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盘龙城(1995~2019)》

学术   2024-11-18 15:22   四川  


《盘龙城(1995~2019)》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2700元

ISBN:978-7-03-079814-5

简介

盘龙城遗址是商朝前期南方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项目属于 “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由湖北省牵头。


今年是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70周年、发掘50周年,该系列的出版是向盘龙城献礼,对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系列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成果,不仅整理了2012年之后考古发掘材料,同时也搜集此前零星的考古工作资料,整合2001年考古报告材料,为阅读者全面地展现盘龙城考古成果。报告在考古内容上将科技考古分析与考古资料研究紧密结合,既加强了考古与科技的内在联系,又深化了考古工作的内涵,体现了当今考古发掘报告编撰的发展方向。在报告的基础上,系列又另立四卷,分别从景观与环境、陶器、玉石器、青铜器四个方面,对盘龙城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解读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各卷简介


《盘龙城(1995~2019)》共分5卷,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景观与环境、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五个部分,分别成卷。


1.《盘龙城(1995~2019)(一):田野考古工作报告》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

本书系统整理、公布盘龙城遗址1995~2019年田野考古工作收获,包括考古发掘、调查、勘探所见地层堆积、遗迹与所出遗物、田野所获样品科技检测分析数据、以及以新进田野考古工作为基础盘龙城城市聚落的年代和文化性质的探讨。


2.《盘龙城(1995~2019)(二):景观与环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邹秋实、张海主编

本书对盘龙城的地理环境,各时期环境考古的勘探、试掘、沉积物分析等工作进行了详细公布,对盘龙城遗址不同时期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盘龙城聚落的特点,进行了聚落景观研究。揭示了商周时期环境对于社会形态与社会活动的影响。


3.《盘龙城(1995~2019)(三):玉石器研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苏昕、荆志淳主编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玉器、绿松石器,以及石器。通过对器物材质的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了原料的来源以及利用模式。考虑到各类器物的特性和保存状况,我们分别对玉器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对绿松石器进行了宝石学、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地球化学的分析,而对石器进行了岩相、粒径、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分析。其结果显示,玉器和绿松石器有明显的主次来源之分,而石器中石质工具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盘龙城北侧的大别山一带,而建筑构件类用石则采用了遗址周边常见的石材。通过对不同类别石质资源利用模式方面的探讨,本研究尝试以石质资源的视角揭示盘龙城在商时期的社会面貌。


4.《盘龙城(1995~2019)(四):陶器研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孙卓、荆志淳、陈晖主编

本书系统梳理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材料,探讨盘龙城遗址陶器的分期与年代、陶器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陶器的技术特征、陶器的出土背景、陶器所反映的区域文化互动,并以陶器为切入点,探索盘龙城遗址城市聚落的性质与功能。


5.《盘龙城(1995~2019)(五):青铜器研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张昌平、苏荣誉、刘思然主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盘龙城出土了大批商代早期前后的青铜器,青铜器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不亚于当时的政治中心郑州商城。盘龙城青铜器催生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样的认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书是首次系统研究盘龙城青铜器的专著,全书从梳理历年出土青铜器资料出发,通过类型学对盘龙城青铜器进行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聚焦于技术、装饰和成分研究,总结了盘龙城青铜器的技术和装饰特性,讨论了技术对于装饰和器形的影响,以及材料成分与生产产地之间的关系。全书聚焦盘龙城青铜器所反映的社会全景,以及其所代表的二里冈文化时期青铜器一般特征和社会地位。


