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衰落,从组织病变开始

创业   2025-01-17 07:03   北京  

导语:什么是组织病变?如何对抗组织病变?今天与你探讨。

 本期音频由科大讯飞提供语音合成支持

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多企业常常都是倾尽全力去应对外部竞争,却下意识忽视内部组织的健康。


殊不知,真正拖垮企业的,不是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是组织自身的病变。


组织病变就像潜伏的癌细胞,一旦发作,将不可逆转地让企业僵化、坍缩,丧失活力和竞争力。


那么,组织病变有哪些表现?怎样对抗组织病变?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


组织病变的三个表现

1.问题麻木症


组织病变的早期表现,是问题麻木症。


这是病变的初期症状,类似于皮肉伤,虽不致命,但若长期不处理,将会恶化成更严重的病变。


问题麻木症,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①问题重复出现。


同样的问题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冒头,比如某个项目的交付总是延迟、某个部门的离职率一直奇高,等等。


当一个问题重复重现的时候,就说明这不是个例,背后一定有组织方面的原因,一定隐藏着更大的问题。


②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不采取行动。


面对重复发生的问题,上面觉得无所谓,只是例行公事地处理,不去深究问题的根源,甚至还乐享其成。


公司所有人,都抱着“等、靠、要“的心态:等着问题自动解决、依靠系统惯性运行、只想争取更多私利,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


③流程阻塞成为家常便饭。


审批环节拖延,部门之间对接不畅,资源分配不合理。虽然看起来每一件都是小事,但却消耗了员工大量时间和精力。


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管理层在风险面前无动于衷。


对问题麻木,熟视无睹,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而实际上已经严重拖累了组织的敏捷性和执行力。


2.肢体僵硬症


如果一家企业对问题长期麻木,那么组织病变就会进入第二阶段——肢体僵硬症。


此时,病症逐步深入,不但对问题麻木,而且在重大事项上动作不灵敏,导致严重失误,开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伤害。


肢体僵硬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经常性用人不当,导致损失惨重。


因为对问题麻木,不探究问题根源,所以选人用人的时候,常常凭关系,凭资历,甚至凭领导个人喜好,完全不顾人的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结果就是,公司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大量流失,而庸才、无能之人却大量冗员,乃至关键岗位也被不称职的人占据。


②重大决策失误,伤及元气。


组织肢体僵硬,就会导致信息反馈慢,决策链条长,常常错过最佳决策时机,或者因为错误判断导致重大损失。


例如,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内部反应失灵,又不愿授权给听见炮火的人决策,导致贻误时机,公司惨遭淘汰。


③对外害怕打仗,缺乏竞争力。


由于肢体僵硬,自然而然就会缺乏战斗力,打不了胜仗又反过来加剧自我怀疑,进而又进一步导致战斗力下降,企业内部陷入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氛围。


这个阶段的组织病变,已经开始侵蚀企业的基础竞争力。


这也是所谓的组织惰性泛滥的时期,它会让企业失去灵活性,而失去灵活性的企业,就像失去血液流通的人体,终将难以为继。


3.组织僵化症


肢体僵硬症,是局部的僵硬病变,如果继续恶化,就会扩散到整个组织,形成组织僵化症。


这是组织病变的晚期,相当于癌变,企业组织会全面腐败,内部坍塌,毫无生气。这个时期也有3个典型表现。


①部门墙严重。各部门各自为政,内斗内耗,相互掣肘,相互推诿,只关注本部门的KPI,而忽视全局的利益。


②制度流程僵化。制度和流程成为束缚,阻碍业务发展,任何决策和战略都无法落实下去。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管理层耍官威,组织内部充斥着层层审批,无意义的会议和形式化的报告。员工则疲于应付,无法发挥真正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以上,就是组织病变的3大表现,如果不及时察觉,扭转,或者提前预防,企业将难逃被吞噬的命运。


如何对抗组织病变?

