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期榜样访谈(余三定)

文摘   社会   2024-07-12 12:22   浙江  

第1104期榜样人物在线访谈

毕生心血哺新秀,一代桃李谱华章

——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余三定

主持  余蔚娟

嘉宾  余三定

编审  汪   漪

校对  郭春艳

时间  2024年06月30日晚20:00-22:00

地址  榜样人物大型访谈《身影》节目在线群

嘉宾介绍 

余三定,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任湖南理工学院校长、《云梦学刊》主编、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现为湖南省社科基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岳阳市文联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当代学术史研究。


先后出版《文坛岳家军论》《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余三定卷》《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新世纪文论》《谭谈评传》《当代学术史研究》《南湖藏书楼》《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南湖藏书楼纪事》《当代中国学术史论》《当代屈原学史》《文艺的沉思》等二十余部;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人民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四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转载十篇。


1995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经三次获湖南省社科成果奖。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余三定

入选辞


诗骚之地,降诞学人;优学优仕,全真全信;侠骨义胆,剑气琴心;振振君子,谆谆德音;余师孔昭,桂馥兰馨。


余蔚娟:身影人物,榜样力量,我是今晚的主持人余蔚娟。


如果有人要问我,你此生最快乐的地方在哪里?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在平江的坪上书院。


在那里,有着一群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同样喜欢文字,同样喜欢写作,同样喜欢高谈阔论,同样喜欢把那些本可以花前月下,本可以灯红酒绿的时间都花在堆砌、排列文字上。


我们不在乎别人的评说,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对着一棵树,看着一只猫就能写上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诗。听着音乐就能来上一支舞,唱上一首歌。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天,却让我至今都回味无穷。在那里我认识了潘刚强老师,认识了彭东明老师,认识了刘年老师,还认识了今晚的嘉宾,余三定老师!


他们都是当今文坛响当当的人物。我是何其有幸,能聆听他们的讲课,能领略他们的风采呀!


余三定老师,和我一样姓余,说不定我们还有着血脉相连呢!于是,便理所当然的关注,听课更是舍不得丢掉一句。


余老师也没有让我失望,高高大大,健健壮壮。颇有君子之风,看着非常靠谱,是那种能靠得住,能放得心的人。


为了给余老师写好访谈提纲,百度上的资料,朋友圈的文章我一连看了好几天。为什么要几天?不是我不勤奋,而是太多太多了。我一目十行也看不赢呀!


只让看都目不暇接,那写文章的余老师岂不更忙?那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可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的码起来的哦!他得付出多少的时间、多少的精力才有今天傲人的成就呀!这样想着,不禁对他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不由得对他生出了更多的好奇。


来,欢迎我们今晚的嘉宾余三定老师。


第一个问题,您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地方竟然能孕育出您这样优秀的人?


余三定:我的家乡在岳阳县的山区月田镇,我1956年出生在那里,刚出生时家里条件不错,当时父亲是国家干部,我全家都是国家粮户口。但1959年后家里条件就特别差了,小时候很难吃饱饭,我从小就参加劳动,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关于我的家乡月田的山水和人文特色,我想引用我为《追梦月田人》一书所写的序《我印象中的月田和月田人》中所写的四个印象来说明,这四个印象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正义友善”;“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开放豁达,紧跟时代”。关于我们家族的家风,我曾在《〈余氏族谱〉序》中概括了三条,即:“勤奋读书”;“勤快做事”;“诚实做人”。这些都能说明,我虽然从小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但我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余蔚娟:您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和少年?您有侠肝义胆的发小吗?是否也有难忘的青梅竹马?


