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 | 《诗歌照亮我的心》(二等奖)

文摘   2024-11-16 19:58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写在前面

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正式开赛的通知,勾起了我对去年第二十四届大赛的回忆。


七篇参赛作文,七篇全获奖,是我带领学生参赛取得的最好成绩,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我自己很满意的句号。后来,侨联还打电话给我,表示祝贺。


刚刚升入高一的孩子,尽管信心满满,但一提到写作文,比怕周树人怕文言文还要怕,要是自愿参与的话,我估计参与者就寥寥了,所以就当成周末作文,自选主题,全员参与了,建议最好写记叙性文章。


交上来以后,在实习老师小苏的帮助下,选出了七篇作文,并分别提出了修改建议。这七个孩子,一次次交稿,我一次次退稿,一次次提出修改建议,他们那种毫不气馁的劲头还真似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每改一次,作文就焕发一次新颜,从500字到800字到1000+字,从干巴巴的讲述到会描写到会表达感情,从只写一件事到会联想往事联想所积累的古诗文。特别可喜的是她们态度的转变,从被老师催稿到主动催老师看稿改稿,从最初的单纯接受到后期能一起讨论,从最初的怯生生到后期的笑眯眯……我想,这个参赛经历,比最后的参赛结果还重要。


每次学生参赛,都能唤起我对自己中学生活的回忆。


犹记高三时,全校语文知识竞赛,我的语文老师动员我参加,因为太忙,就拒绝了。竞赛那天下午,我去食堂晚餐时经过竞赛场,老师说,进来比赛了再去食堂嘛。却不过情面,我进了赛场,结果,我这一进去,原本属于别人的第一名就易主了。赛后,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说,要勇于参加比赛,不参与,怎么知道自己的水平呢。后来啊,我也成了老师,我也总是用这个故事鼓励我的学生勇于挑战。


恩师早已仙逝,我用展出第二十四届的七篇获奖作品方式永记他的教诲!每篇作文笔触稚嫩不完美,但无论经验还是教训,若能为参加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的选手们带去一点启发,也是一件幸事。




获奖作品四


诗歌照亮我的心
李美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是我读的第一首古诗。那是在小学时期的课堂上,老师吟得抑扬顿挫,深情满满,我们读的整整齐齐,情绪饱满。

这首诗给我打开了一扇追寻诗意人生的窗。原来月月可见、圆了又缺的月亮,不仅有奶奶口中的嫦娥故事,还有这么脱离人间烟火的美!从此一个个的诗人一一从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向我走来: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温庭筠,李煜,李清照,辛弃疾,马致远......

我喜欢李白,他的《行路难》让我懂得面对困难时,不只有退缩,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长海”的勇气,教我直面挑战;我喜欢杜甫,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懂得心中不应只有小我,更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我;我喜欢陆游,他的《游山西村》让我懂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毕竟我们终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喜欢蒋捷,他的“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让我懂得时光易逝,我要珍惜时间......

我尤其喜欢苏轼,不管是他的诗,还是他的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每每读到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就会想到苏轼举酒望月问天:我与我远隔千里的弟弟苏辙,何时才能相见?这种思念跨越了空间,把情感寄托在了这亘古不变的月身上。这种情感的寄托,不是物质上的嘘寒问暖,像红豆、玉佩之类能够睹物思人,而是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寄托同一种情感在同一个触及不到的物上。我想,苏轼与苏辙定是心有灵犀,在苏轼想念弟弟苏辙的同时,也许苏辙也在望月,想念哥哥苏轼。读完这首诗,我懂得了亲情除了物质之间的往来和嘘寒问暖,还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万缕情牵。

《定风波》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所写。在词中苏轼醉归遇雨,却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不惧风雨,吟咏长啸,悠然行走在风雨之中。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我感受到诗人在艰苦生活中活得是那么的潇洒悠然,即便全身都经受风雨也始终那么的从容镇定。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懂得练就一颗坚韧从容,洒脱悠然的心,才能做一个生命不被厄运击败的勇者。这也让我懂得,脆弱绝不是应对厄运的最佳策略。

在看了纪录片《定风波》后,我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更加钦佩他在面对人生风波时的淡然旷达。再读《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让我看到了个人在宇宙中的渺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让我明白了人这一生想要得到的太多,而真正得到的又很少,"得不到"其实也是多么的正常,这也就显得"如常所愿"四个字是多么的珍贵。有些人和事错过了就是永远错过,所以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24岁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周瑜对比了45岁妻子已逝、接连被贬的自己,在事业与婚姻的双重受挫之下,一般人怕是早就承受不住了,但苏轼却坚强地站了起来。在绵绵不绝的长江和亘古不变的明月面前,不管是周瑜精彩的人生,还是苏轼悲惨的境遇,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随风消逝,也终将化为历史中的一缕过往。

又想到,纵使是名家如苏轼,也有不得志之时,也有壮志未酬的愤懑,也有满腔的抑郁;纵使是少年英才霍去病,也不幸英年早逝,匈奴未退,心愿未成;纵使是辛弃疾也因报国无门最终忧愤而死。然而,面临人生打击的巨石,苏轼总能将其击碎,给人一个意想不到而又豁达的结尾。本以为他会沉浸在悲伤当中,但结尾却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释怀了,我也在诗歌中学会了与固执的自己和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长跨过曾经过不去的坎。

朦胧迷人的月光落在我的窗前,这让我不禁想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仰头望着这亘古不变的月亮,还好还有古诗,跨越千年,将先贤的智慧与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就像这一束轻柔恬静的月光照亮了干涸孤寂的我。每当我读懂一首诗时,就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生成,这是一种使人快乐,使人自得的感觉,是一种奇妙的共振,好似有两个跨越千年时空的纯洁灵魂,同时被皎皎月光照亮依靠在同一幅画卷里。




END



(注:“喜欢”奖励,归学生娃所有)




拙言集
风动影住,万物皆我;言拙意真,随感随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