公共生活实践方式及公共性。
舆论生态研究:重庆大学黄贺铂和王春通过美国封禁 tiktok 案例,指出舆论操控导致 “伪舆论”,呼吁建立信息伦理新秩序。
货运平台研究:复旦大学陈经纬基于中国公路货运业平台化进程,指出数字货运平台对劳动模式的改造及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路径。
网易云音乐研究:苏州大学张宗艺以网易云音乐为案例,研究用户自主性追求与算法的协同演进及相关悖论。
主播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王怡霖等人借用本土概念,研究女性主播与男性用户的关系,丰富性别政治讨论。
小红书博主研究:华侨大学高艺以小红书博主为对象,分析新技术对博主和网友的影响及 “人机恋” 问题。
乳腺癌博主研究:厦门大学陈旭和王燕格分析乳腺癌博主使用小红书构建 “另类朋友圈” 的实践特征。
数字约会研究:澳门大学曹曦予基于访谈和数据,考察用户采用情感仪式建构亲密的过程及社会后果。
智能陪伴机器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闫佳琦和孙萍通过多种方法,研究用户与智能陪伴机器人交互中的想象建构和崩坏,及想象可供性的理论潜力。
政府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季芳芳和陈姚戈从社会技术想象视角剖析中国政府对生成式 AI 的话语表达与想象构建。
数据标注者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付鹏飞和香港中文大学林健基于调研分析中国数据标注者的自我叙述,揭示职业身份复杂性和影响。
乙女游戏研究:湖北大学刘瑀钒和鲁珮通过访谈研究乙女游戏玩家,指出游戏火爆源于玩家的逆反心理及相关启示。
各专题分论坛的研究涵盖了平台与社会治理、文化、经济、劳动、用户实践、乡村振兴、政治经济学、自我形塑、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多样的研究视角。通过学界与业界共同搭建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为平台研究的在地化与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讨论与思考,有助于推动平台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融合新闻生产的平台思维(武汉大学24年440)
平台化(武汉大学24年617)
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角色与措施(华中师范大学24年825)
平台化媒体(新疆大学24年440)
简述平台媒体的伦理示范成因及对策(华东师范大学24年334)
谈谈技术平台对于个人形象和自我呈现的影响(复旦大学24年334)
平台社会(复旦大学24年832)
什么是媒体平台化?媒体平台化对新闻业有什么影响(浙江大学24年870)
选择两个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从平台运营、内容生产、用户特征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对中国的影响。(清华大学24年618)
平台资本主义(北京邮电大学440)
平台型媒介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有何影响?结合中国实际阐述你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24年824)
✨
在线等你
✨
24振可录取通知书来啦
「点击图片跳转振可24录取通知书推文」
“送你斗志昂扬地走进考场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