盘龙城:(1995~2019)(一) 田野考古工作报告(全2册)目录

总序/ i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遗址概述 002

第二节 工作概况 003

一、测绘系统与分区体系 003

二、各地点遗存分布 005

三、1995~2019年考古工作简介 032

第三节 报告编写 034

一、基本思路 034

二、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过程 035

三、报告内容与体例 038


第二章 杨家湾

第一节 遗址概况 041

第二节 杨家湾南坡 055

一、地层 055

二、灰坑 208

三、灰沟 254

四、 井 265

五、房址 277

六、墓葬 283

第三节 杨家湾坡顶 328

一、地层 329

二、灰坑 350

第四节 杨家湾北坡 409

一、地层 409

二、房址 425

第五节 年代与性质 426

一、年代 426

二、性质 430


第三章 小嘴

第一节 遗址概况 434

第二节 地层 440

一、Q1610T1916、T2016~Q1710T0116、T0216 南壁堆积状况 440

二、Q1610T1814西壁和Q1610T1815、T1816东壁堆积状况 466

三、Q1710T0412~T0612南壁堆积状 况 480

四、Q1610T1416西壁堆积状况 494

五、发掘区层位关 系 495

第三节 灰坑 496

第四节 灰沟 626

第五节 房址 688

第六节 墓葬 698

第七节 其他调査遗物 717

第八节 年代与性质 723

一、年 代 723

二、冶铸遗物和木炭树种检测分析 724

三、性质 751


第四章 小王家嘴

第一节 遗址概况 754

一、发掘情况 754

二、遗物的整理与修复 756

三、玉石器检 测 762

第二节 地层 762

第三节 灰坑 763

第四节 墓葬 772

第五节 年代与性质 850

一、年代 850

二、性质 851


第五章 其他地点

第一节 城址与李家嘴 856

一、城址 856

二、李家 嘴 867

三、年代与性质 868

第二节 王家嘴 870

一、遗址概况 870

二、地层 870

三、灰坑 873

四、灰沟 874

五、其他遗存 876

六、年代与性质 886

第三节 杨家嘴 887

一、遗址概 况 887

二、地层 889

三、灰坑 889

四、墓葬 895

五、年代与性质 919

第四节 大邓湾 921

一、遗址概况 921

二、墓葬 922

三、年代与性质 928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 年代 933

第二节 性质 947


Abstract / 952

后记/ 954

盘龙城:(1995~2019)(二) 景观与环境目录

总序/i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002

二、研究工作历程与方法 003

三、江汉地区古环境研究简史 009

四、盘龙城遗址地理环境特征 014


第二章 环境考古工作

第一节 陆地考古勘探 018

一、勘探分区与布孔方式 018

二、勘探资料记录方式 020

三、勘探收获 022

第二节 水下考古勘探与试掘 043

一、盘龙湖勘探 044

二、破口湖试掘 048

第三节 湖泊地形测绘 053

一、野外测量 054

二、室内绘图 054

第四节 沉积物分析 055

一、粒度分析 056

二、土壤微形态分析 058

三、年代分析 061

第五节 湖泊钻孔植物遗存分析 061

一、孢粉 061

二、植硅体 064


第三章 各地点遗存分布

第一节 商代遗存 070

一、杨家湾 070

二、杨家嘴 077

三、李家嘴 086

四、王家嘴 092

五、小嘴 097

六、其他地点 103

第二节 周代遗存 113

第三节 宋元明清吋期遗存 118


第四章 遗址环境研究

第一节 地貌形态 122

一、主要堆积及其空间分布 122

二、各时期地貌模型复原 127

第二节 湖泊形态与河道改道 132

一、盘龙湖 132

二、府、澴河 141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气候 145

一、来自孢粉的信息 145

二、来自植硅体的信息 146


第五章 聚落景观 研究

第一节 盘龙城聚落布局阶段性变化 148

一、聚落中心的阶段性变化 149

二、聚落布局的阶段性变化 155

三、居、葬功能区的变化 160

第二节 盘龙城周边聚落层级与空间分布 162

一、聚落分布 163

二、聚落营建方式与层级 168

三、聚落景观的阶段性特征 171


Abstract/177

后记/179

盘龙城:(1995~2019)(三) 玉石器研究目录

总序/i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空间与遗存分布 003

一、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003

二、相关遗存概述 004

第二节 分期与年代 007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009


第二章 玉器

第一节 发现概述 011

一、类型 011

二、年代 012

三、使用场景 012

四、玉料 013

五、典型器物介绍 014

第二节 研究方法 026

一、玉的概念与性质 026

二、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与玉石器材质鉴定 027

第三节 玉质分析 028

第四节 小结 077


第三章 绿松石器

第一节 发现概述 079

一、杨家湾 079

二、李家嘴 088

三、王家嘴 09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096

第三节 材质特征及来源 099

一、材质特征 099

二、产源分析 104

第四节 小结 105


第四章 石器

第一节 发现概述 108

一、工具类 108

二、建筑类 116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19

一、粒径分析与地质调查 120

二、矿相分析 120

第三节 盘龙城遗址及周边地质条件与岩石分布 121

一、地质调查 121

二、地质资料检索 127

第四节 石器分析 130

一、工具类 131

二、建筑类 138

第五节 石料来源分析 140

第六节 小结 142


第五章 石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资源的认知、利用、选择 144

一、玉料 144

二、绿松石 146

三、石料 147

第二节 资源分布所反映的聚落格局 151

第三节 资源背后的生产与组织 154


