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鬼子走了吗?【真问题】

文化   军事   2024-12-15 15:12   北京  

“理论创新研究部”是“舰船知识”孵化出的智能化战争智库,聚焦研究全局性、前瞻性、博弈性、对抗性复杂问题,形成了“主体中心、抓总全局、穿透多层、规划多期”的宏观形势、政略战略、战争设计、预测研判等方面的独创理论与方法。

我们将全局理论体系及战争哲学、军事辩证法等理论创新成果模型化、算法化、工具化,开发出“战争大模型”,从而跨越了强人工智能与军事应用之间鸿沟,实现了“专业智能”。

专业智能的对决:OpenAI O1与“战争大模型”的数理计算对比测试

“理论创新研究部”对美国大选的预测研究取得圆满成功!

特朗普上台后,会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军事威胁?

《舰船知识》编辑招聘!

联系我们

邮箱:yanggang@cimtec.net.cn

加VX:yanggang130347

尽管日本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至少持续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社会转向了反战的立场,走向了和平的道路。事实上,战后日本的社会心理主要体现为反战败、反投降,高层和民众普遍认为他们仅仅输给了强大的美国、苏联,本来能够战胜并完全征服贫穷、落后、低等的“支那”,中国人的胜利仅仅是搭了美苏的便车。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日记记载: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时,他感觉不可思议,认为“这对于百战百胜的中国派遣军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全体日本官兵的反应是“悲极无泪”,有人当场切腹自尽。日军普遍认为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赢得侵华战争,甚至认为胜利在望。

用冈村宁次的话说就是:中国派遣军与其他方面军不同,前后八年“百战百胜”,直到投降时尚保持了“足以制胜之力量”,竟因本国业已投降而不得不投降。在收到“停止战斗行动在中国必须于六天之内贯彻到基层部队”的命令时,日军官兵们都大为震惊、不知所措。当时有的士兵认为天皇的广播是让他们更加努力奋战,为所谓圣战“玉碎”。

冈村宁次回忆,前线的少壮士官及一部分下士官或愤慨或哭泣,或胁迫部队长强烈要求继续作战,军官及下士官悲愤之余有自杀者仅长江下游地区即有少佐以下20余人自杀,

当时包括冈村宁次在内的日本大部分在华官兵都认为中国派遣军没有任何作战失利的问题,之所以投降是因为日本海军和其他方面军在战场上的失利,导致中国派遣军不得不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此外,冈村宁次作为恶名昭著的“三光政策”的创造者与实施者,在当时延安公布的日本战犯名单中被列为首要战争罪犯,本应加以严惩,但因受到国民政府的庇护,未受法律制裁。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甚至被聘为蒋介石的军事顾问, 参与策划对解放区的进犯。1949年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宣判“ 无罪”,同年4月返回日本。1950年被台湾当局聘为“革命实践研究院”高级教官,1966年9月2日死于日本,竟得善终。

首恶战犯能得善终,绝不是孤例偶然。战后的日本政府中,许多曾在战争时期担任要职的官员继续活跃于政坛,这些人物在战后虽表现出类似反战的姿态,但其政治活动和言论中从来没有否定发动侵华战争的正确性,遑论真心地反思给亚洲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他们采用一种狡诈而阴险的话术,总是强调战败带来的屈辱和损失,但绝口不提日本军国主义罄竹难书的暴虐罪行,更不会承认自己作为战争始作俑者的历史责任。这种“战争犯扮演受害者”的姿态,并不单纯是甩锅免罪的伎俩,更是隐藏着“本能赢、不应投降”的深刻不满。

战后的日本社会看似迅速地从军事国主义转向所谓向往和平的选举制国家,这绝不是日本自身意志和内生性需要的体现,而是受到外部强大力量的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占领和强制性改革。

美国在占领初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解散军队、修改宪法(尤其是第九条的和平条款)等,强制性地将日本推向了一个和平主义的轨道。然而,即便美国从外部施加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和平主义也并未在日本社会内部生根发芽。军国主义好战势力与其说是貌似配合地恭顺配合,不如说是不情愿地、阴险地潜伏起来。

从战后日本的实际行动来讲,战后日本迅速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精英多半是战前或战时的官僚和企业家,他们对于战争的态度复杂,既有对战时政策的反思,也有对战后国际地位尤其是自己最终下场的焦虑。

