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荐书 -- 《大撕裂时代——大萧条中的生活》

职场   文化   2024-02-26 08:10   河南  

点击上方关注「ADU咨询」,每周一老陈陪你读一本书,感受不同作者眼中的视界


大撕裂时代:


大萧条中人们都在干什么?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

         

         秦传安  译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1890—195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大西洋月刊》编辑、《哈泼斯杂志》主编和《世纪杂志》主编。他是研究美国20世纪上半叶历史中读者最多且文笔独好的几位史学家之一。艾伦一生著述颇多,但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即《大繁荣时代(1919—1931)》、《大撕裂时代(1929—1939)》和《大变革时代(1900—1950)》。
第二部《大撕裂时代》出版于1940年,描述的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十年。“老陈荐书”2022年4月25日第68期介绍的《艰难时代》讲述的也是大萧条中的故事。在那个痛苦和绝望的时代,道琼斯指数暴跌90%;数以万计的人们顷刻间财产蒸发、穷困潦倒;数以十万计的企业破产。我们不知道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某些借鉴。本期“老陈荐书”给大家介绍艾伦这位大萧条亲历者笔下的场景。

▲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1929年9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开始。在此前的9月3日,道琼斯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股指急转直下,然后又汹涌上涨,并在9月29日再次暴跌,之后就再也没有涨起来。外国资本纷纷撤出美国市场。在欧洲投资者看来,对美国的投资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危险的生意。1930年初,华尔街共同基金的操作者们再一次把股价推了上去,发起了一轮“小牛市”,但这不过是昨日残留的余晖。

金融危机第一次打破了这样一种幻想:美国的资本主义过着无灾无难的生活。年轻人走出校门就会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努力工作就能带来个人成功,贫穷是无能、无知或特定灾难的结果,把积蓄要投资于优质债券或股票上。显然,这些假设很快都成了过去式。

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正深陷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富人们虽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生意变得不景气、不确定,但在1930年陷入严重麻烦的人寥寥无几。这个时候,1/4的产业工人失去了工作,但几乎所有的管理岗位依然完好无损,甚至分红像前一年一样多。大萧条爆发后一个多月,一首题为《幸福的日子又来了》的新歌很快流行起来。很多人宣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只不过是有些赌徒输了钱罢了。

1930年1月,有人对一些经济富裕、见多识广的市民做过一次民意调查,所提的问题是,他们认为“美国1930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失业”被排在第18位。即便是一年后的同样调查中,“失业”问题也仅仅上升到第4位。

▲ 街上充满了失业的人
当时的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而不是曾经的农业国或开发西部的边疆时代。过去,失业的人可以在别的地方重新拿起自己的工具,设法独立生存;或者种一片菜园,以维持起码的生计;或者去西部,在边境地区重新开始。而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他们失去工作时,就真的无依无靠。

在大萧条的第二年接近尾声、第三个年头开始的时候,美国人民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相对富裕的人不再否认有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1932年是大萧条最严酷的一年,全美失业人口高达上千万;企业薪水支出下降了40%;分红支出下降了56.6%;在现有企业收缩的同时,没有新的企业开张;股票发行总额只有1929年的1/24;工业的开工量不到1929年最高时候的一半。

此时,如果你漫步一座美国的城市,会注意到不曾见过的现象:很多店铺没有租出去、工厂的烟囱正在冒烟的寥寥无几、街道上的卡车少了、没有了打铆机的喧嚣、人行道上的穷人和乞丐数量空前、列车更短了、卧车更少了。这些现象是反面的,但还不算刺眼。然而,如果你来到城市边缘的贫民窟,就会发现一圈圈简陋凑合的小棚屋;还有等待救济的队伍、睡在公园长椅上的无家可归者。公路边有很多搭便车的人,以及铁路上搭乘货车的流浪汉,他们是一支漂泊四方的饥饿大军。

相对富裕的中产(比如大萧条前年收入超过5000美元的人)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因为降薪非常普遍,分红也在不断减少。他们纷纷辞退仆人或者把仆人的工资削减到最低。他们退出了高尔夫俱乐部,不再去海滨避暑,在饭馆里吃75美分而不是1美元的午餐。唯一让他们稍感安慰的是因为收入降低,今年不用交所得税了。有些建筑师像往常一样去事务所,而那里已经有几个礼拜没有客户上门了。

