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诗里的大寒
文/陈晓云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带着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的飞雪,宣告着一年中最冷时节的来临。在这个冰天雪地的时刻,让我们走进诗词的世界,去感受古人眼中的大寒之美。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曾丰的这首《十二月廿一日见雪于籍溪》描绘了一幅银装素裹的冬日画卷。蜡树银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炫目的光芒,北风独自呼啸,让三江的水面都变得宁静。老农们欢喜着这漫天的大雪,因为他们知道,瑞雪兆丰年,来年的麦子必将丰收,散发着阵阵果香。这是大寒时节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大寒的冷,在诗人的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孟郊在《苦寒吟》中写道:“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天空呈现出青苍的颜色,寒冷无比,北风呼啸着吹过干枯的桑树。厚厚的冰层没有一丝裂纹,冬日的阳光短暂而寒冷。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刺骨的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寒的威力。
然而,大寒之冷,并非只有萧瑟和孤寂。在白居易的《村居苦寒》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景象:“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在这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竹柏都被冻死,更何况那些没有衣服御寒的百姓。回首看看村落里,十户人家中有八九户贫困。北风像利剑一样锋利,百姓们身上的布絮都无法遮蔽身体。他们只能烧着蒿棘取暖,忧愁地坐着等待黎明的到来。在这大寒的年岁里,农民们的辛苦更让人感到心酸。但正是这种苦,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坚韧和人们对温暖的渴望。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在孟郊的这首《苦寒吟》中,旧雪还未消融,新雪又堆满了门户。台阶前冻结的像是银色的床,屋檐上垂下的像是冰做的钟乳。白日里没有了光辉,狂风正怒吼着。人们的口中仿佛都有舌头,但言语却被冻得无法吐出。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大寒时节的严寒,让人对那寒冷的景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大寒时节,虽寒冷彻骨,但也有着独特的韵味。在这个时节里,梅花傲雪绽放,成为了冬日里最亮丽的风景。卢梅坡的《雪梅·其二》中写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显得非常俗气。当傍晚时分诗写成的时候,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那梅花和雪花,仿佛一起构成了十分美丽的春景。梅花在大寒中绽放的坚韧和美丽,给这个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生机与诗意。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大寒不仅是自然的节气,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人生的感悟。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诗人骑着瘦弱的马走出西门,淡淡的阳光和寒冷的云彩交织在一起。寒风扑面,酒醉的面容被惊醒,把手藏在厚重的裘衣里获取一点温暖。狐狸和兔子纷纷逃向深草丛中,点点牛羊散布在远处的村庄。不是因为山川景色而多有感慨,只是岁末穷途的游子自然会感到黯然销魂。在这大寒的日子里,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大寒,是一年的终结,也是新的开始。它让我们在寒冷中沉淀,在寂静中思考。正如张耒在《岁暮福昌怀古》中所说:“天寒日短乌鸦噪,江国霜前白雁来。借问穷愁何寄语,西风游子自思哀。”在这寒冷而短暂的日子里,乌鸦在枝头喧闹,霜前的江国迎来了南飞的白雁。借问这无尽的愁苦该如何诉说,西风中的游子只能独自哀愁。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这寒冷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曙光。
在诗词的世界里,大寒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它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当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忙碌奔波时,不妨停下脚步,走进诗词的世界,去感受那一份宁静和深远。让大寒的寒冷,冷却我们浮躁的心灵;让诗词的温暖,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大寒已至,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在这最后的寒冷中,怀揣着对春天的憧憬,迎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轮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光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