组织病变无法躲避,但是却可以提前预防、对抗,延缓其衰变的速度。以下3点,供你参考。


1.蓝军策略:引入对手


蓝军策略,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是指模拟一支敌方部队进攻,以此检验己方作战能力。


在企业中,这种策略同样适用,通过引入“蓝军”来发现问题、打破僵局。


比如华为就是蓝军策略的典型实践者。华为内部会专门设立蓝军团队,模拟竞争对手的视角来挑战华为的产品、战略甚至文化。


其实,任何企业都是一样,运转到一定阶段后,内部视角的局限性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很容易就会陷入到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对潜在问题麻木,习惯于现有流程和体系,缺乏挑战现状的动力——慢慢地整个企业就会被“煮掉”。


而引入蓝军,就是为了打破这种企业惰性,通过模拟外部竞争环境,将组织置于“战时”状态,从而主动暴露问题,寻求改进。


蓝军策略,可以让企业始终保持警觉性和危机感,不断发现自身的短板和漏洞。


同时,它还能创造一个“容错环境”,让组织在蓝军的“模拟战斗”中试错,而非等到真正面对市场竞争时付出代价。


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引入“蓝军”,成立一个“挑战团队”,专门扮演反对者的角色,挑刺、提问、找漏洞,让组织保持警觉。


尤其是那些直接面对用户的部门,一定要反复模拟客户的体验、感受,去挑自家产品与服务的刺儿,让其不至于盲目自大。


罗振宇每年的跨年演讲,就引入了蓝军策略。每年他写好的稿子,都会专门花时间,组织关键人员来挑刺,只要觉得哪里不对,立马打回去修改,不会有任何理由。


是的,当没有敌人时,要主动创造对手,保持战斗状态,肌体就不那么容易病变。组织亦如此。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蓝军的存在,就是为了随时揭露组织中的“裸泳者”,然后驱逐这种病变的“细胞”。


2.不停打胜仗


打胜仗是让组织远离病变、永葆活力的不二法门。


真正的王牌军,不是靠躺在功劳簿上成就的,而是靠一次次的战斗打出来的、拼出来的。


这是因为,每一次的胜仗,都会增强团队的信心,激发组织的凝聚力。而持续的胜利,则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正反馈机制,让组织示众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因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勇于带领团队打胜仗,大胜不缺席,小胜不停止,组织就会昂扬向上。


为此,企业一定要聚焦核心目标,专注关键战役,不贪多、不冒进,尤其是在艰难时刻,一定要一击即中。


企业最怕的,就是对外丧失战斗力,对内却反而“斗”志昂扬,抓考勤、抓缺点、搞内斗、搞形式主义,这样只能加速组织病变,乃至癌变。


3.激发组织活力


活力是组织的生命力,失去活力的企业,只能在僵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那么,如何激发组织活力呢?


组织活力,来自于人才的流动机制。当一个组织变得封闭,官僚主义,就很难有活力了。


一套能上能下,能左能右的人才流动机制,对企业来说就非常有必要了。


因此,企业在内部,要做组织创新,要有人才架构调整,轮岗等制度,让人才流动;


在外部,也要有招聘,引进新人,发挥“鲶鱼效应”,注入活水;


同时,还要要排出污水,进行末位淘汰。


现在大多数公司都有“271”法则,这被称为“组织活力曲线”:把员工分为20%的优秀员工,70%的中等员工,和10%的末位员工。末位员工必须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


但你要明白,淘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想要的是帮助团队每个人提升自己,进而让组织永葆活力。


组织有活力,团队就有凝聚力,也就更有战斗力。


最后总结一下,打败我们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组织病变,企业一定要防止自己患上问题麻木症、肢体僵硬症、组织僵化症。


真正的强大,是敢于从内部打破自己,而非等待外部的冲击,引入“蓝军”、持续打胜仗、激发组织活力,勇敢地对抗组织病变,企业方能永葆活力。



组织病变,往往从战略落不了地开始的,

那么为什么你的战略落不了,团队带不动?

因为你不懂经营,

战略愿景就像个摆设,缺制度又缺文化,

人才难求更难留,团队躺平摸鱼,

而老板却忙得像个陀螺,

存量时代,企业生存难,如何搞好经营?

……

以上问题,你都可以在《经营致胜,企业战略落地24讲》中找到答案。


今天购买,还送你工具包和思维导图。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学习。

张丽俊
关注我,与100万管理者一起学管理和组织创新。张丽俊Cherry,创业酵母创始人、知名组织创新专家、《组织的力量》及《精进日志》作者,2022年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得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