余三定:概括地说,我的童年和少年的特点就是边读书边劳动。我整个小学阶段(6年)一直为生产队放牛,一般是早晨天刚麻麻亮就起来放牛,白天上学,下午放学回到家里立即去放牛。读初中、高中期间(我读的初中、高中都是两年制,并且由于离学校近,都不是读寄宿),则几乎每天早上出集体工,白天上课,寒暑假期间是整天出工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小学三年级后放牛时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看(大部分是小说,少部分是课本),初中阶段更是如饥似渴地看小说。进入高中后,恰逢毛泽东主席提出“学点哲学”,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除读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外,还半通不通地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苏联〗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等书籍,甚至还读过文革前出版的学术刊物《哲学研究》。还有,我小学、初中阶段喜欢打乒乓球,进入高中阶段后就特别喜欢打篮球,打篮球成为我大半辈子的挚爱。我有几个要好的发小,比如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同班的同学余思球,他也很爱读书,年轻时也喜欢打篮球,他在岳阳县交通局退休后,下功夫练习书法,我们一直联系很多。还有一位是高中与岳阳师专中文系时期的同班同学许青,许青的父亲许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新华社和中央党校工作,文革开始后被造反派赶回老家月田,其间四年没有发工资,上世纪70年代末才获平反安排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文革期间许青随父母亲来到月田,于是我们有了高中同学的机会。我和许青从1973年1月高中毕业到1978年3月到岳阳师专入学的五年多时间里,相互来往很多,我们两家相隔二十来华里,我每年都到他家里去几次,他也会每年到我家里来几次,他父亲藏书很多,我每次去他家里都会借他父亲所藏的哲学及其他理论书籍,和许青及他父亲一起交谈的也是理论问题。我和他还相互写了很多信,我们信中的内容全部是讨论世界大事和理论问题的。我后来专事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与那段经历是分不开的。许青后来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直至退休。我们至今一直保持联系。













余蔚娟:看了您写的关于父亲的文字,我感动得无以复加。也想到了我的父亲,不禁泪流满面。我知道了很多关于您和您父亲的故事,但是别人不知道呀!所以还请您将您和您父亲、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


余三定:我的父亲余平均1930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出生,2021年11月30日凌晨1时无疾而终,就是睡觉睡过去的,享年91岁。父亲是对我的为人、治学、从政影响最大的人。父亲1950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较长时间在岳阳县粮食局工作,1959年受到错误的处分,被开除党籍、干籍,并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1961年刑满释放后一直在家务农,1981年法院宣布父亲无罪。虽然法院宣布了父亲无罪,但当时的落实政策办公室只解决了父亲家庭成员受牵连的问题,并未恢复父亲的党籍、干籍,父亲继续当农民,一直生活十分辛苦和清苦。对此,父亲十分乐观旷达,多次对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受苦、吃苦、经受磨难,如果整个人生一帆风顺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了。父亲说,所以我认为自己经历的苦难是非常正常的人生现象,我对自己经历的苦难完全乐观对待。正因为有了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因此父亲平常总是乐乐呵呵,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父亲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参加工作后又拼命自学,并参加过多次培训,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一直喜欢读书,对历史和世界大事尤其感兴趣,由于他记忆力好,许多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都记得清清楚楚,对于世界上刚刚发生的事更是特别关注,所以平常我们一起聊天几乎都是聊历史,聊世界大事。直到他逝世的前几年,他还要我经常带《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报纸给他看。


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父亲带我读的,大概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段时间,父亲每天晚上在油灯下给我和我母亲及姐姐念《我的一家》(陶承口述,何家栋、赵洁执笔,1959年出版),我们全家沉浸在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中,被深深地吸引和感染。我的文学启蒙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小学阶段我特别喜欢看连环画,觉得连环画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东西。大概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慎重其事送了两本厚书给我,一本是《历史唯物主义》(〖苏〗康士坦丁诺夫主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7月第1版,精装横排本),另一本是《论马恩列斯》(解放社编,解放社1950年2月出版,简装竖排本),我开始以为是两本厚厚的连环画,特别高兴,可接过来打开一看发现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根本看不懂,就没有兴趣了。父亲这时引导着对我说,虽然你现在看不懂,但等你书读多了后再看,你就会觉得比连环画更好看。此后,我就记住了父亲所说的话,一直努力读书,希望早日看懂这两本比连环画更好看的书。高中阶段我认真地看了这两本书,此时就真正感到读这两本书比读连环画有意思多了。我想,我对哲学和理论的浓厚兴趣(包括我后来把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可能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藏书的念头可能也是这时候萌生的。这两本书在我高中毕业后被我的高中同学借走弄丢了,我把此事写在一篇文章中发表后,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叫张弛的博士生看了我的文章后,居然在北京的旧书摊上买到这两本书寄给我,我当时真是如获至宝,高兴不已。


