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小今提示 可灵生成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催生了一种新的数字行为模式——数字囤积。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中尤为显著,他们通过社交平台不断地收集、保存各种数字内容,从实用的生活技巧到娱乐消遣的趣味视频,从专业的学术资料到日常的社交互动。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反映了青年群体在信息过载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的渴望与焦虑。
数字囤积不仅是个体行为的体现,更是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的映射。因此,深入研究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对于理解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个体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数字囤积现象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也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学科紧密相关。
南京大学朱丽丽教授和硕士生姜红莉的研究旨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探讨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中的数字囤积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动因,以及这种行为对社会和个体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这项研究,作者们希望能够为理解和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论文信息
朱丽丽,姜红莉. 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基于社交平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24,46(06):154-176. DOI:10.13495/j.cnki.cjjc.2024.06.004.
研究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极绩效主义”这一全新概念,用于解释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消极绩效主义强调个体在追求绩效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动机的失衡,导致了一种形式上遵从、行动上怠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在数字囤积行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收集、整理数字内容,却往往缺乏实际利用的行动力。
方法创新:多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
研究者采用了多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者全面了解了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成因。
视角创新:关注数字囤积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情感结构
与以往研究相比,研究者更加关注数字囤积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情感结构。研究者发现,青年群体在数字囤积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收集数字内容来提升自我、实现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内容而感到焦虑和挫败。这种矛盾心理在数字囤积行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为推动其不断进行囤积的重要动力。
论文的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
研究者通过线上招募和线下社会网络征募了17位具有数字囤积行为特质的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研究者收集了受访者对于数字囤积行为的个人经历、动机和感受。这些访谈通常持续50至110分钟,涵盖了受访者在社交平台上的数字囤积实践全过程。
内容分析法
研究者要求受访者提供最近一个月内数字收藏夹的截图,这些截图为研究者提供了青年群体囤积的数字内容的直接证据。研究者对截图中的数字内容进行了数量统计和类目编码,以量化描述青年群体的“数字仓库”的特征。
文本分析法
研究者将深度访谈的记录逐字转录为文本资料,并导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进行编码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能够提取资料中普遍和显著的动机,以及与数字囤积行为相关的情感和心理因素。
论文的研究过程
数据收集:多渠道招募研究对象
为了确保研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研究者采用了多渠道招募研究对象的方法。首先,在豆瓣小组和SummerAPP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招募贴,吸引了大量具有数字囤积行为的青年群体参与。其次,还通过研究者本人的社会网络,邀请了一些符合研究条件的青年群体加入研究。
经过筛选和确认,研究者最终确定了17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学校和专业背景,年龄分布在19-28岁之间,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和职场新人等多个群体。
数据分析:多维度解读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
在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采用了多维度解读的方法。首先,对受访者最近一个月的数字收藏夹截图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揭示了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特征。其次,对访谈记录进行了逐字转录和编码,提取了普遍和显著的动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理论框架对数据进行综合解读,揭示了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心理机制和社会成因。
理论框架构建:结合多学科理论阐释数字囤积行为
为了更全面地解释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者结合了多学科理论进行了框架构建。首先,借鉴了韩炳哲的功绩社会理论,分析了青年群体在追求绩效过程中的困境和矛盾心理。其次,参考了Scheer的情感实践理论,探讨了青年群体通过数字囤积行为寻求情感满足和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最后,还结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数字囤积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中的数字囤积行为,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消极绩效主义的实践
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是一种形式上遵从、行动上怠惰的消极绩效主义实践。这种行为是功绩社会精神政治影响下的一种摇摆的“进取式躺平”实践,反映了青年群体情感与行为中的内在矛盾。
自我剥削与他者剥削的叠加效应
数字囤积行为的心理驱动是一种自我剥削与他者剥削的叠加效应。在功绩社会中,个体不断追求自我优化以适应社会竞争,而这种优化并不总是指向内在的成长,而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认可。
情感与行为的内在矛盾
青年群体在追求绩效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实际努力的逃避。他们通过囤积数字内容来获得一种想象中的自我提升感,但实际上往往缺乏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
数字实践与现实脱轨的风险
数字囤积行为可能导致数字实践与现实生活的脱轨。虽然数字内容的囤积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绩效困境,反而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实践惰性。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数字囤积行为与实践行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促进数字囤积向实际行动的转化。此外,研究者也呼吁对数字囤积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结语
朱丽丽教授和硕士生姜红莉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时代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和社会动因。通过提出“消极绩效主义”这一创新概念,研究者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青年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指出了数字囤积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丰富了数字囤积行为的理论体系,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引发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数字囤积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其与实际行动之间的联系、如何促进数字囤积向实际行动的转化等。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数字囤积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图文收集自网络,非本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前沿论文解读,请每日关注AI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