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挑战、 思路与路径

科技   2025-01-10 17:24   天津  



©煤炭经济研究



十五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挑战思路与路径


罗 腾赵冠一2 

(1􀆰 国家能源集团 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13;2􀆰 应急管理部 研究中心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13)


摘   要: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的时代背景下, “十五五” 时期对 于传统煤炭企业而言, 既是其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依赖、 谋求新突破的变革时期, 也是积极融入新发 展格局、 展现新作为的重要阶段。总结 “十四五” 期间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发展成果, 剖析 “十五 五” 时期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 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转型发展思路与发展原 则, 创新性地构建煤炭企业四大转型发展路径, 旨在助力煤炭企业 “十五五” 期间实现稳定绿色高 效转型, 为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关键词: 煤炭企业;技术经济;“十五五”;转型发展;双碳;低碳转型;转型路径



0 引言

当今全球能源领域,转型浪潮汹涌澎湃,各国都在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能源路径。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积极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化低碳化。煤炭是我国资源赋存最丰富、开发成本最具优势、产能基础最庞大的化石能源,长期以来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压力。“十五五”时期,对于传统煤炭生产企业而言,是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时期,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1 “十四五”时期,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主要成就

1.1 区域布局持续调整,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

1)大型煤炭企业加速进入新疆市场。近年来,晋陕蒙逐步成为我国煤炭的主产区和主要调出区,新疆逐步由煤炭战略储备区转为重要资源接续地,国家能源、华电、潞安、山能、徐矿、河南能化、伊泰、保利、特变、广汇等30余家煤炭企业加快开展新疆煤炭资源开发,推动疆煤融入全国大市场。

2)中东部资源枯竭地区企业主动调整区域布局。东、中部地区传统煤炭企业,面对资源接续能力不足、开采技术风险增大、生产成本日益升高等发展瓶颈,积极调整资源开发布局,对内挖潜提质增效,对外以蒙新煤炭富集区为资源靶区,规划跨区域煤炭资源接续战略,走出一条煤炭企业优化布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煤炭企业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煤炭企业在区域布局优化过程中,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推动煤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一大批循环经济园区相继建成,形成了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煤炭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煤炭企业通过参与境外资源勘探开发、一体化联营、技术装备输出、工程承包运营等多种方式“走出去”,为推动全球能源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例如:国家能源集团产业遍及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等地区资源开发取得重要突破;中国中煤、中国煤科、郑煤机等大型企业智能化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及技术服务出口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

1.2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非煤领域成绩斐然

1)拓展煤基化工领域。“双碳”目标下,煤炭企业肩负能源保供和低碳转型双重使命,积极延伸下游产业链,在现代煤化工、煤与生物质共转化技术、煤基炭材料等方向,持续加强与下游煤基产业发展协同联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例如:国能集团建成鄂尔多斯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宁煤400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等国家级示范工程,实现了煤炭向油品、化工品转化;山能集团建成济宁焦气化、鲁南高端化工新材料深加工、榆林高端煤制油、鄂尔多斯煤基化工新材料、新疆煤化一体化“五大化工基地”,聚甲醛、己内酰胺、乙二醇等高端化工产品产量1600万t。

2)拓展新能源领域。近年来,煤炭企业利用土地、资金等优势,持续探索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既为新能源创造更大发展空间,也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打通了新途径。例如:同煤集团建成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淮南矿业利用采煤沉陷区建成全球最大“渔光一体”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国能集团在鄂尔多斯建立“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光伏+农林牧渔”综合业态模式。

3)拓展煤炭装备制造领域。近年来煤炭企业对煤炭机械设备需求不断提升,部分传统煤炭生产企业积极向上游煤机装备制造领域延伸业务,例如中国煤矿机械装备公司、山东能源装备集团、晋能控股装备集团、平煤神马装备集团等,引领着全国煤炭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为煤炭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煤炭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1.3 数字化加速推进,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1)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广泛推行。截至2023年底,84%的煤炭企业已经完成“十四五”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各企业顶层设计总体战略目标清晰、重点任务明确,符合现阶段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

2)数字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十四五”前三年,煤炭企业数字化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20%,取得数字化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

3)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煤炭企业在5G、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走在了国内各工业领域前列、走在了国际煤炭行业前列,截至2024年5月底,全国煤炭企业智能化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120亿元,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煤矿机器人应用超过1000台套,超过500台无人驾驶车辆在30余处露天煤矿运行。

4)数据要素资源逐步发挥价值。“十四五”前三年,煤炭企业直接获取所属煤矿视频数据、调度数据、人员定位数据、生产安全数据、监测监控数据的比例分别达到92%、88%、88%、84%、84%;可直接获取设备运行数据的比例提升至56%左右。

