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们常常觉得成功更有价值,但失败也不可忽视。要培养孩子敢失败的勇气。
在工业化教育的时代,对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是在特定的位置,实现特定的价值,一旦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失败。
但在智能时代,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发挥最大,是基于不确定性的教育。所以,家长当然可以顾着孩子成绩,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孩子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成绩,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用擅长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情。
02
没有玩物丧志,只有丧志玩物
现在很多孩子的学习体验是非常狭窄的,在学习里得不到满足感,所以容易丧失兴趣。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做过自我探索,不清楚自己的志向,这才叫“丧志”。当我们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游戏就趁虚而入了。
所以“玩物”只是表象,“丧志”才是根本原因。
03
要把学习和学校学习区分开
教育至少包含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很重要的自我教育。家长需要把对学习的认知边界拓展开,认知到孩子的成长路径有很多种。生活的角角落落都蕴藏着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04
有中心,没边界
青少年阶段有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探索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可能是我擅长的、我喜欢的,以及了解自己。这个探索过程,就需要大量接收不同来源的信息。所以在探索时可以有中心,但不需要有边界。中心一定是贴着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来,但在探索时可以尽量接触更多。
05
孩子的自信,来自家长的相信
家长一定要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站在一边。这样孩子才能自信。
当然,和孩子站在一边不是无脑地去袒护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一起去庆祝,去夸奖他。孩子做得不好时,也无需苛责,要相信孩子。
06
别把焦虑传给下一代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关于孩子教育的焦虑,是我们70后,乃至更早的那一代人,关于人生存处境的一个基本假设:学习不好,你就是社会下流,至少是去干体力劳动,考上大学就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从此就是人上人。
我们这几代人,就是在这种观念中长大,带着这种焦虑和恐惧。但别把这种焦虑再往下传给下一代了。
因为在繁荣富庶、科学昌明的社会中,一个人首先不会饿死,而且只要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爆发点,就有比过去更大的机会。
(此部分的讲述者为罗振宇)
07
为四十岁做准备
校训大家都见过,什么自强不息、严肃活泼、博学明智……但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希贵,90年代在山东高密县的高密一中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
因为教育不是让我们考个好大学就结束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一个成年人,到了四十岁依然热爱学习、依然有热情、依然能与他人能形成良好的合作。
(此部分的讲述者为脱不花)
08
孩子的每个梦想,父母都能陪他走一段
李希贵校长跟我说过一句话,对我教育理念影响很大,叫:孩子的每个梦想,都能陪他走一段。
孩子对一件事坚持不下去是很正常的。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天能练好几个小时的琴,这才不正常,咱们大人都不一定能做到。
所以,我们要接受孩子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孩子的每个梦想,哪怕是不着边际的空想,都可以陪孩子走一段,说不定走着走着,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此部分的讲述者为脱不花)
09
每个人都是特例,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家陈海贤老师给我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个妖怪会把每一个从他地盘上路过的人抓住,然后放在一张床上,看这个人跟床是不是一样长。如果比床短,就要杀掉;如果比床长,就要锯掉一截。总之,这个妖怪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跟那张床一样长。
家长对孩子的不满,常常都是:你怎么达不到标准?你为什么不能跟谁谁一样?每次有这样的想法,我就提醒自己,不要把孩子拖到妖怪的那张床上。
不要拿着一个固定的尺子去量别人,每个人都是特例,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长成奇奇怪怪的、符合他自己想法的样子。反过来,我们也不要让自己被抓到妖怪的床上,不要允许别人用他们的标准要求自己。
(此部分的讲述者为脱不花)
10
成为孩子的玩伴,为他的安全感兜底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能给孩子提供的环境也不同,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我们要做的是成为孩子的玩伴,去陪伴,去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允许,被接纳。
我们常说为孩子兜底,都是经济上的,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心理上的,为他的安全感兜底,这样,等孩子需要独自面对世界时,他才能充满安全感,也敢尝试、敢失败、失败了也能爬起来。
(此部分的讲述者为脱不花)
今天下午四点,“新年十日谈”系列直播的第七场,即将开启。
这场直播,得到App的三位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和快刀青衣,会和你一起聊聊AI,分享能让你比AI更凶猛的10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