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推 荐
导读
虚拟教研室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为目标,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虚拟教研室的核心内涵包括:
(1)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基层教学组织,是开展协同教研的教师共同体。
(2)虚拟教研室的运行载体是信息平台,可基于此平台开展协同教学研究。
(3)虚拟教研室具有开放性、累积性和共建共享特点。其中,开放性是指教师可动态加入和退出虚拟教研室——这里的教师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他校教师,还可以是企业工程师;累积性是指虚拟教研室具有成果持续建设与累积的功能;而共建共享是指教师群体能够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4)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虚拟教研室应强调跨专业、跨校、跨地域建设基层教学组织。
(1)面向课程(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本类虚拟教研室是要形成教师协同机制保障面向学生群体的协同教学水平,应在名师引领下开展协同教学设计、协同教学案例研讨、协同教学资源建设、协调教学资源运用等。
(2)面向专业(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本类虚拟教研室的重要功能就是在不改变原有行政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学科教师的交叉融合,协同开展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协同课程体系设计、协同开展专业资源建设、协同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等,如图 2 所示。
(3)面向教改新专题协同研究的虚拟教研室。本类虚拟教研室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形成多区域多校协同教学改革环境,如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环境,共同建设新学院、新平台、新专业、新模式,共同探索新体系、新组织、新方法、新管理等,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教学改革成果,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如图 3 示意。
(1)名师引领。名师引领是指名师能够将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以明确教研方向、协同教学研究。名师引领既能发挥名师的标杆引领作用,又能发挥名师的协调组织作用。而要确定名师能否引领虚拟教研室,还要考虑其是否有开放的胸襟和带动更多教师共同进步的服务意愿。
(2)中心聚焦。建设虚拟教研室需要教师在目标、兴趣等方面具有共识,如此才能协同教研。为形成共同目标与共同兴趣,虚拟教研室需要明确聚焦到一个中心——此中心应有可发展性目标和持续协同性任务,能够反映教研室多数教师的兴趣。
(3)平台支撑。公共信息平台或智能平台既是虚拟教研室持续运转和积累成果的重要支撑,也是虚拟教研室开展跨区域、跨校、跨学科协同教研活动的重要手段。基于公共平台建设虚拟教研室,就要在公共平台上建立“虚拟教研社区”或“虚拟教研群组”,教师通过平台参与社区或群组的教研活动、分享自己的教研成果,平台以社区或群组为单位积累教研成果、支撑教研成果的传播和应用。这种协同建设的成果累积与传播,是保持虚拟教研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4)样板示范。样板示范可以引领教师前行,是吸引教师加入虚拟教研室的重要因素,也是引领参与教师个人发展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
(5)共建共享。参与虚拟教研室的教师应积极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平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虚拟教研室的运行需依托一个共建共享机制来保障资源建设者的权益,并确定资源是开源还是闭源、是否免费使用等。
(6)成果累积。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组建虚拟教研室,是希望协同积累教学经验,扩大教学成果的应用范围。加入虚拟教研室后,教师便能通过虚拟教研室共享他人的成果,同时教师自己的成果也能在虚拟教研室通过共享的方式获得更多同行的认可、得到更多的应用。
(7)水平提升。国家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强化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水平。教师借助虚拟教研室,通过名师引领和同行交流,就容易实现其教书育人水平的提升。
虚拟教研室平台是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应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支持教研室开展协同教研活动,如活动的发起和参与、相关材料的分享等。
(2)支持教研室以视频会议、语音会议等方式开展协同教研活动。
(3)支持教研室实现教学成果的分享、传播与应用等。
(4)发布、展现虚拟教研室的活动场景和成果。
(5)组织虚拟教研室的各种培训,如视频直播、教学案例展播等。
虚拟教研室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组建好团队,另一是团队成员要基于平台开展协同教研工作。
虚拟教研室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制度。由多学科背景、多归属单位的教师组成的虚拟教研室并不需要改变参与教师的行政管理关系,但需要一个常态化运行机制来保障其持续运行。此常态化运行机制包括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其中核心的运行制度是共建共享机制(如关于成果发布与使用的机制)和参与教师的教研协同机制(如协同任务的发布、响应、提交与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虚拟教研室需设置以下内容板块:
(1)课程建设与交流板块。在面向课程(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中,教师可以通过本板块将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案与课件、典型习题、典型话题等以规范的文档形式发布到虚拟教研室平台,并进行交流。
(2)协同教学研究项目板块。本板块包括教研项目的立项建议、联合申报书的凝练、教研项目的研究进展追踪、教研项目的中期总结与结题、教研项目成果的汇总等。
(3)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板块。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习题库和话题库等。通过本板块,虚拟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协同建设教学资源、协同开展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协同教改实践活动板块。通过本板块,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协同开展教改实践活动,如开展多校联合同上一门课活动、名师跨校教学示范活动、多校联合教学研讨活动等,以充分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5)教学成果累积板块。教学成果累积可以聚少成多、聚点成面,可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另外,虚拟教研室平台还应提供成果传播的功能,以便于累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6)专题讲座与教师培训板块。教师可以在本板块发布专题培训视频、组织视频直播培训会议等,实现异地教师培训的同步化。
本文以基于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钉钉平台建立的“计算思维导论虚拟教研室”(Computational Thinking VTRS,下文简称“CTV 教研室”)为例,来简要介绍虚拟教研室的构建和运行。
CTV 教研室是在公共信息平台——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钉钉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的。CTV 教研室设有“课程建设相关文件”“资源共享”“专题讲座”“课程案例”等板块,汇聚了相关学校的课程大纲、教学要求等文件,包括面向教师的课程培训视频、教学课件、习题库/话题库等教学资源,教学创新、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相关的专题讲座视频,以及相关教师的课程教学案例(如 PPT 案例、说课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等。此外还建立了“课程研讨”“教学会议”“课程思政”“题库建设”“学生反馈”“教学活动”等板块,大大丰富了教研室的活动类型与成果累积。可以看出,CTV 教研室体现了“样板示范”“成果累积”等特征,这些汇聚在一起的教学成果是吸引各校教师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
为实现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东部高校与西部高校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CTV 教研室还将探索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跨校区现场远程融合教学模式”,联合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面向龙江高校开展跨校协同教学实践(在线开放课程龙江高校行计划),联合中国高教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基于国家级课程平台面向西部地区高校开展同步异步结合的 1+M+N 跨校协同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形成同步—异步结合、现场—远程融合跨校教学实践共同体,如图 4 示意。
课程推荐
来源:现代教育技术2022年03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推 荐 阅 读 01
课程思政
02
教学大赛
03
教学成果
04
一流课程
01
课程思政
02
教学大赛
03
教学成果
04
一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