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喜欢拿万历皇帝,不好好让朱常洛出阁读书,证明朱常洛是半文盲。
朱常洛直到13岁时,才第一次出阁读书,然后就长期辍读。19岁时又奉旨出阁读书,以后读书断断续续,长期被禁闭在宫中。所以,他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文化教育。(摘自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问题是,出阁读书与学习完全是两回事。出阁读书,它的政治意义、礼仪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第二年二月,皇子出阁的礼仪完成,一切都如同东宫的礼仪,朝廷内外为此感到安慰。(摘自《白话明史·王锡爵》)
从这段话,我们大约可以知道,出阁读书意味着什么。
只要朱常洛出阁读书,他即使没有被册封为太子,也开始享受太子的待遇了。换而言之,大家一心相争的,不是朱常洛有没有机会读书,而是朱常洛能不能享受太子的待遇。
至于朱由校(天启皇帝),史书上都没有说过他出阁读书的事,所以许多人,直接就认定朱由校是个文盲。
无怪乎历史学家孟森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孟森《明清史讲义》)。有的学者甚至称熹光宗的文盲儿子、一字不识,不知国事(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摘自樊树志《崇祯传》)
如果说皇帝陛下的文化程度和魏公公差不多,似乎很残酷,但却是事实,天启之所以成长为准文盲(认字不多),归根结底,还是万历惹的祸。
万历几十年不立太子,太子几十年不安心,自己都搞不定,哪顾得上儿子,儿子都顾不上,哪顾得上孙子读书,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把天启折腾成了木匠。(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就我理解,持类似观点的人,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历史爱好者,多少有点是在满足廉价的优越感。
认为朱常洛父子是半文盲的人,也不想一想,皇帝不让太子、太子读书,那他让太子、太孙天天闲在宫里干什么呢?就让他们天天在宫里作游戏、学木匠?皇帝也太天才了吧!
更主要的是,就算万历皇帝不想让太子、太孙读书,太后怎么可能任由万历皇帝这样胡来呢?万历十岁当皇帝,从小就在太后的严厉要求下长大。
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摘自《明史·后妃》)
就算皇帝不让太子、太孙读书,太后也不让太子、太孙读书?
要知道,万历皇帝的母亲,是在万历四十二年才死的。换而言之,太后死的时候,太子已经33岁了,太孙已10岁了。更主要的是,朱常洛能当太子,就是太后力主下实现的。
在这样一个强势的太后支持,万历皇帝长了几个脑袋,就敢不让太子、太子接受第一流的教育?
万历皇帝敢不让太子、太孙,接受第一流的教育。太后根本不用说话,直接跑到太祖皇帝的牌位前大哭,也会把万历吓得跪地不起。因为你这样胡折腾,不是明着想把太祖皇帝挣来的家业毁掉吗?
作为皇子,在六七岁时,肯定就得开始读书了。这不是他们想不想读书的问题,而是他们必须得读书。因为宫廷之内,肯定有一套严格的教育制度,束缚着他们。
事实上,不要说太子、太孙了,就是皇宫内的太监、宫女,也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的。
明代的小太监,到了学龄,表现优秀的,都会被挑出来上学堂。而且一旦拥有这种机会,这些小太监肯定都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以后不用干杂活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虽然改变不了他们继续当太监的命运,但是却可以让他们以后坐办公室了。
这种机会,并不是所有的小太监都会获得。一个小太监能获得这种机会,能不表现出欢天喜地的样子吗?
看着小太监们高高兴兴到学堂读书。堂堂皇子皇孙,却只能站在学堂门外,可怜巴巴的幻想,假如有一天,我也能到学堂,那该多好啊!这叫什么景象?这不是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所以通常情况是,那些天天干杂活的小太监,才会眼巴巴的,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能上学的小太监。因为大家都是太监,人家有机会读书,我为什么没有机会读书呢?人家以后可以坐办公室,我们为什么只能干杂活?
什么朱常洛39岁、朱由校16岁了,却是从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那就是一些人的天才想象。
许多人看历史,通常就是为了满足一种廉价的优越感。所以总觉得那些历史大人物都像傻子。所以总觉得,如果我穿越回去,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实呢?你真有这种本事,直接在现实社会中,大展拳脚就可以了。
可以肯定的说,朱常洛、朱由校都接受过第一流的教育。
这不是他们想不想受教育的问题,也不是皇帝想不想让他受教育的问题。而是宫廷的基本管理制度决定,他们到了学龄,必须得接受教育。因为他们生下来就不是普通人,他们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责任。
关键是,皇帝家也不差这几个学费,所以绝不会耽误皇子皇孙的学习。换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七八岁就开始上学堂;太监到了七八岁,都开始上学;皇子皇孙接受教育的年龄,怎么可能比他们晚呢?
这些皇子皇孙,从小就接受第一流的教育,也没有人敢保证,他们能成为合格的皇帝、亲王。所以太祖皇帝自然会把相关的教育制度化。
换而言之,皇子皇孙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因为就算如此,谁也不敢保证帝国能不能一世、二世、万世的永远传下去;如果连这种事都不高度重视起来,那帝国灭亡,肯定就可以倒计时了。
我们许多人总觉得,皇帝的儿子、孙子,生下就可以白面大米、鸡蛋炖肉管饱吃,而且也不愁就业问题,所以皇帝肯定不会关心他们的学业,而他们也肯定不会用心读书。其实呢?这就是标准的天才想象。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见过哪个有钱有势的子弟,是这样长大的?
