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科普】胃黏膜:肠化→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看这篇就够了!
学术
健康
2024-12-03 19:02
广东
大家好,我又来给大家科普啦!这次我想给大家介绍胃黏膜的ESD切除标本。虽然很常见,但是反复的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今天,由白城中心医院病理科秦喜艳老师从两方面来为大家详解胃黏膜:肠化→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知识:②镜下如何去辨别:肠化→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一连续的肠道疾病的病理变化。这个标本取材虽然没有多复杂,但是想要取好,也是要花费一些时间和心思的。①核对信息:患者送的标本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送检科室等,如果有不符合内容,一定不要进行取材,与相关送检医生联系,并说明情况。②测量:基本信息核对完毕后,从标本袋中取出标本,首先测量:包括剥脱组织大小以及肿物的大小,且要描述与肿物最近的距离,以及观察肿物是否有无隆起、凹陷、糜烂、溃疡等改变。③涂墨:剥脱组织基底及侧缘应全部涂墨,原因是:整个剥脱组织四周都是切缘。A:首先确定距标本切缘最近的病灶边缘,以此处边缘的切线为基准,垂直于切线方向进行切割,从距病灶最近的切缘的旁侧1mm开始下刀,按2~3mm的距离下刀平行地切割组织,将所有组织取材检查。将取材后的组织依次编号,进行脱水,包埋时应注意180°翻转标本的黏膜面,然后制片进行HE染色。B:若病变离四周切缘都有一定距离时,不需要寻找切线,直接间隔2-3mm按序全部取材。患者,男,47岁。送检:胃窦黏膜剥脱组织一块。肉眼观:不规则剥脱组织一块,可见一隆起物,表面凹凸不平。图片解析:(上图)从技术姐姐送来的切片可以大概看出2点情况:图片解析:(上图)在中倍镜下,可以观察到: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至于是低级别还是高级别,要全部看完才能明确诊断。其次(虚线)处的特意标记:这是正常黏膜肌层厚度,让大家提前感受下,记住它的正常结构。图片解析:(上图)在中倍镜下,可以看出黏膜层:部分腺体扩张,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且在局部腺体萎缩。虚线处:正常黏膜肌层为薄薄的一层。图片解析:(上图)在高倍镜下观察胃黏膜层:可见胃小凹延长增生及腺体扩张。腺体由增大的柱状细胞构成,部分腺体可见黏液。细胞质蓝染,细胞核瘦长、呈雪茄样,假复层排列,有极向,位于基底部。故支持本病例考虑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图1:可见黏膜层腺体萎缩性改变(虚线处),胃小凹延长增生。图2:在中-高倍镜下:可见胃黏膜肌层增厚,是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信号;图4-图5:在中倍镜下:可见黏膜层下一淋巴组织增生,腺体萎缩部分肠化,间质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处于活动期时可有不等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故支持本病例考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特殊强调:在平时工作中,切缘无论有无病变,都是报告的!本例我只是科普了疾病,切勿模仿。)③细胞质蓝染,细胞核瘦长、呈雪茄样假复层排列,有极向,位于基底部。是以胃黏膜内固有腺体萎缩减少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慢性炎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幽门和胃小弯。较少见。病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明显减小或缺少,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常伴有恶性贫血,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较多见。病变主要位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中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多见。与胆汁反流和化学物质(乙醇、阿司匹林等非固醇类抗炎药)损伤有关。早期黏膜红白相间或以白色为主,皱襞变细或平坦。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或呈颗粒状,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清可见,易出血,可伴有糜烂。- 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表现为腺体变小,囊性扩张、减少甚至消失。
- 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漫浸润固有膜,可伴有淋巴滤泡形成,处于活动期时可有不等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 出现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胃窦部,固有腺体被肠腺上皮取代,出现吸收上皮、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假幽门腺化生多见于胃体和胃底,固有膜内腺体被幽门腺样的黏液分泌细胞取代。
- 黏膜肌增厚,平滑肌纤维组织增生伸人到固有膜浅层内。
好啦,这期就科普到这里啦,欢迎各位病理同仁留言指正,共同学习进步!刘彤华.《刘彤华诊断病理学》,2018年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杰、步宏.《临床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衡道精选
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内容仅供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转载或版权疑议,请联系:tougao@histo.cn;商务合作请联系:info@hist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