5)助推企业提质增效显著。近3年来,煤炭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职工人数)年均增幅超过20%;各企业月度财务决算效率提升约40%,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陕煤集团和淮河能源集团4家企业决算效率达到3天内。

1.4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

1)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逐年增强,煤炭企业年科技创新投入占企业总营收比重由不足2.5%提升至超过3%,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也日趋完善。例如:冀中能源集团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35.9亿元,同比增长10%;山煤国际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中煤集团《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明确,职工获得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给予最高60万元奖励。

2)企业取得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研发突破。煤炭企业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研制取得大量突破,推动了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转型。例如:国能集团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8m超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工艺及成套装备,实现全球综采装备和开采技术历史性变革;河南能源集团攻克了一批行业“卡脖子”难题,形成了涉及薄中厚多煤层、多工艺沿空留巷技术体系,年均沿空留巷工程量10000m以上。

3)企业“科技保安”能力显著提升。煤炭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转化力度,确保了我国煤炭行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百万吨死亡人数由2011年的0.564人下降到2023年的0.094人。例如:川煤集团因地制宜选用保护层开采、穿层预抽、顺层预抽、顶板高位抽采、Y形通风等关键技术杜绝了瓦斯事故的发生;国能准能集团采用自研毫米波雷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利用无人矿卡解决露天矿夜晚及恶劣天气情境下矿卡司机作业安全隐患大的问题。

2 “十五五”时期,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企业竞争压力增大

碳中和进程中,我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年走低,消费量呈先增后稳再降的趋势,即到2028年左右煤炭消费达到48亿t左右实物量峰值水平,此后十年维持在40亿t以上,而后至2060年逐步降低至10亿t左右。面对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煤炭企业容易陷入“市场好时不想转型、市场坏时没钱转型”的境地。同时,随着煤炭需求的下降,煤炭生产企业间的“内卷”强度会越来越大,企业利润下降又将进一步削弱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型进程。近年来,传统煤炭企业虽已从粗放走向精细,但是整体发展质量不高,与现代企业在管理理念、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传统煤炭企业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转型发展之路更加艰难。

2.2 低碳压力日益增大,未来转型道路曲折

煤炭企业碳排放主要包括CO2直接排放、CO2间接排放和CH4逃逸3类。碳达峰阶段主要涉及CO2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碳中和阶段将CH4逃逸折CO2排放纳入统计。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将逐步纳入碳排放考核,煤炭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增大。碳达峰阶段,山东、江苏、河南、东北等省份的一些煤矿企业经过长时间高强度开发,浅部开采条件较好的资源逐渐枯竭,开采重心向深部、薄煤层转移,开采难度增大、能耗提升,减排压力增大。碳中和阶段,占煤炭产业碳排放总量绝大部分份额的CH4折算CO2排放将纳入考核,将大幅抬升煤炭企业碳排放核算值,增加煤炭企业碳排放成本,对煤炭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2.3 耦合发展能力不足,产业协同效应待提升

煤炭企业虽多有转型意识和转型紧迫感,但在与煤基化工、煤机装备、新能源等产业融合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技术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融合机制,如煤炭与化工产业耦合中高效转化技术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企业间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产业协同效应不充分限制了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产业链协同作用不明显,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且大部分传统煤炭企业较难在发电领域与既有电力企业竞争,新能源指标获取困难、项目推进缓慢,转型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3 “十五五”碳达峰背景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原则及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十四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连续三年到煤炭企业考察调研,多次对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煤炭科技创新、清洁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各方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3.1 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原则

3.1.1 坚持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转型发展首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煤作为主体能源是必要的,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能源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炭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强能源保障,煤炭企业是践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守护能源安全防线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

3.1.2 坚持把职工的美好生活作为转型发展根本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既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也有数量可观的亏损企业,老矿区煤炭企业人多包袱重,转型发展亟待精准的政策支持。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煤炭企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不断增强职工获得感和幸福感。

3.1.3 坚持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转型发展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新动能、竞争优势的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新标准,培育新质生产力是煤炭企业推动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煤炭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产业重塑、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打造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3.1.4 坚持把高效绿色低碳作为转型发展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种能源,煤的量要控制,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走转型升级这条路。当前,新能源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步伐将加快。煤炭企业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煤炭生产提质降耗、降本增效;加强煤炭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向原料、材料和终端产品转变,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促进煤炭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

3.2 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思路

3.2.1 两大转型发展方向

1)对存量产业进行全面优化升级。针对传统煤炭开采与加工环节,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与流程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全面提升企业绿色化水平。

2)积极培育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煤为基,利用土地等资源优势开展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业务拓展,探索更多企业发展空间,打造企业发展新增长极。

