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经典,聚焦前沿 北医三院心内科心力衰竭及心脏重症规范化诊治培训班精彩落幕
文摘
健康
2023-12-20 15:21
北京
心力衰竭和心脏重症作为心血管诊疗中最后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心力衰竭、心脏重症的诊治能力。2023年12月17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办的“心力衰竭及心脏重症规范化诊治培训班”开启学术大幕并圆满收官。本次学术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精心选题,设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射血分数保留心衰与罕见病、心脏重症、病例实战四个版块,邀请国际国内心力衰竭和心脏重症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心内科同仁带来精彩的授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副院长发表开幕致辞,指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 fracton,HFpEF)一直以来均是心衰诊治的难点也是目前心衰领域的研究热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精准分型项目的启动,希望为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心内科崔鸣主任对各位专家同道的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宣布HFpEF精准分型项项目正式启动,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杜昕教授详细阐释了HFpEF流行病学特点、诊断要点,并结合最新文献解读了不同诊断标准的优缺点。中日友好医院孙艺红教授结合自身丰富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对HFpEF指南进行了解读。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黄玮教授基于所在中心开展负荷右心导管的实践经验对该检查在HFpEF诊断中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所谷丰教授则从医工交叉的角度分享了前沿的学术进展,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前期的研究成果,基于生理模型的机器学习对HFpEF进行分类,以期更好的探索HFpEF患者分型和临床结局的关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花欣炜教授向与会听众介绍了心内科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的HFpEF精准分型的临床研究,期待该项目的顺利进行能够为解决HFpEF这一心衰的诊治难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HFpEF病因多样,以肥厚型心肌病、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为代表的少见、罕见病因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医生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牧雷教授主持罕见病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系统梳理了肥厚型心肌病最新指南的更新要点,全面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治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田庄教授从诊断、治疗、预后多个角度分析了ATTR-CM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新宇教授从心内科医生的角度展示了心脏核磁在HFpEF中的诊断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欣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丹教授分别分享了ATTR-CM和法布雷病导致的心衰病例。心脏重症专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郭丽君教授、张媛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傅向华教授担任主席,心脏重症是心内科最有挑战的临床领域。首先宣武医院尹春琳教授从病理生理学机制到循证医学证据全面阐述了急性心力衰竭机械辅助装置的选择时机和具体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江莉教授结合近年来北医三院CCU病房的临床数据进一步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ECMO的作用和预后。终末期心衰是心脏重症的重大挑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鸿教授从流行病学数据、创新器械的发展、目前临床现状几方面分析了左心辅助装置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心肾综合征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临床难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松教授介绍了不同临床场景下急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处理策略。容量管理是心衰和心脏重症的永恒话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任川教授从基础到临床全面解读了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策略。病例实战专场是本次会议最后一个版块,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心外科的陈少敏、周乐群、郑慧萍、张瑞涛、祁雨、刘洋6位青年医护人员展示了6例精彩纷呈、充满挑战的危重病例,展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力衰竭和心脏重症的优异临床水平,也充分展示了心内科护理团队在心衰患者的精细化全程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把此次学术会议推向了高潮,引发了大会特邀专家王贵松、刘文娴、张永珍、冯新恒、韩江莉、汪宇鹏、赵鸿、童素梅等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整场活动历时10小时,吸引了5000左右人次同道线下线上参加会议,现场互动热烈,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在这场从科学研究到临床诊疗、从经典回顾到前沿分享的学术活动中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心血管危重症与学科交叉、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医学前沿与基层医师培训相结合的活动主旨。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心力衰竭和心脏重症的救治知识的普及和基层医生的培训,宣传国际前沿研究和学术进展信息推动学科领域发展的同时,也迈开了与国际接轨的脚步,期待以此次学术盛宴为契机,推动心力衰竭和心脏重症领域的发展。感谢所有主持和授课专家的辛苦付出,感谢为此次大会筹备加班加点的的全体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