第六章 结语

附表/162

Abstract/219

后记/221

盘龙城:(1995~2019)(四) 陶器研究目录

总序/i

第一章 绪论

一、盘龙城陶器的发现与研究概况002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010

三、本书所涉及的陶器材料013

四、相关概念说明015


第二章 类、型与式

第一节地层关系与陶器的演变特征020

一、城址020

二、王家嘴021

三、李家嘴023

四、杨家湾024

五、杨家嘴027

六、楼子湾027

七、小王家嘴028

八、小嘴028

第二节普通陶器的型式划分029

一、鼎030

二、鬲030

三、带鋬鬲033

四、鬲口部034

五、甗037

六、罐038

七、盆040

八、刻槽盆042

九、平底盘043

十、簋043

十一、豆045

十二、瓮047

十三、大口尊050

十四、爵053

十五、斝054

十六、盉056

十七、鬶056

十八、杯057

十九、壶057

二十、罍059

二十一、尊059

二十二、中柱盂060

二十三、器盖060

二十四、器座061

二十五、缸061

二十六、缸底部066

二十七、尊形器069

二十八、筒形器069

二十九、其他类陶器070

第三节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型式划分072

一、罐073

二、尊形器074

三、尊073

四、杯074

五、瓮078

六、其他类器物080


第三章 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典型单位出土陶器的组合特征084

一、第1组084

二、第2组088

三、第3组093

第二节陶器群的分组与分期098

一、分组098

二、分期101

第三节各组期的相对年代103

第四节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分期与相对年代114


第四章 文化特征的考察

第一节器类特征及其吋代演变122

一、第一至二期的器类特征及变化123

二、第三期的器类特征129

三、第四期的器类特征133

第二节器形特征及其吋代演变136

一、炊煮器类——鬲与甗137

二、酒器与盛食器类一爵、学与盆、豆146

三、储藏器类——以缸为例154

第三节纹饰特征及其吋代演变160

一、炊器类陶器的纹饰特征160

二、酒器类陶器的纹饰特征161

三、盛食器类陶器的纹饰特征162

四、储藏器类陶器的纹饰特征163

五、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纹饰特征165

第四节小结170


第五章 出土背景的考察

第一节居址173

一、盘龙城第一至二期174

二、盘龙城第三期177

三、盘龙城第四期182

第二节墓葬186

一、盘龙城第二期187

二、盘龙城第三期189

三、盘龙城第四期195

第三节小结204


第六章 区域间的文化互动

第一节盘龙城与周邻聚落陶器群的文化互动209

一、盘龙城以北的长江支流和干流北岸210

二、盘龙城以南——铜鼓山214

三、盘龙城以东——意生寺217

第二节盘龙城与长江流域其他地点陶器群的文化互动219

一、江淮地区和大别山南麓220

二、鄱阳湖以西地区223

三、江汉平原西部和澧水流域227

四、峡江地区232

第三节盘龙城与中原核心地区陶器群的文化互动237

一、二里头238

二、郑州商城239

三、偃师商城244

四、小双桥246

第四节小结251


第七章 制作技术分析

第一节制作工艺观察256

第二节岩相分析261

一、岩相学在研究陶器生产中的作用261

二、盘龙城和郑州商城遗址出土陶器岩相学初步研究262

三、岩相学和其他化学方法的比较267


第八章 结语

一、文化视角的观察270

二、功能视角的观察271

三、技术视角的观察272

附录/275

Abstract/302

后记/304

盘龙城:(1995~2019)(五) 青铜器研究目录

总序/i

第一章 绪论

一、发现概况 002

二、学术史 003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012


第二章 资料分析

第一节城址及王家嘴、李家嘴 016

一、西城垣 016

二、王家嘴 016

三、李家嘴 019

第二节杨家湾和杨家嘴 024

一、杨家湾 024

二、杨家嘴 032

第三节楼子湾和小嘴 034

一、楼子湾 034

二、小嘴 035

第四节小王家嘴和童家嘴 037

一、小王家嘴 037

二、童家嘴 039


第三章 分期

第一节型式 041

一、型式划分的依据 041

二、型式的划分 043

第二节分期 061

第三节年代 063

第四节各期特征 065

一、组合与形制 065

二、纹饰 066


第四章 制作技术

第一节成形技术 070

一、三足炊器 070

二、三足酒器 075

三、圈足器 083

第二节铸接技术 085

一、斝 086

二、簋 090

三、壶 093

四、结语 096

第三节辅助技术 097

一、器表的处理 097

二、补铸技术 099

三、垫片技术 103

第四节技术特性 106

一、技术#性 106

二、技术选择 107

三、技术演进 110


第五章 装饰艺术

第一节纹饰的类别与布局 113

一、纹饰的类别及其与装饰器类的关系 113

二、纹饰的布局 116

第二节纹饰的制作 120

一、装饰与铸造技术的关联性 120

二、纹饰制作方式的双重性 122

三、细线兽面纹的适用性 125

四、细线和宽带纹饰共存的背景 129

第三节装饰的演进 132

一、繁化 132

二、简化 134


第六章 成分与结构

第一节冶金遗存分析结果 138

一、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 139

二、微量元素成分 158

三、铅同位素比值 164

四、冶金遗物成分与结构 169

第二节合金工艺 172

第三节聚落的青铜生产活动 176

第四节物料产源探讨 179

第五节小结 185


第七章 时代和特性

第一节从青铜器看盘龙城 188

一、青铜器所反映的盘龙城聚落变迁 188

二、青铜资源和青铜器生产 190

三、从青铜器看盘龙城的衰落 195

第二节二里冈文化吋期青铜器的一般特征 197

一、器类与器物群 197

二、制作技术 200

三、装饰艺术 201

第三节二里冈文化吋期青铜器的礼器特质 204

一、礼器与礼器制度 204

二、礼器的组合 206

三、礼器的体量 208

四、礼器的装饰 210


第八章 结语

Abstract/215

后记/217


先秦秦汉史
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史讨论,学术与随笔,讨论与共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