3.2.2 三大转型发展重点

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煤炭企业应坚定秉持提质、绿色、协调发展理念,通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能力、内生动力、转型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朝着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更为合理、形态与业态更加高级的转型发展阶段稳步迈进。

1)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须始终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低碳发展能力的关键支撑,充分体现“提质”要义。在这个过程中,煤炭企业不断改进煤炭开采与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实现产业持续优化升级。

2)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双碳目标下煤炭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方向。煤炭企业需更加强调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通过采用环保技术、降低碳排放等措施,实现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绿色”要义。

3)多元协同耦合发展。多元协同耦合发展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对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的具体要求。煤炭企业需更加有效地扩展煤炭产业边界,促进煤炭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与稳定性,体现“协调”要义。

4 “十五五”碳达峰背景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4.1 能力提升路径

4.1.1 提高新质生产力建设水平

1)以国家、行业各项标准体系为引领,结合企业实际,精准谋划智能煤矿建设。总结评估煤矿自身智能化建设成果成效,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的痛点难点为导向,科学谋划增量智能化建设项目,切实做到“建而有效”。

2)以信息技术为重要基石,全力夯实企业智能建设基础。积极研发并应用高端智能一体管控平台,努力实现煤炭开采的远程操作和智能联动;建设内部煤矿云计算数据中心,促进生产运营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煤矿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与建设。

3)以关键技术为抓手,推动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加快突破井工矿采煤面精准地质探测、惯导精准定位、自动超前支护,掘进面智能割、支护及同步作业等关键技术;加快攻克露天矿无人驾驶、智能铲装、远程操控等关键技术。加快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基础设施感知能力提升。

4.1.2 推动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

1)推进煤炭企业生产装备高端化。提升老矿区井工矿采掘装备,实施露天矿电铲、卡车升级,研发应用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智能型的煤矿装备。

2)积极应用先进采煤工艺技术。统筹考虑煤矿自身接续计划、地质条件及产量计划等因素,井工矿采用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开采、小煤柱沿空掘巷等技术实现降本提效;露天矿积极采用自移式破碎站开采技术等,探索连续和半连续工艺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3)加强智能化建设技术支撑。加大投入持续开展透明矿井建设关键技术、智能化采(剥)掘技术、智能安全监测技术、智能装备等研发,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4.1.3 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能力

1)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健全企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强化采空区、瓦斯富集区、导水裂隙带等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和采掘接续专项监察,有效管控冲击地压、水、瓦斯、边坡等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着力推进重大灾害和隐患治理,夯实安全高效生产基础。

2)提升重大灾害防控科技创新水平。大型国资央企要在科技引领方面做出表率,更多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深部矿井多灾种一体化智能防控、煤矿冲击地压主控地质因素及发生机理、大采深矿井煤层底板岩溶发育规律、露天矿滑坡灾害精准化预警等理论探索。

3)高标准推进安全煤矿建设。将安全标准化建设作为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安全标准化提升行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推进安全煤矿建设,为企业稳定发展筑牢坚实安全根基。

4.2 绿色低碳路径

4.2.1 加强煤炭开发节能提效

1)提升企业节能降碳管理水平。梳理用能和排碳环节,明确自身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建立健全煤矿能耗统计制度,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制定年度、月度能耗指标并加强考核,促进煤矿能源合理使用和分配。

2)推进采选装备节能改造。积极采用智能节电、节水、节油等技术,加快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在井工矿推进矿井采掘设备变频改造、变频永磁同步电机替换,积极研发引进刮板机自动调速技术;加强智能运输系统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运输系统无人值守。在露天矿探索开发和应用矿卡节油技术,推广应用燃油添加剂,逐步提高节油率。在选煤厂推广应用智能高效节能器,实现从供电源头到用电负载的电网滤波、稳压、限流,大幅提升节电水平;探索开发智能煤流启停技术,减少带式运输机空载运行时间,降低无效功耗;进行生产车间照明节能改造,大幅提高照明能效。

4.2.2 加快清洁低碳能源替代

1)实施煤炭生产及辅助环节新能源车替代。根据煤矿所在地区气候条件及自身生产工艺水平,加快推进纯电自卸矿卡、氢能重卡等新能源车辆的示范和应用。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开展井下运输车辆新能源汽车替代,实施生产辅助用车电代油计划;探索露天煤矿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大型卡车“以电代油”。

2)推动矿区电能替代及“绿电”使用。探索实施矿区除车辆使用外其他生产及辅助环节电能替代,推动采煤工作面空压机等设备电驱代油驱,以及矿区纯电锅炉、生物质锅炉代替燃煤锅炉等。探索抽采瓦斯发电以及风电光伏等“绿电”对矿区外购电力的补充替代,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尽快实现包括采购绿证在内的100%“绿电”使用率。