我的母亲陈桃梅(1934—2017)为人善良忠厚,一直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母亲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但特别讲究卫生,上世纪70年代,我们老家所在的月田大队是当时岳阳地区卫生局所办的卫生点,经常搞卫生检查,我们家里总是被评为优秀,常有人来登门现场参观。农村因为烧柴火,烟熏火燎,蚊帐往往都变成了黑色,但我们家里由于做好了排烟措施,蚊帐总是白色的。我们家里长期使用纱柜(存放剩菜)、纱罩(餐桌上放菜后罩上以防蚊蝇)。上世纪90年代,母亲和父亲六十岁以后,他们在家里吃饭时就开始用公筷,说怕老人家有病传给别人,由此影响所及到了本世纪初以后,我们一大家人聚会时会一定用公筷。母亲坚持每天早睡早起,经常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春节期间的三十、初一也不睡懒觉。总之,父母亲给我耳濡目染的影响极大。


余蔚娟:您和您的岳阳师专应该有很多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不然您不会用那么多的文字来记载这段岁月,在这里,我们也很想听听您和妻子相识和相恋的故事。


余三定:我和妻子朱平珍都是岳阳师专中文系1977级1班的同学,当时我担任副班长,她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她学习也很认真。我和她相识、相恋有点偶然性。入学第一学期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大概是第二学期的中间,我把文艺理论课上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全部做了出来(老师并没有要求做),并主动递交给了任课的李凌烟老师,李老师看后在课堂上给予了大力表扬。下课后,朱平珍立即找到我,要看我做的作业,我便把作业给了她,她看了几天后还给了我,她还作业给我时也给我做了一些点评,从此我俩便对学习上的问题多有交流。晚自习下课后,到处的灯都息了,只有学校传达室还亮着灯,我和她常常不约而同地到那里继续看书,于是慢慢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相互帮助,进而就相爱了。由此看来,我们的红娘可以说是李凌烟老师(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红娘的),也可以说是我们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共同习惯。我妻子朱平珍后来和我在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教同一门课即文艺理论课,她曾获得湖南省的教学奉献奖,并且也是以教授身份退休。

余蔚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恩师,自己的伯乐,自己的贵人。在这里,您可以尽情的描述,尽情的诉说对他们的思念和感恩。


余三定:我有很多和我感情很深、对我帮助很大、就如父亲一般的老师,我在这里简要说说其中的三位。第一位是教过我初中、高中语文的蔡良知老师,我的初中(我1969年上学期进初中)、高中(我1971年上学期进高中)都是在月田区中学读的,蔡良知老师既教过我的初中语文,也教过我的高中语文。记得是我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被蔡老师打了100分,作文被同学传观后,不少同学从用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等各个角度提出质疑,说至少要扣几分,但蔡老师坚持不做改变。我到岳阳师专就读时,蔡老师已经调入岳阳市一中任教,我多次去拜访他;我1994年出版第一本书《文坛岳家军论》送给他后,他居然用一个作业本写了整整一本的评语(读后感)给我;他2017年逝世前还把他写的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文章装订成一册用特快专递寄给我;他逝世后,他的家人打电话告诉我,我去守灵了一个下午,我因为第二天要去张家界学院开会,第二天便没有去了。第二位是我在岳阳师专中文系就读时的李元洛老师,我在《学术研究之外——李元洛老师印象》(载《名作欣赏》2024年第5期)中写道:“我在岳阳师专中文系就读时,实际上没有听过元洛师讲课,因为轮到他要为我们这个年级传道受业解惑时,他就调到长沙去了。但我们听1976级同学讲,他们都特别喜欢听元洛师讲课,说他讲课语言精练,没有多余的话;由于他学识功底深厚,记忆力超强,举例是信手拈来;他讲诗词时,可诵可吟有时甚至可唱,声音极富磁性,极有感染力;他的粉笔字也写得龙飞凤舞,赏心悦目(补充一点,元洛师的毛笔和钢笔书法都很好)。总之,同学们都为他的讲课而倾倒。”我那时虽然没有直接听过李老师的课,但多次看过他打篮球,并专程到他岳阳市一中的家里拜访、请教过。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和他一直联系很多,我发表的第一篇文艺评论就是在他负责编辑文艺评论的《湘江文艺》上发表的,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文坛岳家军论》就是李老师为之撰序,李老师6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撰写文化散文,于是把他所藏的理论书籍转赠给我,前后共送了七千余册,我曾撰写《赠书:老师的厚爱与鼓励》记录此事,李老师也撰写《散书小记》描写此事。第三位是我在岳阳师专中文系就读时教我们文艺理论课的李凌烟老师(他后来担任了岳阳师专校长和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我在前面讲到李凌烟老师实际上是我和我爱人朱平珍相恋并结婚的红娘,可见当时他对我的帮助和指导非常多。我在岳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先到华中师大文学院进修一年,回来后和李凌烟老师同教文艺理论课,李老师为了帮助我,把他讲课的全部教案送给我,让我作参考。这是多么无私和高尚的行为啊!













