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受冷却表面温差影响的探究

文摘   2024-12-02 16:00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特别是高温PEMFC(HT-PEMFC),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HT-PEMFC在120-200°C下工作,相比低温PEMFC,其对CO的耐受度高2000倍,对氢燃料纯度要求低,且避免了水淹问题,无需外部加湿。然而,其性能对温度极为敏感。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膜因其高质子电导率而广泛应用,质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减少活化损失。

然而,过高温度会导致磷酸流失,加速膜降解。因此,HT-PEMFC需维持在稳定工作温度,通常约为160°C。研究表明,冷却剂流量、导热油进口温度及流量等参数显著影响电堆温度和电流密度。合理控制温差可提高燃料电池性能,降低寄生功率。但现有研究少有给出合理的散热温差范围。

本文通过建立HT-PEMFC三维非等温数学模型,对三蛇形流道单片电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双极板表面温差对膜内温度、质子电导率、电流密度、氧浓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池冷却表面温差小于10 K且工作电压大于0.5 V时,燃料电池可获得较好的电流密度均匀性。


模型构建与数值方法
1.数学模型 
在 HT-PEMFC 中,阴极和阳极的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在HT-PEMFC的数学模型中,所涵盖的控制方程主要包括电荷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物质传递方程以及能量守恒方程。这些方程的具体表达形式及其源项细节已列于表1中。此外,阴极与阳极的体积电流密度则可通过巴特勒-伏尔默(BV)方程来进行计算,该方程的具体表达式为:

式中,以及分别表示氧气及氢气反应部位浓度和参考浓度,mol/m3 ;αa和 αc表示阳极和阴极的传递系数;F 代表法拉第常数,C/mol;R和T分别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温度,单位分别为 J/(mol·K)和 K;ηact 表示活化过电势,V; 和分别代表燃料电池阴极和阳极参考体积交换电流密度,A/m3,其表达式如:

此外,燃料电池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膜质子传导能力的影响。在HT-PEMFC中,磷酸掺杂的PBI膜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其质子传导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σpro 代表质子电导率,S/m;χ 表示磷酸掺杂水平。活化过电势 ηact由下式计算得到:

该式中,φ_ele和φ_pro分别代表电子电势和离子电势,单位为伏特(V)。GDL(气体扩散层)和CL(催化层)作为多孔介质,它们的有效电子电导率和质子电导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此式定义了催化层中离聚物的体积分数ω_ele,以及GDL(气体扩散层)和CL(催化层)的孔隙率ε_GDL和ε_CL。同时,它也给出了GDL和CL材料的电导率σ_ele, GDL和σ_ele, CL,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表2列出了HT-PEMFC模型所需的相关参数,其中流道与脊的尺寸参数已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边界条件

HT-PEMFC的几何构造与网格布局如图1清晰展现。其计算范围涵盖了阴阳极双极板(BPs)、阳极与阴极的气体扩散层(GDLs)、阳极与阴极的催化层(CLs)、质子交换膜(PEM),以及氢气和空气的流动区域。

本文主要聚焦于冷却温差对电池效能的影响。根据Chippar、Reddy及Zhao等的研究,油冷或均温板冷却均依赖双极板导热,且双极板表面温度近乎线性变化。为简化计算,本文未涉及具体散热手段,而是假定双极板表面为冷却面,其温度沿图1(a)箭头方向线性递增,阴阳极双极板表面温度变化一致。双极板表面温度(TTD)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的参数a和b的具体数值参见表3。HT-PEMFCs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差通常介于5K至45K之间,其典型的工作温度为433.15K,而最小允许工作温度则为393.15K。因此,本研究选取的温差范围为0K至40K。为了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避免电池有效面积对结果的影响,在摘要及结论部分,我们将温差转换为温度梯度(单位为K/cm,计算方式为表面温差除以X方向长度)来进行讨论。

氢气和空气的进口温度设定为393.15K,它们的进口流量(以kg/s为单位)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ξa 和 ξc 分别代表阳极和阴极的化学计量数;Iref 代表参考电流密度,A/c㎡ ;A1 代表催化层的反应面积,㎡ ;表示进口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电池的整体过电势及可逆电压可由下式计算:

2.电流密度变化率及质子电导率和电流密度均匀性计算

为了探究不同工作电压条件下冷却表面温差对电流密度的影响,我们定义了电流密度变化率,其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在上述公式中,ΔI代表电流密度的变化率,单位为%;I_TD代表在特定温差下的平均电流密度,单位是A/cm²;而I_0则表示在温差为0K时的平均电流密度,单位同样是A/cm²。此外,均匀性是衡量电池性能优劣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参数分布的均衡程度。关于膜质子电导率和电流密度的均匀性,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来描述:

此式定义了质子电导率均匀性Uσ和电流密度均匀性UI,均以百分比表示。其中,A_MEA代表聚合物电解质膜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σ_pro和σ_pro,ave分别代表膜的局部质子电导率和平均质子电导率,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I和I_ave则分别代表催化层内的局部电流密度和平均电流密度,单位为安培每平方米(A/㎡)。

结果与讨论



1.模型验证 

HT-PEMFC数学模型使用Fluent求解,采用SIMPLE算法处理速度和压力耦合,电子与离子守恒方程用一阶迎风格式,其余用二阶。模型区域划分为六面体网格,经测试,最终选定321万网格数(电流密度变化<1%)。通过对比模拟与实验数据(条件一致,温度393K-433K,出口压力1 atm),验证模型可靠性,误差<5%。因此,该模型适用于模拟HT-PEMFC工作过程。

