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理性以上说的,都是如果。对于这轮行情的走势,本号在9月30日的文章中已经强调过:转向不会轻易到来,还是得让子弹继续飞。即便在一两年后筑底回稳,也不是过去那种大反弹,大概率是持续横盘。之前我已经说过,过去三年的疯狂救市,会发现一个问题,政策作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如今,一般效果都只有一两个月。这一次,大概率也不会是例外。10月份、11月份的成交量,可能会有一波新高,但持续性有待商榷。逻辑很简单,大环境不同,时代不同,局面不同,不能再惯性思考。具体可以总结为六个不同:第一,市场环境不同。过去二十多年房企高周转之下,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住宅建筑拔地而起。黄奇帆曾透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没有必要继续修建,没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去年3月份住建部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虽然这些建筑包括居住性质的住房和厂房、写字楼、机关单位等等,但一般来说,城市的住宅(商品房、住宅、小产权房、工业宿舍)占比都在一半以上,农村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住宅。以此估算,属于居住性质的房屋应该有4亿栋左右,换算成套数,就是个天文数字。第二,需求不同。首先,低能级城市的住房自有率已经很高,基本都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低能级的城市人口基本都在流失。其次,高能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的住房自有率虽然低,但高房价与低收入的天堑鸿沟,让很多人空有需求没有实力购买,属于无效需求。这部分需求,只有等房价与收入在未来达到相对平衡时才能转变为真实需求。再者,由于市场信心和预期缺失,当下的投资需求基本已经崩塌。最后,我们的人口已经见顶。第三、心态不同。这种心态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年轻人不愿再为高房价压上余生。从之前的佛系,到躺平,再到如今的“绝代佳人”,这种社会现象背后其反映的便是当下年轻人的心态转变。这一次调整,实际上是购房者不再愿意为高房价去买单。人生一半是执着,一半是释然。既然执着没用,那就释然吧。第四,杠杆率不同。上一轮房价上涨,已经掏空了很多家庭的6个钱包,拉满了居民家庭的杠杆率,很多家庭再也加不动了。2021年开始,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纹丝不动,这意味着杠杆率已经到达极限。民众再也没有钱来买房了,没有能力去负债。第五,宏观环境不同。宏观环境转变包括内外环境。内部环境方面变化,就不多说了。那时候,我们的物质虽然没有现在丰富,但有盼头有干劲,红红火火,大家的收入蒸蒸日上,对未来预期满满。然而,如今……外部环境方面,世界秩序撕裂,混乱程度达到新高。第六,人口形势不同。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减少了208万人。分省市来看,人口减少的省市自治区已经从2022年的13个,增加至去年的20个。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终结。有此六大不同,就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正因为有六大不同,所以过去三年来的救市,并没有产生多大作用,楼市依旧在一路下跌。要是大招救市有用,过去三年比这一次力度更大的招数,不是没有过,结果依旧扭转不了。我之前说过,经济的兴盛之下的房地产兴盛,才有意义。反过来,房地产兴盛带动经济兴盛,则是虚假繁荣。换句话说,只有经济、产业、就业复苏了,楼市才会复苏。而这些救市措施,能够立刻让经济回暖吗,能够让就业立刻提升吗?不能够。所以,这轮内地楼市调整的周期,不会短。然而,很多人已经被情绪绑架,劝不住。果然,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如今的股市与楼市,正上演着路人互相鄙视的剧情,卖的人觉得成功解套,买的人觉得成功抄底。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这又有2023年年初的剧情一样,当时有人抢跑入场,以为在抄底,而有人则借助行情成功解套。后者才是理性的选择。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等这一波躁动平息之后,后续调整,仍会继续。毕竟,我们的房价还是很高很高。国内房价在经过了20年高速上涨之后,已经处于极高位置,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很高,以房价收入比来看,国内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在全球范围内也高居前列。泡沫依旧很大,消化泡沫仍需要不短的周期。等到这轮房价止跌企稳后,房地产市场将进入长期低位横盘。当然,等这一轮调整结束之后,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住宅,依旧具备保值增值作用,但凭借炒房赚快钱的时代,不存在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