余蔚娟:您读书、写书、购书、淘书,您还赠书。在您的生命中,书至关重要,书不可或缺!书,与您息息相关,书,和您密不可分。您,就是名副其实的书痴一个!


那么,问题来了。您为什么会那么的喜欢书呢?是什么力量让您居然还建了一个南湖藏书楼呢?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年一度的春天如约而至,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外开花墙内也香,一墙之隔,墙内墙外,我们大家济济一堂……”


这是您南湖藏书楼揭牌那天最真实的写照。


余三定:我建南湖藏书楼主要可能与下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是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前面已讲到。第二是我受高中同学许青父亲许诺的影响,前面已提到,这里在稍微详细点讲一下。我1973年1月第一次去许青家里,见到他家里有2个大书架、1个大书柜,全部装满了书,我清楚地记得他们家订阅的报刊就有11种,我当时真是被惊呆了,觉得他们家怎么会有这么多书!坐在许青家的书房里我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在惊羡之中,我就想着自己不知什么时候也能有这么多书。第三是受李元洛老师的影响,李老师1995年开始赠书给我,开始我就将李老师的赠书放到书柜里,但后来根本没有地方存放了,就和妻子朱平珍商量建藏书楼(建藏书楼是我和妻子共同的愿望),于是1999年我们在南湖边建了第一栋藏书楼(3层,360平方米),但刚建起就说要拆迁,为了避免浪费,我们便没有装修,没有做书柜,书都是一包一包放在地板上。2005年第一栋藏书楼被征收,2006年我们便在征收拆迁的“还建点”建了第二栋藏书楼(即现在南湖藏书楼,4层,总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请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书了楼名(还有王蒙、周令钊、张世英、徐中玉、钱谷融等多人题书了楼名),请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先生撰写了《南湖藏书楼记》(《南湖藏书楼记》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后,《新华文摘》于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于2010年3月21日举行了揭牌仪式。南湖藏书楼现有藏书七万多册,有“题签本珍藏室”和“北大版典藏室”两个特色藏书室,先后接待了来自国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术单位和国外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学者和朋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重要媒体先后予以专题报道。我主编出版了《南湖藏书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南湖藏书楼纪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等两本有关南湖藏书楼的书。


余蔚娟:我最佩服您的是:1996年您就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荣耀呀!我想,可能只有万里挑一的人才能获此殊荣吧!来,和我们聊聊这特殊津贴的来龙去脉吧!


余三定:我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的起点比较高,自己比较努力,进步比较快。我1987年评为讲师,1992年评为副教授,时间上没有耽搁一天。我1987年2月担任中文系主任,那时我的身份还是助教,当了半年系主任后才于7月评为讲师,以助教身份担任高校系主任在全国可能是绝无仅有。我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政府特殊津贴那年刚刚40岁,我除了教学、行政工作比较优秀外,主要是科研工作比较突出,成果比较多,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光明日报》《湘潭大学学报》《湘江文艺》《写作》《语文园地》等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过不少论文,并在1994年出版了两本书,所以学校推荐了我(此前学校有两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师都是五十多岁的老教授),并且一次推荐上去就获得了批准。


余蔚娟:悠悠洞庭水,俯拾皆文章。“文坛岳家军”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鼓点,以文学揭示时代轨迹,以作品回答时代问卷,谈起岳家军您应该如数家珍吧!


