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在浩如烟海的成语宝库中,有许多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容,简洁精辟,蕴含哲理,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国人才公众号设立“成语人才故事”栏目,从选人、用人、育人等角度,陆续推出相关成语及背后的典故,以飨读者。
从“怨天尤人”走向人才开发的主体性
薛永武
怨天尤人源于《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指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一味埋怨上天,责怪别人。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经常怨天尤人,便难以对影响人生发展的因素进行正确归因,进而给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蒙上阴影。
怨天尤人:消极思维的泥沼
人生漫漫,波澜起伏是常态。怎样看待人生的烦心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考量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在人才发展的过程中,怨天尤人是一种严重的消极心态。许多人在面对职业瓶颈、发展受限等状况时,往往将责任归咎于外部环境。在职业场景中,面对晋升瓶颈,一些人将其归咎于晋升机制不透明、不合理,而忽视自身能力差距;在学习新知识技能遇阻时,抱怨培训资源不足、教学方法不当,而非反思自身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方法的适应性。
怨天尤人对人生具有负面影响。在人才发展进程中,一有不顺则抱怨环境不佳、机遇缺失、他人不公等,这种心态严重阻碍人才的自我成长与潜能发挥。怨天尤人客观上容易削弱个体的发展动力,使其陷入消极情绪循环,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限制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会破坏团队的协作氛围,阻碍知识经验的交流共享,影响组织整体绩效与人才培养生态。
怨天尤人:片面归因的误区
怨天尤人者的症结所在,是片面将所有不顺遂归结于外在因素,仿佛与自身毫无关联。要知道,不同的归因模式,犹如岔路口的指示牌,会引领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积极的归因模式,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成长之路。当把成功的荣耀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与不懈努力时,能增强个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未来的成功之路充满更高的期许,进而激励自己持续奋进;倘若遭遇失败,能理智地将其归咎于努力程度尚有欠缺等不稳定的内部因素,这种适度的内疚感反而成为鞭策自己加倍努力的动力,进而有助于在未来扭转乾坤。
与之相反,消极的归因模式则如同深陷泥沼,让人举步维艰。一旦品尝失败的苦涩,就不假思索地将责任推卸给外部环境或他人的无端干扰,笃定地认为无论自己如何拼搏都无力改变现状,对自身在认知层面的偏差、决策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做事方法的不当等关键主观因素视而不见。这种怨天尤人的片面归因方式,给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发挥主体性:驱散怨尤的曙光
在人才开发中,主体性地位举足轻重,它强调个体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意识、责任担当与自我驱动,堪称开启人才价值最大化的金钥匙。
要克服怨天尤人的消极性,实现向人才开发主体性的转变至关重要。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为我们洞察人生真谛提供了深刻启迪。人生在世,理应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断修炼自我,为了理想不懈奋斗,最终达到“下学而上达”的境界。
从组织人事部门的角度来看,要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优化环境土壤,倡导责任担当、创新进取价值观,减少推诿抱怨风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组织与社会整体人才效能,为人才培养提供精准的培训课程、畅通的发展通道;建立公平公正激励体系,基于绩效与能力给予晋升、奖励,激发人才竞争的活力与发展的主动性。
从人才开发的主体性来看,个人应该走出怨天尤人的误区,优化对环境等外因的认识,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个体需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激发内在动力,通过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提升竞争力,积极投身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展现才能、创造价值,凭借自身努力塑造职业发展轨迹,从自身出发探索潜力、开拓道路,成为人才开发的主导者。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