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先生曾以“从游论”形容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而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的“同游”之情,亦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自2017级新生起,清华大学化学系就为本科生推出了以新生导师制为代表的新生导引项目,以专业引导、学业指导为核心,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而化学系在读博士生达500余名,从本博一体、本博贯通的角度出发,化学系研工组针对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展朋辈导师计划,帮助他们做好本博衔接,适应本博过渡。同时,该计划也旨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进一步打破课题组间的横向沟通壁垒,建立起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交流通道,发挥化学系同学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为化学系学生工作的建设增添助力。
化学系研究生新生朋辈导师计划自2024年6月开始,在研工组组长杨忠强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开展了新生导师招募、破冰活动、小组打卡等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着本学期即将结束,让我们共同查收《2024化学系朋辈导师计划年度报告》!
活动全回顾
招募令发布
2024年6月17日,化小研公众号发布了“朋辈导师”计划首条推送,向化学系全体研究生招募新生导师,为新入学的2024级研究生新生们配备“引路人”,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共计30余名老生报名成为新生导师,研工组组长杨忠强老师也参与其中;新生按个人兴趣可以选择加入社工、生活、科研三个小组,每位新生都配备了一名高年级新生导师。“朋辈导师”计划正式启动!
破冰活动
2024年9月开学初,社工、生活、科研三个小组相继举行了精彩纷呈的破冰活动。社工组的同学们共同分享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围绕“做同学们价值塑造的知心人”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思想引领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生活小组的导师们介绍了清华园内的生活攻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生活提案征集、学生权益保障,提出要做同学们能力培养的热心人,培养大家表达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组则详细介绍了校内、系内开展的多样化学术活动,鼓励新生导师们做同学们知识传授的引路人,与新生们共同参与学术讲座,交流科研心得。
社工、生活、科研三组破冰活动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
打卡计划
“朋辈导师”计划还为新生、新生导师们设计了打卡活动,平均每月一次。打卡内容按照不同组别进行了多样化设计,包括且不限于小组聚餐、共同参与一场学术讲座、一起参与一项社工活动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为大家留下了精彩的瞬间。
杨忠强老师小组
桓臻小组
周胜琦小组
叶联葳小组
马佳哲小组
周金阳小组
曾媛小组
刘王宇小组
张丽颖、郑宇鹏小组
吴磊小组
张雪小组
陈刘杨小组
王淏宁小组
经验分享会
2024年12月4日,随着本学期渐入尾声,化学系研会组织举办了朋辈导师计划经验分享会,共有十余名新生及其导师参与活动,研工组组长杨忠强老师也亲临现场。在分享中,杨忠强老师总结回顾了该计划促进新老生交流、打破课题组壁垒、传承化学系“传帮带”优良传统的初衷与成效。新生与朋辈导师们也就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与建议进行了分享。
朋辈导师计划经验分享会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
活动感想选摘
和新生第一次一起吃饭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些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面孔。我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安排等,让他们对博士生活有初步的了解。朋辈导师活动不仅为新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张胜寒
其实,作为老生,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经验。经验带来的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在我的朋辈导师生涯中,我学会了如何更耐心地倾听学弟的声音,学会了如何通过他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也通过这份责任感,提升了自己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和思维的深度。
——周胜琦
在朋辈导师活动中,我和王宇飞、韩鸿林、龙启锐三位同学交流了关于学期初选课、专业课程开设、教室布局与功能室预约等话题,共同参加了生活组的破冰行动,从相互认识到分享校园生活资源,再到打卡食堂,交流校园文化,非常愉快地度过了这一学期。在本科阶段,我就参与过学院组织的朋辈考研帮扶活动,当时主要在学科知识上进行交流探讨;而在过去一学期的朋辈导师活动中,我感觉收获更多;不仅学到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解决问题,还学到了如何关心、理解他人。
——王淏宁
我本科刚进园子时,也有类似朋辈导师的活动,有几个学长学姐作为我们几个新生的领航员。在清华初来乍到,他们给予了我不少帮助,对于一些琐事可以无压力地询问,例如如何选课、复习、去哪修自行车、校医院怎么挂号等。现在,我在清华园生活五六年,作为一个“老人”我也想给予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这些学习、生活上的方便。
——邵浩纭
组织者心得
还记得2024年6月13日,我第一次参加研工组例会时,提出了“老生带新生”的构想。令我惊喜的是,研会主席刘佳慧真的放到心上,并迅速组织大家一起变成“朋辈导师”计划。目睹着计划逐步实施,新生们因此得到关注并从中受益,非常开心。这中间离不开组织者与导师们的付出与投入,你们辛苦了!希望明年此时,可以看到“三世同堂”,当然更期待“五世同堂”、“十世同堂”……愿化学系“朋辈导师”持续发光发热,将正能量永远传递下去。
——化学系研工组组长杨忠强老师
朋辈导师计划为化学系同学们搭建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通过征集新老生们的意愿,我们将参与的同学分为科研组、社工组、生活组三个小组,并分别为其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作为参考。该计划依托共享文档建立打卡机制,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和线下群小组破冰多渠道开展活动,并为热心参与的朋辈导师与新生们提供物质激励。在秋季学期,朋辈导师计划主题为导师,侧重于师兄师姐所起的领航员作用,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生活、科研与社工。春季学期我们计划将主题转到朋辈上来,新生将与老生共同交流进步,并在后期反哺导师,带领导师收获新的领悟。由于针对研究生开展的朋辈导师计划是首次实施,我们将在探索中共同策划、逐步完善。
——社工组负责人,化学系研会主席刘佳慧
当我得知自己能成为朋辈导师,引领四位学弟学妹走过他们研究生初期这段关键旅程时,心中既涌动着激动,也伴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后续和学弟学妹们共同探讨从研究生生活到人生规划,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如今,这段旅程即将告一段落,希望大家共同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科研组负责人,科研路上老学长
作为新生朋辈导师生活组的负责人,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因为在作为新生时“淋过雨”,所以希望能够为下一届的学生“撑起伞”。通过自己和朋辈导师团队的经验,带领新生同学尽快融入清华大学、融入化学系、融入课题组的科研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的同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带领同学发现学校除了课业学习的“B面”,会学习、会生活。
——生活组负责人张雨豪
在科研组中,大家的研究方向往往大相径庭,实验室所处的楼宇也可能相隔甚远。但我想,正是这种差异,才是朋辈导师计划的意义所在。通过共同交流科研经历、职业规划、师生趣闻、科技前沿,我们能了解到许多新的观点与看法,获悉许多自己专精领域之外的研究方式与科学进展,同时也能够拓宽自身的科学视野,锻炼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科研组负责人黄嘉诚
总结展望
“朋辈导师”计划不仅加深了新老生之间的友谊,更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生活、校园生活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展现了化学系聚点于人、春风化雨的学生工作风貌。我们希望,通过“朋辈导师”计划,能够在“从游”浸润中,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目前朋辈导师计划的开展多以座谈、分享为主,后续我们将不断改进、丰富活动的形式,提高活动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化学系同学。我们期待“朋辈导师”项目能够持续发光发热,老生带动新生,新生反哺老生,成为联结各个年级、各个课题组的重要纽带,更好发扬“三位一体”即做同学们价值塑造知心人、能力培养热心人与知识传授引路人的研会工作理念,为化学系的学生工作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分会
责编:戚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