余三定:我早期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文艺学,即文艺理论,我在做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做实证研究,那就是开展文艺评论,特别是跟踪岳阳的文艺发展,我在1994年就出版了第一本文艺评论集《文坛岳家军论》(花山文艺出版社),对吴傲君的戏剧《喜脉案》、陈亚先的戏剧《曹操与杨修》、彭见明的小说《那山 那人  那狗》、张步真的小说《满足》、彭东明的小说《故乡》、翁新华的小说《再生屋》等等,都有专文评论,并且书中还有对岳阳文艺创作的综合评论。此后,我一直以比较多的精力开展关于岳阳文艺家的评论和研究,后来出版的《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余三定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新世纪文论》(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文艺的沉思》(团结出版社2022年)都有不少关于岳阳文艺家的评论。













余蔚娟:余老师,您的文章很多,但比较多的是书评,都是为别人做嫁衣。您的品德非常的高尚,对于都是出自您手的书评,您最偏爱哪几篇呢?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哦!


余三定:我的研究方向早期是文艺学,包括文艺评论;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增加了一个方向(甚至是更重要的方向),即关于“当代学术史”的研究,我出版的书籍中,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书比文艺评论的书更多。我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论文有:《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4日,《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3期摘论点,《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4年第2期转载);《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兼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史丛书”》(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载《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转载);《接续断裂·空前繁荣·追求深化——回眸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载《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做论点摘编);《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2期转载);《学术研究不能“指标化”》 (载《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等等。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方面比较重要的文章有:《小说创作的深化:哲理概括》(载《芙蓉》1986年第5期,《评论选刊》1986年第12期转载);《文学创新必须积极面对现实》(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转载);《当代文学缺少鲜活的贪官典型》(载《文艺报》2001年3月10日,《作家文摘》2001年3月27日、《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等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8期转载,并被收入漓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2001中国年度文坛纪事》);《为了生命的丰富而写作——评谭仲池散文》(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载《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6期);《成功描写当今社会世态的优秀作品集——评舒文治的〈永生策划师〉》(载《文艺论坛》2021年第3期);《苍山不负初心人——评长篇纪实文学〈一生的长征〉》(载《湖南文学》2021年第10期);等等。


余蔚娟:随着《当代中国学术史论》《文艺的沉思》《当代屈原学史》《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等一部部让人深思,让人叹为观止的著作问世,您的文章已深入人心。很想知道您是怎么写作的,您烦吗?累吗?迷茫过吗?遇到过瓶颈吗?感受过剧烈的孤独吗?您是怎么把它们一字字一句句带到这世上的?


余三定:我曾经在湖南理工学院团校做过一次以《我的快乐读书观》为题的讲座,录音整理出来后发表在《云梦学刊》2009年第2期,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书摘》第8期、《教育文汇》第8期、《教育科学文摘》第2期等转载,《社会科学报》5月7日、《文艺报》6月2日等摘论点。我的基本观点是要享受读书(包括写作)“过程”的快乐,所以我在读书和写作时都不感到苦,而是感到非常有乐趣。我上世纪80年代是用方格稿纸誊抄稿件后邮寄投稿;进入90年代后,我用钢笔写好稿子后请人打印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进入本世纪后,我渐渐学会了在电脑上打字(用拼音输入法),于是我就自己直接打字通过电子邮箱投稿,我现在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余蔚娟:一片茗香绕东野,百幅墨宝伴书声。这是一种多么热闹,多么美好的意境呀!而它描述的就是您做公益讲座的场景。您的讲课我也喜欢听。那都是您几十年来浓缩的精华呀!来,和我们谈谈您讲课的心得,在座的各位一定会受益匪浅。