在这种背景下,战后日本看似丧失了军事扩张的企图与能力,但其实将这种野心和企图转化为一种激烈经济竞争的形式。通过经济实力的提升,日本试图重新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与其说日本是放弃了军国主义野心,不如说日本换了另一条赛道来实现这种野心。

从社会心理与情绪来讲,战后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反战败,而绝不是反战情绪。这源于对战败后国家地位和民族自尊心的深刻失落。

日本人将战败视为国家屈辱的象征,尤其是在经历了战时宣传中对“大东亚共荣圈”及日本“神国”不败神话的长期洗脑后,这种失落感更为强烈。战后初期的日本社会,充斥着对战败的困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对战败的反感,而绝非对战争本身尤其是自身战争罪行的反思。

很多接触过普通日本民众的朋友会说,现代人日本人彬彬有礼、待人和善,已经不再是日本鬼子的样子。这种现象的成因源于日本民族具有表面的恭顺与内在的怨恨的两面性,乃至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日本是人,出了日本是鬼”。

一个在日本种田养蚕的穷苦农民,在经过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和训练后,就能快速地褪去人皮,成为极端变态残忍的魔鬼,并且极其享受屠杀、虐杀,乃至将其变成一种表演性、竞赛性、集体性狂欢。

与之对比,纳粹德国士兵面对自己进行的“人道”得多的工业化屠杀后,相当比例和数量都出现了心理问题,乃至德军都要因此专门给士兵休假。而根据一些史学研究,在南京大屠杀全过程,日军设在紫金山的心理治疗所仅仅接诊过一位轻微不适的患者。

如果没有美化死亡、美化暴力、美化残忍、美化盲从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土壤,军国主义再怎么洗脑,也无法创造那些源于精神内在的“恶”。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经常把死亡、鲜血、尸体、武士等意象与美、樱花、凋零、故乡联系起来,建构出所谓的“和魂”“荒魂”。头号文化战犯火野苇平曾被公认为日本国民英雄,他认为“强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就是悲的东西”。

日本鬼子一边杀人如麻,竟然还一边感伤凄美起来,本质是用扭曲变态的“死亡美学”“残忍浪漫”为刺刀上挑起的婴儿打上了马赛克。

《军舰进行曲》就是日本人坚持这种文化,直到今天的典型例证。其不仅在二战时是日本海军的军歌,更是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官方进行曲,会在舰艇下水典礼等的各种活动中演奏。其唱到:

“日本帝国太平洋上坚固要塞,守护皇国四面八方,所向披靡,日本无敌联合舰队钢铁军舰,攻敌时无不克,作战时无不胜”

“走向大海,尸随浪花浮海面,踏过高山,身自凋零没野草,吾为君亡死而无憾”。

歌词显然体现了日本反战败心理与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

不仅日本政府、自卫队沿用了大量军国主义文艺作品作为官方使用,日本文艺界、民间也对这类文艺作品非常怀恋。

战后,《军舰进行曲》长时间成为日本弹珠机店特定的背景音乐。1969年,日本电影《啊!海军》中作为片头音乐、毕业生离校时奏乐。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在日本帝国海军任主计少佐,在他访美之际,美国海军军乐队无比抽象地演奏本曲以作欢迎。

在日本动画《哆啦A梦的てんとう虫コミックス》中使用了该曲第二节。所谓反战经典作品《萤火虫之墓》更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并使用了部分歌词。在台湾地区、东南亚等日本长期殖民统治的地区,该曲知名度相当不低,有时甚至在广告中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更是在自己的电影中多次插入《军舰进行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津安二郎在侵华战争初期就被征召入伍,成为日本毒气部队的一员,这个部队使用国际法明令禁止的毒瓦斯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残害中国人民。

不仅如此,他还参与过南京大屠杀。他在战后以战犯身份被遣返回国,但并没有被审判。如果战后日本真的反战,又为何不审判战犯呢?

