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 年代,中共中央号召全社会编“新四史”,即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主要方式是请老农民、工人、老红军作“忆苦思甜”报告,并对这些口述、报告、访谈进行文字整理,之后全国各地汇编出版了众多“新四史”的口述史料。改革开放以后,受西方口述史学的影响,中国的口述历史逐渐与国际口述历史界接轨。由此,个人回忆录、家史、校史和乡史等口述史料整理和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不过,口述史料毕竟不能作为单一史料进行使用,必须在“多重证据”比照之下才具有较高价值。同样,对校史而言,校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校办学者的口述采访,编辑和利用留存史料成为做好校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大学校史研究十分兴盛,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中学校史而言,目前可见者,口述采访史料居多,史料汇集出版和研究者较少。个中原因,对中学而言,受制于时代等诸多因素,很难留存海量资料,由此,中学校史也难以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最近,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编委会在张小宇的组织和编写下,出版了一部《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一定程度上说,为中学校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本书主要编者张小宇,醉心地方文史,尤其是温州文史研究。张老师与十一中的校史之缘,源于他对温州同乡会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中发现东瓯中学的线索,并由此上下求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1903-1956年间惠兴女学和东瓯中学的校史史料汇编,下篇为杭州第十一中学的大事纪年,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本书上篇的史料汇编,资料范围包括清末民国的报刊、档案和文集资料,内容包括办学历程、规模、经费和管理等方面。通读之下,我们不仅可概览由贞文女学到杭州第十一中学的办学历程,也可看到中国女权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还可见证近代中国中学教育的发展变迁。
杭州第十一中学,其最早的前身是1904年由杭州八旗驻防旗人惠兴女士创办的“贞文女学堂”。戊戌维新前后,梁启超和经元善等人提倡开设女子学堂,以“兴国智民”。1902年,蔡元培等在上海发起爱国女校。“贞文女学堂”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她是杭城最早的、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女学堂之一。清末民初,学堂办学经费历来紧张,私立女学堂更是如此,而1905年惠兴因办学经费无着而以死殉学的事件,更是哄动一时。惠兴死后,杭州驻防佐领贵林接办学校,改校名为“惠兴女学堂”,学校发展蒸蒸日上。然辛亥鼎革后,惠兴女学堂再度让学校陷入困境。1919年,惠兴女学凭借着另一位奇女子褚寿康苦苦支撑和维持,历经了民国的沧桑巨变,并成为一所扬名于国内的私立女学。1947年2月,温州旅杭同乡会兴学育才,择温州会馆为址,创办“私立东瓯中学”,招收高、初中学生,与惠兴女中隔街相望。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惠兴女中和东瓯中学逐渐进入人民办学阶段。1956年,两校合并,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办,转制公立,改名“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至2000年,学校遵照省市高、初中学校分离的政策,十一中原初中部在原址独立成立杭州市惠兴中学,高中部则独立为新的杭州第十一中学。梳理十一中的办学历程,从私立到公立,从女学到男女兼收,从低学龄段办学到完全中学再到高、初中分离办学,可让我们对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变迁有大致的了解。
女学最早的学生生源多系富贵家庭,精英教育特色明显。1906年,惠兴女学堂只有教员6人;1910年,学校有学生100余名,学生生源不分满汉与省内省外;1932年,惠兴女中在校学生240人,时浙江全省在案女子中学19所,其中公立5所,私立14所,惠兴女中列私立学校之首;1934年,在校学生达600余人;抗战胜利后,惠兴女中复校;1947年,惠兴女中在校学生500余人,亦颇具规模;1948年,东瓯中学招生高初中学生200余人;解放后,在政府的统筹下,教育平民化和普及化的特征愈发明显;1956年,杭十一中共有34个班级,学生1762人,教职工117人,达到中等规模;改革开放以后,高中教育开始普及化;2000年杭十一中高初中分离后,新杭十一中有24个班,在校学生1100余人;2023年,学校扩大至33个班级,在校学生1497人。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中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由私转公的转制。转制后,学校由国家出面,统筹全社会力量,保证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当然,这恰恰让我们看到清末民国时期惠兴女中办学的“短板”,即办学经费长期紧张。在《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史料汇编》中,作者较为系统地搜集了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经费筹集的资料。认捐和拨款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1906-1911年间由浙江巡抚衙门拨发的“歇费”值得关注。歇费系指浙省各州县完纳地丁时,随征解省点为歇家用费。歇费每年约有八千两,惠兴女中约分得一千两。围绕着歇费的分配,省垣杭州各女校争夺激烈,互相攻讦,为的就是多得三五斗。不难看出,时学校主办者苦撑与维持校务之不易。值得注意的是,此项歇费的史料,《史料汇编》中收有十余条,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史的研究,对清末民初歇家研究亦为较有价值的史料。
此外,《史料汇编》中还搜集了大量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图书馆、学生读书会、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则、惩奖规程和请假规则等,事无巨细,皆有搜罗,这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等教育的运作提供了微观视角。时下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的班级管理制度已普及化,我们在《史料汇编》即已看到1956年前后十一中的《关于组织家长委员会的报告》和《家长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对照当下家长委员会的实际运作,可说相差无几。不得不说,1950年代家长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已经非常成熟。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式上,教育部鼓励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校本课程在近年教学改革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不少学校即利用校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甚至设置校史校本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2021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如何将《读本》融入到教材和课堂,各地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少教学研究提出,将校史、乡史和家史与《读本》内容结合起来,融入到各学龄段的教材中,是大中小学学科教学可资突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校史资料汇编》无疑不仅可为十一中、惠兴中学提供校史课程资源,也可为浙江省甚至全国校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略有删减)
△ 作者王才友 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
推 荐 阅 读
教学研讨群策力,学科展示育新人——杭州市思想政治选考复习研讨会在我校圆满落幕
喜迎二十大 爱我大中华——杭十一中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素养活动
巾帼文明展风采 飒爽英姿谱华章——热烈祝贺我校英语教研组获评2022年浙江省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
“勇闯大关,旗开德胜”—杭十一中2023届高三百日誓师暨运河毅行活动
奋楫笃行开新篇,勇毅前行向未来——杭十一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