余三定:我1973年1月高中毕业(当时十六岁半)后就在老家岳阳县月田大队当民办老师,先教小学四年级,接着教五年级(那时小学是五年制),然后教初中一年级、二年级(那时初中是两年制),碰上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这个班我多教了半年,所以我总共教了他们四年半。那时候我主要是教数学和体育,也教过物理、化学,但就是没有教过语文。我上学时各科成绩都好,数学成绩当然也不错,我讲课的体会是,一定要把数学的概念和逻辑关系讲清楚,我那时是很受欢迎的数学老师。我1980年10月在岳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文艺理论课,一直到2022年退休,其间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进修两次(共两年半)、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一年,其他时间都在学校任教。我先后任教过的课程有文学概论、马列文论、明清小说理论、教育文艺(与人合作)、当代学术史研究等,其中“教育文艺”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当代学术史研究”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主编的《文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我自己也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我的教学体会是一定要对概念明确界定、清楚表述,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让课堂气氛活跃,一定要启发学生思维。













余蔚娟:“2014年,台湾一对聋人夫妻向岳阳地区听力残疾人捐赠400台助听器。市残联派我联系捐赠活动的场地。我找到了素未谋面的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院长。余院长很高兴,把办公室、团委、学生志愿者都调派给我指挥,并把理工的大礼堂免费借给我们两天。时任岳阳市残联理事长的向科军和副理事长沈楠,见我‘淘’来了免费的大学场地,乐坏了。为验证我的‘嘴巴合同’有效,他俩与余院长碰了面,情况属实。”


“那天,我带领一帮子聋人,从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借来了许多保护江豚和环保的图片,从马路上整齐地摆放到了理工学院的礼堂门口,吸引了大批师生围观。捐赠助听器活动也人声鼎沸,大获成功,真是一场公益盛宴呀!”


这是一个名叫任福阶的老师写的文章。他真实的告诉我们,您是一个有着慈悲心肠的学者。或许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很想听听其中的故事哦!


余三定:待人真诚,热情助人,是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熏染,我的父母亲都是这样。我对学生从来不摆架子,总是平等对待,亲切相待。我讲一个小故事吧,本世纪初一位体育系的毕业生因家里困难欠了几千元的学费,按照学校规定,必须交清学费才能领取毕业证,但如果实在交不清学费有学校老师签字担保也可以先领取毕业证。这位体育系的毕业生和我并不相识,只是多次看我打过篮球,对我印象甚好,于是大着胆子到我办公室找我,想请我为他担保签字,我听完他的情况说明后,对他很同情、理解,欣然为他签字担保。该生毕业后到南方就业,几年后就还清了所欠的学费;又过了几年,他发展得更好了,于是专程到学校来看我,向我表示感谢。


余蔚娟:对于怎么快乐地读书,您有您自己的解读密码。而这对于现在很多拿着手机,打着游戏的年轻人来说犹如一针强心剂,难能可贵。我们很想从中学到知识,获得力量。所以,还请您多多聊聊这方面的经验。


余三定:快乐读书的前提是你要喜欢读书,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获得读书的快乐。林语堂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读(即读书没有苦可言),钱锺书形容自己读书是“馋猫贪吃美食”(当然是快乐无比的)。蔡元培有一副对联说:“学问改变气质,读书怡人性情。”这里说出了读书人的奥妙,就是说读书不能功利性太强,不能急功近利,而是为了提升气质,为了怡养性情。今天我们还要注意要多读纸质书,因为纸质书是经过了沉淀和积累的,而网络上的东西则是“快餐”式的东西多、浮华的东西多。我在此要特别提出读经典,有一句话说“真正的阅读就是读经典”,我觉得说得很对。


余蔚娟:余老师,您对“榜样”这个字眼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对我们《身影》栏目又有着什么样的寄语?


余三定:关于“榜样”我有三点看法:第一,榜样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地培养的,更不是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拔高、甚至歪曲形成的;第二,榜样是分为不同侧面的,如热爱学习的榜样、见义勇为的榜样、乐于助人的榜样、勤劳致富的榜样、艰苦朴素的榜样、廉洁自律的榜样等等,不能求“全”;第三,人们应该自觉地努力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对《身影》的寄语是:由“身影”进入人的内心,进入人格和气质。


余蔚娟 :余三定,我的老师!曾经三次获湖南省社科成果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


他此生硕果累累,多为旁人做嫁衣,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他高风亮节,才德皆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这里,祝他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无病无灾!一生坦途!


今晚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主持人余蔚娟,我们下期再见!


