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独家首发的这本《见树又见林》,市场上二手价格几乎翻了 4 倍之多,还一上架就秒空,是本超级难抢的稀缺绝版书。
决定首发这本书不仅是由于绝版,还在于这是一本内容专业,写法上却十分友好的社会学读物。我读完之后确实感觉受益匪浅,迫不及待想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
和旧版本相比,此次新版非常有诚意:参考最新的增补版原文译出,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邀请了社会学家唐凌作序、译者左安浦重新翻译(对比之前的版本更加准确流畅)、书后还附上了社会学术语表,方便读者查找概念定义。
10月10日-12月10日,多抓鱼和出品方明室lucida合作独家首发,折扣价46.5元,欢迎选购!这也意味着,在年底前你想买到这本纸质书可能只能在多抓鱼了。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3000枚🌲纪念书签,在多抓鱼购买可随书附赠,先到先得。
首批售卖2000册,如售空会尽快补货
纪念书签样式
这本书讲了什么?
《见树又见林》由引言、结语和七个章节构成,全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如何用社会学的方式去思考这个社会运行的方式,并且在生活事务中实践。
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且通俗易懂,几乎不要求任何预备知识。第一章总体介绍社会系统是什么,第二到四章讲述社会系统怎样通过不同的因素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动,第五章讲述个体如何参与到社会系统中,第六章探讨一些生活中和我们最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第七章是作者对自己拥有的隐形特权的反思与剖析。
作者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去关切每一个人的生存处境,在讲述每一个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时都是以自身或他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为例,丝毫没有掉书袋。约翰逊说他之所以实践社会学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不必要的痛苦,「如果想要对此有所作为,就必须了解痛苦的来源。」
这也导致了这本书惊人的好读和好用,我在看的时候常常感叹:「这事我也经历过,如果当时我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如果你也有对生活质问「为什么?」的时刻,想要一些工具帮助理解生活会通向何处,如何才能改善现状,这本书就是这个称手的工具。
出品方:明室lucida/发行方:联合天畅
下面就从书中带给我启发的几个地方简单聊聊:
社会是「我们参与的比自身更大的东西」
本书的标题是「见树又见林」,这是一个关于个体和社会的比喻,我们都理解森林是个体树木的集合,但其实不止于此,森林是彼此之间存在特定关系的树木的集合。一千棵树散落到平原上只是一千棵树,我们不会说它们是森林,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森林不是木木木木木,而是由木木木以及木和木的动态关系组成。
这种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在影响每个单独个体的东西。换到人类身上,我们将之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不同的系统里提供不同的身份和位置,往往无法互换。
听着有些过于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家庭是一个小系统,当两个人组成家庭时,我们就拥有了妻子或者丈夫或者恋人的身份,如果有孩子的加入,就会新增父亲或母亲的位置,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当我们离开家庭时,会去更大的系统,比如学校,或者公司。一个在学校工作的人可以同时是母亲,但是学术系统里有「老师」,而没有「母亲」这个位置。
我们的社会生活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和参与其中的人之间的动态关系组成。不同系统之间差别很大,很难相互替代,约翰逊举了一个很像脱口秀笑话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区别:
是不是幽默又清晰。约翰逊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非常简洁,总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没有任何文科黑话。
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遵循最小阻力路径生活
你是否也曾想过,为什么我们总在说多元,也理解人生不止一条路,可是当我们做选择时,又常常感觉自己只能作出一种选择,哪怕这种选择并不让人快乐?
约翰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最小阻力路径」,意思是每一个系统都会为系统中的身份提供最小阻力路径,这些路径通过各种规范、压力、价值观或是奖励对我们施加影响。你可以走别的路,但是别的路会明显「阻力」更大。
比如,在某一个场合有人开了性相关的玩笑或者讲了同性恋笑话,尽管某位参与者觉得很不舒服,但还是有可能和大家一起笑。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笑有可能被其他所有人排斥,这可能会让那个人感觉更不舒服。我们当然知道我们不是必须要笑,或者我们真的想笑,只是随大流的阻力比不随大流要小,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作出反应。
又比如,在一些工作中,有人会说:「在这种地方,说你不知道是不行的。」这里的「不行」当然不是说我们不会说这三个字,而是指一种社会阻力、一种社会后果,它通过身份和角色嵌入到系统中,并阻止人们选择其他路径。
除了实际的压力,有时「最小阻力路径」还以文化影响的方式来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各种教育和文化影响,让我们形成了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往往有一种「理所当然」的特质,好像天生如此,只能这样。很多时候,它还会转化为一种信念「我不能这么做,否则…… 」
当文化将某事物定义为真实,无论该事物是否真实,都会产生真实的后果。
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很难区分什么是真的和什么是看起来是真的。
这就是系统让我们行事的方式。约翰逊在这本书中详细阐释了各种制度、文化、观念是如何对我们起作用,并让我们认为「只能如此」的。
意识到「人不是系统,系统也不是人。」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们是参与社会系统,而不是属于社会系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生育了一个孩子,此时我就占据了「妈妈」这个位置,「妈妈」只是我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但我个人并不等于「妈妈」。这个区别很容易被忽视,但它非常重要。
比如,「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的社会,白人相对于有色人种拥有特权」,这个表述其实是在将美国描述为一种社会系统,它没有描述生活在那里的个人,而是更多地涉及这个社会的人如何参与到社会中,这个系统如何在制度上给予了某些人特权。
同样,在社会学视野中,女性、老板、中国人、黄种人…… 都是系统中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参与这些位置,但并不「等于」这些位置。
如果拥有社会学思维,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将对系统的批评理解为对个人的批评。例如,当女性谈论性别歧视对她们的影响时,个人主义思想会鼓励男性将其视为人身攻击:「如果女性受到了压迫,那么我不就成了想要压迫她们的邪恶压迫者?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的我要承受这样的指责?」
约翰逊告诉我们,这个时刻,要达成双方的理解或许最重要的是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在这个系统中,占据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的位置意味着对其它位置的伤害?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艾伦·约翰逊把现行的社会制度比作《大富翁》游戏。这个游戏的底层逻辑就是占领与争夺别人的资源。当人在玩这款游戏时,因为「遵循最小阻力路径」,互相抢夺地盘,赚取最多的钱就成了唯一目标。
在导读里,社会学家唐凌写道:
当人和人的不同被放大并被定性为高低贵贱之分后,
「社会就成了一个初始设定不公平的《大富翁》游戏:有的人生来统治,有的人生来被统治。但如果规则不公平得太直白,就没有人会老老实实遵守规则了,所以这个游戏中除了直接惩罚管制外,还有许多障眼法——如让底层白人把矛盾转嫁到黑人和移民身上;让底层男性把焦虑转嫁到女性和性少数群体身上;又或是跟大家说,资本的饼做大了自然能分给更多的人,但问题的症结不是资源的有限,而是做饼、分饼,甚至认证什么是饼的规则……」
如果我们能看清这场游戏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有了退场或是抉择怎么玩的权力。
这本书另一个让人动容的地方在于,约翰逊是一个社会学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美国白人,他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所在的系统给予了自己怎样的特权,但他并没有置身事外。整个第七章他以自己为例,去剖析自己拥有的特权,以及这些特权如何压迫其它弱势群体。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社会学的承诺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承诺,它能够让我们看清我们从哪里出发,约翰逊本人也一直在实践自己的理论:
希望这本书也能带给你同样的力量。
点击购买《见树又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