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在批评别人?

文摘   2024-12-11 07:36   山东  


某次飞到一个陌生城市,为了赶时间图省事儿,在接机口我问一位年长的女士:“您好,请问您知道哪个出口离地铁站最近吗?”


万万没想到,我自认为还算有礼貌的问路,招来对方一顿劈头盖脸的厉声批评:“你这小姑娘怎么回事,不知道叫人的吗?老师怎么教你的?”所有人都看向我。


我懵了两秒还算反应迅速:“阿姨,对不起对不起,我不问了......”便灰溜溜离开。如果不赶紧闪,怕是会殃及到我父母。


我很尴尬,也很委屈;想起阿姨正义的脸,总觉得自己“罪”不至此。


“阿姨”这个普通的长辈称呼,对这位女士的内心来讲,一定事关重大,虽然我不确定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活中,那些习惯或过度批评别人的人,他们内在的风景,可能各有一番不同。


批评你,是想靠近你


家庭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孩子犯了错误,爸爸搞不定孩子,就把矛头指向妈妈:“都是你惯的,你个当妈的不好好管教,孩子变成这样你要负责!”


妈妈很冤枉,也不甘示弱:“怎么就成了我的责任,你整天甩手掌柜,孩子出问题了你想起来了,你够当爹的资格吗?”


夫妻两人为了孩子的事情,表面上互相指责扯皮,暗地里很可能是在表达亲密。


用互相批评的方式表达亲密,是一种反向形成;如果家庭“祖传”表达亲密的方式没有温暖轻松这一项,往往我们是不敢这么做的,那会显得自己是个叛徒。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关系的冷漠,他们也会使用犯错的方式促进父母重拾“亲密”。


父母一交锋,关系就建立了,孩子才放心。


另外,在家庭的三角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两个成员之间都可以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关系。


当丈夫把与孩子的沟通权让渡给了妻子,是在象征性表达与妻子融合的需求;意思是,我消失在“你”中,你替我去面对孩子。


为什么不能自己去面对呢?因为他们有一个虚弱的自体。


孩子的一些被视作错误的行为,分分钟都能激活他们潜意识中的危险和恐慌,为了不面对这些内在的痛苦,批评他人就成为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被使用。


在家庭以外,我们也能看到有人习惯把错误甩锅给别人,好像这样别人就不知道他们有问题了。


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在转移自己的视线,直面自己的虚弱是需要非常大勇气的事情。


批评你,是我害怕自己需要你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想要远离那些喜欢批评别人的人。


从批评者的一方来看,他们是在用让人不愉快的方式将关系推开,本质上是害怕知道自己对别人的需要。


如果期待别人,终将失望而归。这是他们的内心台词。


在这些人早年的经历当中,能够放心去依赖一个好客体的愿望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骨子里无法对稳定持久的关系产生信任,通过批评别人,重复体验自己对关系的失望。


同时,正因为从未拥有,他们也会幻想一个完美客体的存在。但一进入真实有瑕疵的人际关系里,失望也会如期而至,就会不自觉批评起别人来。


生活中,有些批评比较婉转,一样会让听的人感到不爽。


有位女性网友气恼又无奈:“我妈表扬完我,后面都要跟着‘但是’,她就不能痛痛快快单纯表扬我一次吗?”


对此假设之一是,这位母亲每表扬女儿一次,内心对好客体的需要就被激活,她恐惧看到自己对这部分的需要,所以后面就要用“但是”来打压一下。


另外,这也是母亲内在边界不清的体现。她以为女儿和自己一样,需要时刻提防好客体的离去以及坏客体的存在,并不能安心享受美好的关系时刻。


其实仔细体会一下就知道,我们在被别人表扬的时候会开心,同时,心里很清楚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这种被别人指出来的“屈辱感”,多少会让我们觉得失去了一些自主完整性,或者活在对方的控制之下。


批评你,是让你品尝我的过去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访者会把内心深处的体验无意识传递过来,让咨询师也尝尝味道。


比如,他们会不断向咨询师讲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现实困境,虽然咨询师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总显得对来访者毫无作用。


这令咨询师感到无力、内疚甚至自我怀疑。


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很快意识到,这部分反移情的体验,或许就是来访者过去或正在经历的冲突和无力感。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对方的批评感到诧异或者过度的时候,基本可以判定这些东西来自批评者本身,而不是真的因为我们犯了多大的错误。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女士,我猜想在她早年的时候,养育者对孩子“叫人”这方面的管教太过严厉导致了她的心理创伤,当时我在机场体验到的尴尬和委屈,并不属于我,恰恰是属于对方的。


偏执者,多爱批评


有位40多岁的女性朋友跟我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


上小学的时候,有次她坐在爷爷家的客厅里,边看电视边悠哉地吃花生。花生是带壳的,她顺手把剥掉的壳,一起放在盛花生的果盘里。


爷爷下班进门见此情景,以能把人吓掉魂的音量朝她怒吼:“花生皮不能单独放吗?混在一起像什么话?”女孩被这突如其来的怒批震得浑身一抖,呆了一会儿,哭着跑回家。


这点小事儿,爷爷至于那么大的怒火吗?


我们把视线拉回那个物资匮乏的挨饿年代,有的家里孩子多达7、8个,能够活下来,真的是很艰难的事情。


记得我爸讲过,那时候他放学回家,能饿到一头栽在地上起不来。


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精神病性焦虑,如果得到良好的养育,就能够发展成为精神健全的人。


好的养育者,会帮助幼儿整理那些与生俱来的迫害性痛苦。


但是,当外界的养育环境不给力,而孩子内在的恐惧就无法被平息,这样的里应外合可能助长偏执型人格的形成。


也就是说,偏执者原有的内部体验被他们认为是外界的“加害”,所以就将攻击性指向他人。


怎么知道你被一个偏执者给批评了呢?就是当你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因为你很清楚地知道,事实并不是对方说的那样,但对方却坚信无比。


临床心理治疗发现,偏执者在童年时期大多反复体验过来自养育者的压制和羞辱;如果养育者本身就有难以控制的焦虑,子女也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


可以理解的是,偏执的批评者表现出来那种让人反感的特质,实际上是他们在向童年的父母重新宣战。


前几年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话:你的嘴巴这么毒,内心一定很苦吧?


这种苦,是他们内在深深的孤独。


一方面,安全感的极度缺乏让他们时刻活在恐惧当中;另一方面,虚假的全能感使其误以为自己需要承担所有的责任,继而导致内疚。


最后,当我们了解一个批评者内心真正的苦,恐怕都会放下些许责难,生出同情。


如果你是批评者,要学习觉察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厘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搞清边界问题有两个要点:一是减少投射、尊重事实;二是真正承认他人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独立个体。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