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工作交流》第97期刊登新区营商办报送的《构建“五心”型企业服务体系 推动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走深走实》经验案例,“五心”体系即打造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的集成高效审批服务体系、让企业运营“更暧心”的有求必应诉求办理体系、让企业发展“更舒心”的无事不扰日常监管体系、让企业生产“更安心”的宽严并济法治护航体系、为企业壮大“增信心”的精准滴灌发展赋能体系。该案例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全文如下: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按照省委深化“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坚持“一切围着企业转”理念,加快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五心”型企业服务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1-9月,新增“五上”企业282家,新增市场主体13.11万户,增长量占西安市总增长量的47%。
打造集成高效的审批服务体系
让企业办事“更省心”
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思路,大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构建集成高效的新型审批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一次办”。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重点审批事项,通过业务整合、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等方式,推出24个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极大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只需2小时就可一次办完登记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企业开办所有事项。在食品生产、重要工业品生产等10个领域推行“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企业可同时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件,实现准入即准营。
二是推动“一站办”。所有涉企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并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对“一次没办成”的事“兜底”办理。在新区十大特色产业园和其他工业园、楼宇商圈等地设置23个政务服务驿站,除承接企业设立登记、水电气暖讯报装等320个事项外,还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辅导等个性化服务,目前进驻事项最多的驿站可提供 785 项服务。
三是推动“一网办”。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全部在新区政务服务网统一办理,实现线上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审批,目前网上可办率达到94%以上,实行的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四电”改革做法入选人民网主办的“2023优化营商环境案例征集”优秀案例。同时,在政务服务网上开设“跨区通办”专区,先后上线731项西安市全市通办事项、290项与咸阳市一体化办理事项,并与山东济南高新区和省内渭南高新区、安康汉滨区、延安宝塔区等地共同推出一大批跨区通办事项,企业不跑路即可办成事。
打造有需必应的诉求办理体系
让企业运营“更暖心”
统筹全区力量,成立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打造有需必应的诉求办理工作体系,推动企业各类需求得到及时高效回应。
一方面,健全企业投诉办理机制。以新区“镐帮手”政企通服务平台为主渠道,整合“12345”热线、营商环境企业服务热线等11种渠道,每天24小时对企业诉求进行收集梳理、分类督办。严格落实全量诉求台账和逾期问题清单、不满意问题清单“一台账两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一般问题接诉即办、复杂问题3个工作日内办结、疑难问题双周清零。同时,建立一般诉求“受理转办-限时办结-回访调查”、共性问题“研判分析-出台措施-批量解决”和不满意工单“部门会商、提级督办、限时办结、剖析通报”工作机制,保证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办结。1-8月,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共收集企业诉求1789条,已办结1780条、办结率99.4%,回访满意率 99.6%。
另一方面,主动为企业解决难题。通过常态化举办政策宣讲会、政企午餐会、政银企座谈会等方式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安排761名处级以上干部担任1618家重点企业的助企联络员,定期入企走访,及时收集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难题,对复杂问题通过“镐帮手”政企通服务平台在线交办、转办、督办。同时,通过平台对办理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保证企业反映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打造无事不扰的日常监管体系
让企业发展“更舒心”
持续深化涉企执法监管改革,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切实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让企业真正静下心抓生产、搞经营、忙发展。
一是实施分类监管。根据信用资质、过往守法记录等情况对企业进行分类,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监管“白名单”,对名单内的企业除被投诉举报等特殊情况外6个月内免于现场检查,并建立“白名单”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1-8月,新区首批纳入“白名单”的30家工贸企业平均每半年接受现场检查1次、同比减少4次。
二是实施联合监管。全面推行“时间相近、企业相同”的检查事项跨部门联合监管,由各级营商办牵头,整合市场监管、商务、应急、消防等部门监管力量,按月制定“综合查一次事项拼单”和联合检查计划,目前已推出10个“综合查一次事项通用拼单”,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涉企联合检查41次,较好解决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
三是实施智慧监管。加强信息化监管,将更多事项由现场检查改为非现场智慧检查。比如,在食品监管领域,建成“阳光食安”智慧监管系统,将企业生产现场场景实时上传至监管部门,实施远程在线检查,既减少了到企业检查次数,又提升了监管质效。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市场主体5331 家。
四是实施双向监管。聘请重点企业负责人担任行政执法监督员,对各级各部门执法检查行为进行监督,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直通车”形式向新区反映,使各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同时接受企业监督。新区营商办利用微信小程序制作推广“入企码”,各部门在开展入企检查时必须到营商办扫码登记,营商办定期对企业接受检查情况抽样回访,防止重复查、过度查。
打造宽严并济的法治护航体系
让企业生产“更安心”
强化法治服务保障,紧盯企业各类法治需求,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体系,让企业无忧无惧、安心经营。
一是构建全方位法治保障网络。成立可提供8大类95项服务事项的秦创原法治保障中心,组建由56家公证、仲裁等机构组成的法律服务创新联合体,搭建法律服务热线、秦创原法律服务小程序和23个产业园区法治驿站等“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平台,设立全省公安系统首家涉企案件接报案中心和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形成全方位满足企业法治需求的工作格局。
二是推行“陪跑式”法律服务模式。建立公职律师、司法干部等为主体的新区企业法律服务员队伍,对重点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今年已为550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坐诊”,为330余家企业出具法治“体检报告”,累计为企业化解法律风险800余项。
三是建立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联合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建成行政争议多元化解中心,组建知识产权、劳动纠纷等9个领域的涉企纠纷调解员队伍,建立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间涉企诉调衔接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化解纠纷,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打造精准滴灌的发展赋能体系
为企业壮大“增信心”
结合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全面加强对企业的支持,精准为企业发展赋能,让企业落得快、留得住、发展好。
一是持续强化政策赋能。加强政策供给,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16项产业政策,形成覆盖新区所有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政策体系。制定“个转企”、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快速成长升级、做大做强。1-8月,新区、新城两级共向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184万元,惠及企业506户。
二是持续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深化“三项改革”、建设秦创原科技大市场、制定实施全省首个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标准等方式,引导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累计支持辖区企业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个、创新联合体16个、新型研发机构12个、校企合作平台211个,支持6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7户企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户企业成为省级瞪羚企业、204户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是持续强化人才赋能。建成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出台41条专门人才政策,建成“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人才服务平台和专兼职人才服务专员队伍,1-8月引进高层次人才186名、创新创业人才2.03万名。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推出“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引才模式,建立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其对接机制,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开展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改革试点,将人才评价认定权赋予企业,首批试点企业隆基绿能公司评定的5名高层次人才已享受新区相关政策待遇。
四是持续强化金融赋能。聚焦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累计设立总规模479.47亿元的61支基金,成立4家融资担保公司,制定推出金融“助小帮微”10项政策举措,依托秦创原资本大市场设置首贷、续贷、信用贷、随借随还贷“四贷”促进站和投资基金站等4个工作站,组建辖区企业“金融顾问团”,常态化为企业提供精准多元金融服务。1-9月,共为234家中小微企业提供11.75 亿元融资担保服务,为152家企业提供15.07亿元保函服务,为206家科创企业解决融资38.82亿元(股权融资14.24亿元、债权融资 24.58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