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化验单~β - 内酰胺酶:细菌耐药的关键因素

文摘   2024-11-28 14:15   浙江  



在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抗生素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其中β - 内酰胺酶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β - 内酰胺酶的基本概念

1. 定义与来源
- β - 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种酶。它能够水解β - 内酰胺环。β - 内酰胺环是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核心结构,许多常见的抗生素都属于β - 内酰胺类。当细菌产生这种酶时,就能够使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活性,从而使细菌在有这类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存活和繁殖。
2. 作用机制
- 这种酶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对β - 内酰胺环进行水解反应。β - 内酰胺环在抗生素发挥杀菌作用时起着关键作用,一旦被β - 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就无法再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靶点结合,进而无法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环节,当细胞壁合成不受抑制时,细菌就能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

二、β - 内酰胺酶相关的检测项目

1. 相关检测项目
- 在医学检验中,有多个项目与β - 内酰胺酶相关。包括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以及超广谱β - 内酰胺酶检测。这些检测项目对于确定细菌是否产生β - 内酰胺酶以及产生的是何种类型的β - 内酰胺酶非常重要。
2. 标本要求
- 进行相关检测时,标本要求是分离培养获取的菌落。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对细菌菌落进行检测,才能准确地判断细菌是否产生β - 内酰胺酶。如果标本中没有足够的细菌或者没有菌落,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检测。
3. 参考区间
- 参考区间为阴性。这意味着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所检测的细菌没有产生β - 内酰胺酶;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表明细菌产生了β - 内酰胺酶,可能会对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三、β - 内酰胺酶的临床意义

1. 主要临床用途
- β - 内酰胺酶检测在临床上的主要用途是观察和筛查对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产β - 内酰胺酶菌种。通过检测,医生可以提前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使用无效的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2. 需要进行检测的细菌种类
- 常规需要做β - 内酰胺酶试验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和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除外)以及其他革兰阴性厌氧菌等。这些细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并且容易产生β - 内酰胺酶,导致对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3. 常用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
- 目前最常用检测β - 内酰胺酶的方法是头孢硝噻吩纸片法。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地检测出细菌是否产生β - 内酰胺酶。然而,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适用于检测超广谱β - 内酰胺酶。超广谱β - 内酰胺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β - 内酰胺酶,其耐药谱比普通的β - 内酰胺酶更广,需要采用其他专门的检测方法来进行检测。

四、β - 内酰胺酶阳性的临床意义

1. 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提示
-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细菌产生β - 内酰胺酶阳性,这意味着该细菌对所有青霉素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药物耐药。例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阿洛西林、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和替卡西林等。这些青霉素类药物在遇到产生β - 内酰胺酶的细菌时,由于其结构中的β - 内酰胺环会被水解,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2. 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 当发现细菌产生β - 内酰胺酶时,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就不能再使用被该细菌耐药的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而是需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情况,选择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非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或者对β - 内酰胺酶稳定的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这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控制细菌感染至关重要。

β - 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检测细菌是否产生β - 内酰胺酶以及对其耐药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合理选择抗生素、有效治疗细菌感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不断加剧,对β - 内酰胺酶的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完善也将不断深入,以便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