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联合国糖尿病日
糖尿病与幸福感
健 / 康 / 科 / 普
据文献研究:
◆每2个成年人都有1个糖尿病前期。
◆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每20个年轻人(18-29岁)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想知道糖尿病的原理,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糖”。
糖尿病,才不是尿里有甜甜的糖! 它指的是——葡萄糖
这葡萄糖是从哪里来的呢?当你胡吃海喝一通后,把所有工作都留给了肠胃。食物中的葡萄糖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进入了血液,变成了血糖。血糖随着血液,就这么一路来到了细胞面前。
这时,马上就会出现一群搬运工,专门把血糖送到细胞里。
这个搬运工就是胰岛素。血糖进入细胞,就转化成了人体所需的能量。
如果血糖过多,剩余的血糖就会跑到肝脏去度假,这就是肝糖原。
最后,连肝脏都住不下的血糖,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通俗来讲就是——肥膘。
所以,糖就是汽油,
没有它,汽车就会熄火!
但是,太多之后,时间持续太久,
汽车也会出现障碍,存在熄火危险!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说说,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当你吃吃喝喝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胰岛素的感受,肠胃吸收太多,血糖就扎堆来到细胞跟前。这个工作量把胰岛素吓蒙了,直接罢工…… 这就是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至于引发抵抗的原因,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血糖进不了细胞,血糖值就一路飙升。
新的胰岛素被派到了工地,又是拼命干活儿。 所以糖尿病前期,会有胰岛素分泌过多的症状。但老这么拼命,胰岛素很快就会体力不支。于是渐渐地,它就不够了。 血糖又只能噌噌噌地往上升,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呼吁将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糖尿病护理的核心,推动改变,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这一主题强调了糖尿病管理不仅关注生理健康,还关注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糖尿病,这个听起来有点苦涩的名字,真能和幸福挂上钩吗?让我们一起探索缓解糖尿病的可能性,揭开“糖尿病与幸福”的奥秘。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划重点?没有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很多人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吃、多饮、多尿,但是体重减少。但是具体到个人,症状就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只有其中一两个表现,或者完全没有症状。因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需要定期筛查血糖,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并发症
那么,得了糖尿病还有救吗?当然有!
第一:管住嘴,迈开腿 别再把你的胰岛往死里整了!
第二:让胰岛素好好干活儿,有些专业的药物非常强大,它们可以让胰岛素瞬间充满干劲;
第三:注射胰岛素,当然,这是在自己胰岛不行的时候,依靠外援了,还好,我们还有人造外援。
四、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
一、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确知识、调整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二、合理饮食
做到少量多餐,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少盐少油、戒烟限酒。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三、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形式可以为快走、太极拳、骑车、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种球类等,每周最好再进行2~3次锻炼肌肉的抗阻力运动。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征询主治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四、规律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意按医嘱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加药停药。
五、自我监测
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在血糖不稳定或药物调整期,次数适当增多,可达每天数次。此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
五、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
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和糖尿病来个“亲密接触”哦!
参考:
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7-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员朱医
供稿丨公共卫生中心
编辑丨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