3)因地制宜实施清洁供热。推进矿区集中供热改造,配套建设高效化、智慧化热网,拓展多元化、绿色化热源。积极探索矿区热源清洁化替代工作,就近引入集中式热源替换燃煤锅炉供热,因地制宜推广新型热管回收矿井乏风余热、天然气锅炉用于风井等用热量较大的分散场所采暖。

4.2.3 持续推进生态绿色开发 

1) 探索煤炭企业煤炭清洁绿色发展新模式。坚持黑色煤炭绿色开采理念, 加强煤炭开采全过程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从源头控制污染, 提高资源 回收率, 推进煤企发展模式和环保管理模式转变。 

2) 持续突破绿色开采新工艺新技术。因地制 宜、 一矿一策, 持续革新开拓开采方法和技术, 加 强生态环境低扰动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应用, 减少煤 炭开采对生态的破坏, 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探 索废水零排、 固废高效充填、 井下煤泥复用等技 术, 实现煤矿废水、 废气、 废渣的完全处理利用。 

3) 高水平推进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坚持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不断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质 量和水平, 降低企业环保和经营风险, 为所在地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4.3 偶和协同路径 

4.3.1 推动煤系伴生资源共探共采 

1) 加强资源综合勘查。对企业已获矿业权煤矿进行综合勘查, 探明含煤地层中煤、 油、 天然 气、 水、 稀有金属等资源的赋存条件, 发现可规模 开采利用的矿种, 及时申报储量、 申请增列矿种。 

2) 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深入研究伴生资源 探采政策, 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对接, 严格遵守相 关资源涉密纪律要求, 确保各项工作合法合规。 

3) 提高资源获取科学性。统筹企业自身发展 条件、 产业布局等实际, 综合考量煤炭资源和伴生 矿资源赋存条件、 资源价款等, 系统开展煤炭与共 伴生资源联合开发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估, 提高企业 资源获取科学性。 

4) 加强联合开发力度。推进实施煤矿生产建 设与共伴生资源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共同开发, 明确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方法、 工艺以及开 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 综合利用率指标, 设计煤 与伴生资源分选工艺等;山西、 贵州、 河南、 东北 及新疆等地区煤炭企业重点攻关煤矿区煤层气开发 (含低浓度瓦斯) 利用技术及应用。 

4.3.2 加强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 

1) 探索企业未来产业新格局。发挥近年来煤 炭产业收益较高、 现金流较稳定优势, 积极推动煤 炭产业和新能源等战新产业优化组合, 探索企业高 质量发展阶段产业新格局。 

2) 推动煤与新能源与煤基化工产业耦合。依 托煤矿企业排土场、 沉陷区等土地资源、 人力人工 等优势, 从矿区多元能源系统构建角度推动煤炭与 新能源优化组合, 大力发展光伏、 风电、 光热、 地 热以及瓦斯发电等, 发挥煤电灵活性调峰作用, 推 动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耦合。 

3) 构建矿区 “风光火储一体化” 开发模式。依托矿区新能源资源以及先进的储能技术、 电力电 子技术、 智能AI 技术等, 对矿区能源系统进行整 体规划和优化, 提高矿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消费比 例, 构建 “风光火储一体化” 开发模式。 

4.3.3 拓展煤基产业 “负碳” 空间 

1) 积极开展负碳技术储备。大型煤炭企业应根 据自身CO2排放源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封存利用 技术探索, 借鉴现有CCUS规模化示范项目经验, 筛选符合自身实际的技术路线并进行优化论证。 

2) 探索开展CO2利用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培育, 结合企业所在地地质封存技术和地下封存空间资源 勘察情况, 结合区域能源基地建设规划, 争取更多 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集成示范工程落地, 并积极 探索万吨级规模的化工与生物利用中试。

3) 推进企业负碳产业链条布局。鄂尔多斯、 准噶尔地区煤炭企业应加强谋划CCUS产业化商业 化推广应用和区域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布局, 发挥 CCUS技术链接作用, 发挥存量业务优势和增量产 业组合优势, 加强产业耦合和跨行业合作, 推动煤 基能源与新能源优化协同, 助力蒙西地区打造以区 域规模化CCUS为枢纽的多能优化互补、 产业深度 耦合、 低成本规模化碳减排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引用格式:罗腾, 赵冠一. “十五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挑战、思路与路径. 煤炭经济研究. 2024, 44(12): 86-91

更多问题

↓来问“超级矿工IMiner”↓


@打造矿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www.intelmining2018.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IntelMining智能矿业
建设智慧矿山,科技赋能矿业,让采矿酷起来!“科创中国”智能矿山专业科技服务团牵头单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