小津安二郎在他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中,采用了《军舰进行曲》,并用台词和剧情直白地阐述了日本全社会不是反战,而是反战败的内心独白:伴随着《军舰进行曲》的旋律,主角平山作为二战时的海军舰长遇到曾经的下属芳太郎,两人怀念起战场上的经历,畅想日本没有战败的未来。

《军舰进行曲》《秋刀鱼之味》等绝不是孤例。许多战后日本的文学、电影和艺术作品中,战争往往被描绘为一种悲剧,但这种悲剧更多地聚焦于日本作为战败国的苦难,而非对战争发动者的谴责,对战败的怨恨情绪却得以放大。

这种文化表现不仅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对战败的心理创伤,也揭示了日本人对战争责任看似模糊,实则推卸的态度。

日本的教育体系在战后看似经历了重大的改革,然而,这种改革并未完全去除战前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日本的历史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全面、客观地反思战争的责任和后果。日本的教科书在描述战争历史时,常常避重就轻,对侵略行为轻描淡写,甚至美化某些战争行为。

这种教育导向使得战后几代日本人对战争的认识模糊不清,缺乏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反思,反而更容易对战败感到不满。这种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反战败而非反战的社会心理。

此外,日本人主体性弱,他们自己形容为アメーバ“变形虫”,中国类似的概念是“墙头草、见风倒”。

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所构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自主、顽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人格不同,日本人从小事事随众,掩盖自我,这本来也是在自我虐待、被他者虐待的社会文化中,通过变形试图自我保护。这种社会氛围与文化也导致集体性、极端性思想较为容易对日本大众产生明显控制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人也是自己所创造文化的受害者。这种自己的产物反过来扼杀自己的现象,在哲学上也被称为“异化”。可以说,日本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社会心理都带有明显的异化特征。

有观点认为我阐述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日本传统文化的异化是为了煽动对日仇恨,煽动同态复仇。其实,我批判和反思的矛头指向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朴素的生存智慧,否则就要吃大亏。

中华文明由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东亚处于主导、领导、中心地位,因而对日本这个“变态邻居”的警惕与防御是不足的。在日本侵华前、后,中国人民对日本人的认识与了解也并不全面和透彻。

如果熟知日本鬼子的暴虐及骨子里的自卑,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百姓必然会更好地采取撤离躲藏、坚壁清野、拼死抵抗、团结互助等方式,更早开始全民抗战。

我们因为自己是人,所以认为日本鬼子也是人,殊不知鬼子把我们当“马路大”(日本731等细菌部队对用于人体实验的中国人的称呼,日语发音“maruta”,意思是材料、烂木头)。这种假象,在历史上不知道欺骗了多少因为热爱和平而淳朴善良的世界人民。

令人极度遗憾甚至是愤慨的是,当今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沉溺于对日本的幻想与自我催眠中。不知道这些人是真睡着了,还是装睡?

面对溢出军国主义腐朽恶臭的《秋刀鱼之味》,腾讯娱乐的评价是“小津用简朴清淡的风格和端然不动的摄影机,营造出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世界。整部影片对生命流逝的缅怀有着浓烈的悲剧意味,细腻的展现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是小津对自己人生的独特体会,但却充满了对整个生命的关照。”

《电影文化》评:“尽管孤独感弥散在整个电影文本,作品在小心翼翼地触碰到衰老、死亡等话题之时还是点到为止。在静默的胶卷舒展中,故事缓缓流出。说的是家长里短,蕴含于其中的情怀却耐人回味,细腻的电影笔法更是打动人心。”

《江南时报》评:“影片的细节尤其值得玩味,每一个小处每一个动作都让人难以割舍。生活中那些好的坏的,甜蜜的苦涩的一齐波澜不惊地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并由此静观人情世故,内涵深远。把对日常生活细微差别的表现表现得不动声色又淋漓尽致,从而把影片从单纯的情节剧提升为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索。”

真睡的,醒醒吧。装睡的,看看事实吧。

日本正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撕毁和平宪法,更是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所谓安全理念。

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全民族必须团结起来,建设并持续发展好独立自主、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中国。

我们热爱和平,绝不去欺负别人。我们更要善于斗争,决不允许再有人,欺负中国人。

对此,我一直重复着一句简单而富有力量的口号:

血海深仇天天讲,斗争钢刀日日磨。

联系我们:

邮箱:yanggang@cimtec.net.cn

加VX:yanggang130347

《舰船知识》编辑招聘!

《舰船知识》2025年第1期开启预售!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我部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新框架:信息与物质的重新认识》已经成书出版。该成果提出“信息辩证唯物论”,是我们进行关涉全局的根源性、动因性、系统性思考与研究的理论指导。

舰船知识
联系请加:yanggang13034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