第1103期榜样访谈(蒋志刚)

第1102期榜样访谈(孙耀武)

第1101期榜样访谈(陈晓刚)

第1100期榜样访谈(陈   兰)

第1099期榜样访谈(冯海河)

身影介绍

《身影》在线访谈是《身影》节目中心应广大网友之强烈要求 ,于2011年9月15日正式创办的全国性榜样典型激励类在线访谈活动。同时开通了身影榜样人物在线访谈群。


该节目广泛邀请全国青年典型作为在线访谈嘉宾,主持人以聊天的亲切形式,就广大青年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嘉宾进行一对一交流。《身影》节目的开通,让你身边更多的“可亲 、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典型走到人们面前,讲述他们勤奋学习成长、 努力创业奋斗、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人生故事。


《身影》在线访谈重点针对青年自信心不足、个人发展目标模糊、道德价值观正在发展演变等情况,发挥榜样典型的激励示范作用,培养青年爱岗奉献、敬业进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诚实守信、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精神品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奋发进取、成才成功。


2010年7月,《身影》正式被团中央选入“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优秀活动案例”,团中央宣传部将《身影》节目的活动经验以《让典型“身影”陪伴务工青年成长》为题选入《四类青年群体<思想引导大纲>》案例集。2010年12月1日,团中央办公厅下发了中青办发 [2010]53号文件《关于发放四类青年群体<思想引导大纲( 附案例集)>和<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电教片>的通知》,将《身影》节目活动案例发放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 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央金融团工委,中央企业团工委等单位组织学习和推广。


《身影》节目官方网站特别开设“在线访谈”栏目,及时刊发在线访谈《身影》节目稿件。同时,节目还联合国家级出版社,对访谈内容筛选整理结集出版了大型榜样典型激励系列丛书,为青年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借鉴性的帮助。


该节目开通以来,便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广大青年的支持,截止现在,已有900余位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典型应邀成为《身影》节目的顾问、主持人和嘉宾,举办各类在线访谈活动1000余期,其中“时代偶像”洪战辉、“中国最美的洗脚妹”刘丽、“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赵仁伟、“中国好医生”徐宙雄、“中国好校长”赵生杰、“被碑刻的作家”王剑冰、“QQ奶奶”张秀丽等一大批青年身边的榜样人物走进了访谈。访谈嘉宾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福建、广东、广西、湖 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甘肃、新疆、青藏、内蒙古、贵州、四川、云 南、海南20多个省、直辖市及500多个城市,现已形成周末固定档期(周六、周日晚8:00-22:00)的全国性在线访谈节目。


2018年3月12日中央电视台对《身影》进行了全面报道,报道评价《身影》节目说:“他们以传递榜样为力量坚守信念,用行动感染他人。他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传承榜样、发现榜样。在他们看来,榜样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你是榜样,他是榜样,在我们身边总有着许多普通而不凡的故事。”


如需了解详细内容可登陆身影官方网站《身影在线》栏目:http://www.bywnews.com


中央电视台《聚焦先锋榜》之《榜样的力量》专题http://mp.weixin.qq.com/s/EXhGn76x5K07QxSfA6ufqA


本节目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榜样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榜样驿站(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全权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3830号


监督电话:010-53607929


身影在线主持人团队

身影人物 榜样力量



全国榜样访谈《身影》节目中心

顾   问:黄军衔  刘更银  杨凤城  王剑冰

           王京忠 于蕴芬   许 晨

总   编:杨少君

常务副总编:汪  漪

副总编审:李  威

主   编:王会琴  蔡静盈

副主编:韩清云  刘占强  王军刚  王  辉

主持人:杨少君  汪   漪  王会琴

           刘占强  韩清云  王军刚

           王   辉  余蔚娟  何青蓝

           郭春艳  郭智孚  唱荣鑫

           王秀娟  余慰光  胡付彪

关注更多   聆听榜样


微信名称:榜样俱乐部


平台编辑:何青蓝 

本期编审:汪   漪

责任编辑:余蔚娟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上地十街1号院2号楼10层

身影官网:http://www.bywnews.com

电子邮箱:chinagqt@126.com

联系电话:010-53607929


特别声明:本节目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榜样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榜样驿站(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全权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3830号

榜样俱乐部
组织在线访谈活动,构建榜样档案,记录访谈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