2.冷却表面温差对关键参数的影响

图3(a)和(c)中的中心线用于分析冷却表面温差(0K至40K)对关键参数的影响,结果展示在图4至6中。

图4描绘了冷却表面温差变化时,膜中心线质子电导率的变动。横轴为X坐标,纵轴为质子电导率。左侧为进口端,右侧为出口端;彩色区域位于脊下,白色区域位于流道下。结果显示,各温差下脊下的质子电导率均低于流道下,因为流道气体散热热阻大于脊至双极板的热阻,使得流道气体温度较高,膜内流道下温度也相应较高。温差增大,膜电导率受影响加剧,温差从0K升至40K时,膜电导率平均值从8.72 S/m降至7.4 S/m,降幅达15.14%。

图5展示了不同温差下催化层中心线电流密度随X坐标的变化。温差变化时,脊下电流密度始终高于流道下。除两侧脊外,脊下中间位置电流密度最大;而两侧脊下,最大电流密度靠近流道侧,因反应物扩散及水蒸气排除更顺畅。温差增大导致低温侧电流密度显著下降,与0K温差相比,40K温差时催化层中心线电流密度平均值降低了14.64%。

图6展示了不同温差下催化层中心线氧浓度随X坐标的变化。图中,燃料电池两侧脊下氧浓度低于内部,与图5推测相符。同温差下,氧气从入口至出口被消耗,浓度降低。大转弯距离的流道中,流道下中间氧浓度最高,脊下最低;小转弯距离时,浓度分布变化,差值减小,因两流道间压差增大,促进反应物流动与扩散。温差增大时,各位置氧浓度均上升,低温侧更明显,因温度降低导致氧摩尔浓度升高(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冷却表面温差从0K增至40K时,催化层中心线氧浓度平均升高10.21%。

3.冷却表面温差对极化曲线的影响 

图7(a)显示,温差增大导致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下降。温差从0K至40K时,峰值功率密度降9.52%至0.523 W/c㎡,电流密度降9.55%至1.494 A/c㎡。图7(b)表明,工作电压升高,电流密度变化率增大,尤其在电压>0.7V时,因温度对活化极化影响加剧。低温区化学反应难进行,需更多能量克服活化能垒,导致电压降快,电流密度减小,变化率增大。综上,工作电压<0.7V且温差<5K时,电流变化率<2.5%;温差<10K时,电流变化率<5%。此结论可为HT-PEMFC散热时温差控制提供参考。

4. 冷却表面温差对均匀性的影响 

如图8(a)所示,温差增大导致膜质子电导率均匀性明显下降,且工作电压对此影响较小,温度是主要因素。

电流密度不均主要由脊下与流道下、电池上下游的差异造成,冷却表面温差主要影响后者。图8(b)显示,低电压(<0.5V)时,电流密度均匀性随电压升高而改善,因平均电流大,上游反应物消耗多,下游浓度低,温差增大加剧此现象。高电压(>0.5V)时,温差<10K时均匀性随电压升高而升,因温差小,低温区活化性能变化小;温差>10K时均匀性显著降,因低温区活化性能大幅下降,且膜质子电导率降低加剧不均。因此,工作电压>0.5V,温差<10K为较佳范围,此条件下(0.5V,10K)电流密度均匀性达92.71%。

结论

为研究HT-PEMFC中冷却表面温差(温度梯度)对燃料电池内温度、氧浓度、质子电导率、电流密度及极化曲线的影响,建立了三维热-电-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1. 冷却表面温度梯度显著影响膜内温度和质子电导率,两者均随冷却表面温度降低而降低。电流密度分布受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共同影响,高温高浓区域电流密度大。温度梯度从0增至0.82 K/cm时,膜中心线质子电导率和电流密度分别下降15.14%和14.64%。

  2. 温度梯度从0升至0.82 K/cm,峰值功率密度从0.578 W/c㎡降至0.523 W/c㎡,降幅9.52%。工作电压<0.7 V且温度梯度<0.20 K/cm时,电流密度变化率<5%。

  3. 控制冷却表面温度梯度<0.20 K/cm且电池工作电压>0.5 V,可获得较好的电流密度均匀性,电压0.5 V、温度梯度0.20 K/cm时,电流密度均匀性达92.71%。


若有更多相关知识探讨可添加小氢:19303432660(微信同号)

关注我吧--氢能科研助手

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
---- END ----

来源: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王金山,王世学,朱禹)

说明:参考文章进行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适请联系我们,谢谢!

氢电科技系列产品9


为研究HT-PEMFC中冷却表面温差(温度梯度)对燃料电池内温度、氧浓度、质子电导率、电流密度及极化曲线的影响,建立了三维热-电-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1. 冷却表面温度梯度显著影响膜内温度和质子电导率,两者均随冷却表面温度降低而降低。电流密度分布受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共同影响,高温高浓区域电流密度大。温度梯度从0增至0.82 K/cm时,膜中心线质子电导率和电流密度分别下降15.14%和14.64%。

  2. 温度梯度从0升至0.82 K/cm,峰值功率密度从0.578 W/c㎡降至0.523 W/c㎡,降幅9.52%。工作电压<0.7 V且温度梯度<0.20 K/cm时,电流密度变化率<5%。

  3. 控制冷却表面温度梯度<0.20 K/cm且电池工作电压>0.5 V,可获得较好的电流密度均匀性,电压0.5 V、温度梯度0.20 K/cm时,电流密度均匀性达92.71%。



氢能科研助手
氢能源科技研发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