▲ 大萧条时期的中产家庭
鲁滨逊一家住在一栋价值4万美元的房子里,花钱一直大手大脚,但如今却处在令人绝望的境况中:鲁滨逊先生丢了工作,房子卖不出去,他们变现了所有可支配的财产,眼下他们实际上在挨饿。他们成了住在豪宅里的穷人。

乔纳森·诺顿·伦纳德在《三年下坡路》中描述了宾夕法尼亚矿工们的悲惨处境,他们在1931年一次无望的罢工后被赶出了公司。数千人挤在山坡上,一个单间小棚屋住着一家四口,靠吃蒲公英和野菜根为生。一半人生病,但没有医生去照料这些被扫地出门的罢工者。很多人死于疾病,政府因此声称没有一个人是被饿死的。

对学校来说,这是一段奇怪的时期。因为找不到工作,中学的入学人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大学毕业继续读研究生的人也很多。

大萧条中,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组合起来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放松的模式。因为工厂或写字楼里没有足够多的工作可干,每周五天工作制在很多地方慢慢成了日常。体育运动曾经是贵族和有钱人的事情,现在却变得民主化了。公共海滨浴场、公共高尔夫球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的数量从1925年到1935年翻了一倍。以高尔夫球场为例,大萧条重创了会员制的高尔夫俱乐部,很多俱乐部转为日费制的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花费高昂的高尔夫节节败退,廉价高尔夫则攻城略地。在很多大学和中学,学生越来越有兴趣玩英式足球、长曲棍球、英式橄榄球、壁球和网球之类的运动,这些项目不需大型体育场馆。骑自行车在好莱坞地区作为一种时尚开始流行起来,这多半是因为这项运动相对比较便宜。简言之,消费降级了。

同时出现的滑雪热是一个更复杂的现象。对当地居民来说,这项运动确实廉价。但对携带器材、长途跋涉的城市居民来说,滑雪一点不便宜。这在一个方面证实了一种普遍趋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走出家门,走进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中,学着自己玩,而不仅仅是看着别人玩。在压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美国人学会了放松。

博彩业获得了显著增长。其中大多数是赌小钱、赢大钱的装置,比如老虎机、抽彩盘、弹球戏、罐子戏等等。这大概归因于大萧条所带来的绝望——想在赌博中赢得平常不可能获得的东西。

20世纪30年代,移民美国的人数不再有明显增长,出生率也下降了。1938年春,美国10岁以下的儿童比5年前少了160万。

大萧条中,通俗杂志种类繁多,发行量大得惊人,这是逃避现实和纯粹娱乐的一种方式。在蓬勃发展的广播领域,节目中都不涉及任何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在广播连续剧的世界里,没有失业者、没有预算赤字、没有昂首阔步的独裁者。至于电影,则完全避开了当时的纷争和论战。电影生产者们跟观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电影中的美国,就像通俗杂志小说中的美国,完全看不到贫困和不满,看不到劳资冲突,看不到任何观念骚动。更有甚者,银幕上的美国,每个人都很有钱,或者即将有钱,没有令人为难的贫富差距问题。尽管有些作家和艺术家有着强烈的渴望,想向同胞们揭示他们命运的不公和不幸,但他们只有寥寥几千公众听众。与此同时,每周有8500万人坐在电影院里,品味着好莱坞的安慰剂。

▲ 电影院前排满了人群
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成为大众传媒,如果是的话,或许充斥着无脑的综艺节目和各种神剧。

如果想听老陈荐书的全部合集,可以到喜马拉雅搜专辑《老陈荐书》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直接收听~(文字版请在公众号消息栏中回复“老陈荐书”即可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为陈阳老师原创文章,
转发请注明作者、出处,并来信告知,谢谢!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陈阳
ADU首席顾问
8年房地产行业、12年建筑设计行业、16年管理咨询工作经验
ADU目前为设计公司提供战略、财务、

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长按二维码添加周老师微信进行咨询与报名
企业咨询与课程报名:
微信 /手机 182 2117 7299

ADU咨询
促进设计行业管理进步,探索智力型企业的成长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