在现实社会中,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刚刚会走路,就开始起早贪黑的学习了。绝不是穷人家的孩子,才会这样没有出息,再有钱再有势的子弟,也是这样没出息。
万历皇帝十岁当皇帝,需要上朝时,早晨四五点,太后就催促他起床了。学业每天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稍偷点懒,太后就会罚他长跪不起。
哪个家长也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普通家长望子成龙,太后的儿子已成龙了,但太后对他的要求,也不一刻松懈。因为,皇帝负责这样大一个家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意志力,是很难照料过来的。皇帝、太后一直严格要求他们,他们还有可能败家,如果不严格要求他们,那还了得?
太子太孙肯定都会接受第一流的教育,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如果有人对此都表示怀疑,就不妨想一想,在现实社会中,只有要条件,哪个家长不让自己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呢?
更主要的是,皇家有许多制度化的、礼仪化的东西,在天天催促太子、太孙学习。比如,看到太子太孙痴迷玩耍时,太监就会及时背诵太祖的教导。总而言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如果太监不及时背诵相关的教导,皇帝、皇后、太后都会追究太监的责任。
皇帝、皇后、太后出于信任,让你照顾太子太孙的生活起居,你不好好履行自己的义务,却是太子太孙不务正业。你这是想干什么?
且不说,你可能因此受到惩罚。更主要的是,就算皇帝、皇后、太后不惩罚你,明天让别人照顾太子、太孙,你也亏大方了。因为这种机会,并不是谁也能得到的?
可以这样说,谁得到这种机会,也会十会珍惜的,因为你把握住这种机会,前途肯定一片光明。什么抓住五百万的大奖,那算个屁啊。就是抓住亿元大奖,与这种机会相比,也差得太远了。
所以,照顾太子太孙的太监,通常都会想尽办法,尽量两头不得罪。一切是显然的,你一门心思讨好皇帝、皇后、太后,可能会把太子太孙惹恼了。如果你一味讨好太子太孙,就有可能让皇帝、皇后、太后认为你失职。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让太子太孙的学业有所成就。
当然了,如果太子太孙想做游戏、睡懒觉时,太监就会告诉他,先把学业做好了。否则,皇帝、皇后、太后追问下来,我可吃罪不起,你也会受批评的。再说了,你不是普通人,你得对江山社稷负责。我们这种人,注定是历史上不会留下名字的,你们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你们必须得对自己的历史形象负责。
皇帝、皇后、太后偶尔问起太子太孙的学习情况,太子太孙对答如流,他们自然会认为相关太监没有失职;皇帝、皇后、太后偶尔问起太子太孙的学习情况,太子太孙一问三不知,自然会认为相关太监失职了。
关键是,太子太孙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自然也会知道,这个照顾自己生活的太监,有没有失职。
许多人总觉得,太监只要会陪皇帝吃喝玩乐,就会受到皇帝重用。其实,这纯粹就是扯淡罢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明天当了公司老板,你会让一个啥专业技能也没有,只会陪你吃喝玩乐的人,协助你管理公司?甚至是替你管理公司?你肯定不会。因为,你的脑袋没有让驴踢过,问题是,皇帝的脑袋就让驴踢过?
至于太子太孙,一旦出阁读书,那就更了不得了。因为太子太孙的老师,都不是普通人。
他们对太子、太孙的要求,那将是更严格的,更正规的。因为他们必须得为太子、太孙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更得为太子太孙做好策划、包装。总而言之,让谁一看,太子、太孙也是优秀的皇位继承人。
作为太子太孙的嫡系,不论是太监,还是官员。他们只有尽到自己的这种责任,皇帝、皇后、太后才会满意。更主要的是,他们只有做到这一点,太子、太孙上位后,才会重用他们。
如果他们在教育、辅佐太子、太孙时,不能做到这一点,太子、太孙上位后,肯定会觉得,就他们这种水平,也就配出去打打酱油。这样一来,他们还有什么前途?
因为宫廷生活比较神秘,所以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比一个离奇的童话故事。总而言之,好像那里的人智商都非常低,所以,太子、太孙都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更神奇的事还在于,有人竟然相信,朱常洛成为太子后,还会在宫里得不到任何关爱。
你穿越回当时,进入皇宫,见到朱常洛父子,会如何对待他们?我敢说,你肯定会想尽办法亲近他们。原因呢?根本不用解释,因为是个人就会知道。问题是,就是有人相信,当时宫里的人,连这种道理都不懂得。难怪许多人喜欢幻想穿越,因为到那种全是傻子的社会中,你想不发达,也太难了。
当时的官僚集团,把朱由校说成了一个天才白痴(心灵手巧到了极点,却是啥事也不懂),无非是为了否定魏忠贤方便。既然朱由校是一个天才的白痴,那魏忠贤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他自己在胡折腾了。
其实呢,毫不夸张的说,所谓的“阉党”,在当时就是传说中的帝党。因为,他们都是在禀承小皇帝的意愿在作事。事实上,没有朱由校的支持,所谓的“阉党”当时就成了丧家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