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开国元帅里面,刘伯承高居第四,陈毅则排名第六,刘帅的军内地位显然要更突出一些。
可是有个比较特别的情况: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而陈毅则担任三野的司令员,同时还兼任政治委员。三野的客观规模、军事实力、打硬仗的数量,都是要在二野之上的,这一点没有多少争议。既然如此,建国后评元帅,怎么刘伯承的排名却要高于陈毅呢?
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实力差异。二野的底子,原本不弱于三野。老二野的基干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抗战时的八路军129师,刘邓首长从全面抗战初期便带这支部队,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战斗力很强;而三野有两部分根基,其一是山东八路军,其中115师的人多,大部分出自老中央红军和山东当地武装;另一部分是新四军部队,底子是红军时南方留守的游击队。从历史脉络来看,刘帅与陈老总的队伍,官兵实力都不错,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就后方而言,晋冀鲁豫和山东也都是老牌根据地,征兵产量不在话下。但1947年是个转折点,老蒋调整战略搞起重点进攻,给“哑铃”两端施加了巨大的军事压力,也就是陕北和山东。所以华东野战军(三野前身)的处境就很困难,不得不转着圈转移,保持主力部队的有生力量和实力。但这样一来,根据地遭到敌人切割扫荡严重受损,补给有困难,队伍士气也会下降。
军委从全局出发,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二野前身)过黄河,并深入大别山,切断老蒋薄弱的“哑铃把”,从而缓解其他战区的压力。刘邓大军坚决执行了中央的这一新决策,非常值得赞扬,但显然自己也陷入了困境,抛掉坚实后方深入敌人腹地,自身损失严重,一年之内不光野战军兵力锐减到6万人,重武器也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陈粟大军开始连打胜仗,在华东取得了主动权,到1948年淮海战役发起前,已经拥有40余万野战部队,规模、实力数倍于刘邓的队伍。所以分析一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二野对三野是有过重要帮助的,刘帅和他指挥的部队,牺牲很大。从这个角度看,就不能简单以所带部队的实力、人数,来决定两位元帅建国后的排位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以一段历史时期的情况,去衡量两位元勋的军内地位。解放战争时二人职级相当,都是野战军负责人,也就是战区级领导;但如果往前推,会发现陈、刘二帅的些许差别:土地革命战争时刘伯承当过整个红军的总参谋长,比陈毅的军职高。而抗战初期刘伯承就执掌八路军主力129师,同时期的陈毅只是新四军的支队司令员,后来叶挺将军出事,陈毅才成为新四军的代理军长,跟刘帅地位基本平齐,其职务相当于是“追”上来的。
总体来看,两位元帅历史贡献都很大,但刘伯承的整体资历确实是要稍稍胜出的,加上建国后陈毅主要精力在上海党政事务上,已经不在军内挂实际职务,所以1955年9月大授衔时,刘帅排名在陈老总之前,有其道理。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