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回到8年前,认知能回到8年前吗?

职场   文化   2024-05-22 09:12   上海  
两天和一个设计圈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在南方某一线城市被邀请担任一个项目的评委。项目规模不大,但参加投标的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中型设计公司,而且各公司的老板们悉数亲临现场讲标,真是有一线希望尽百分百努力。如此盛况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为了拿下项目,各公司竭尽全力地降价,最降幅超过50%。显然,无论哪家公司中标,都不可能有利润。

我问这位朋友,如果他不是因为当评委,会不会也参加这个项目投标?他说应该会吧。为什么没利润还要去竞标呢?他说公司还有100多员工,总要给他们找点活干吧?不然如何熬下去。

唉,何苦啊!
低价是一种技术能力,但不是传统设计公司的路
设计公司是靠技术吃饭的。提到技术,一般想到的是技术的高精尖,设计圈里人人敬仰的大师就是技术高精尖的代表。不过,这样理解技术能力不够完整。商业意义上的技术能力有四种表现:

1、实现高品质的技术能力——比别人美;

2、实现高性能的技术能力——比别人优;

3、短时间生产的技术能力——比别人快;

4、低成本生产的技术能力——比别人便宜。

日本半导体行业的资深人士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一书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半导体存储器领域独占鳌头的日本,为何在2000年后彻底溃败。当电脑20世纪70年代的大型机到90年代的PC,以及2000年的笔记本电脑,再到2013年的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产品中使用的DRAM也随之发生了转型,从高品质到低成本和大批量。而日本的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高品质和高性能上,不是低成本生产能力和短时间生产能力,因此迅速地被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超越。

现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世界首屈一指,靠的也是低价、快速、大批量的生产能力。

那么,设计行业可以复制低价、快速、大批量生产这条路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设计行业是智力型的,与制造业有本质区别。在制造业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用于设计行业。

其次,制造业的快速生产能力是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生产流程来实现的。前些年,设计公司为迎合高周转的要求,压缩出图时间,但并不是因为优化了设计流程,而只是一味地加班熬夜,赶工赶出来的。2018年4月,以高周转为核心竞争力的碧桂园发文,要求设计院接到通知后当天出图,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声讨碧桂园,然后呢?》评论此事,指出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有趣的是,当年碧桂园的公关部门试图让ADU撤回这篇文章。2023年10月,碧桂园爆雷。
第三,制造业的低价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的,而不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搞价格战。可是,这几年设计圈的低价竞争,都是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发生的,是典型的“自残”。这样的话,就算抢到一两个项目,也不过是饮鸠止渴。况且,大项目越来越少,接活养人,苟延残喘,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在传统的项目型的设计业务范畴内,必须走高品质、高性能的技术路线。设计的衍生业务,有些可以走低价、快速、大批量的技术路线。这方面,已有设计公司在尝试。
扩张的结束不是事业的尽头,而是成熟的开始
参与低价竞争的设计公司想必也知道,这种搞法没有出路。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表面上看,这是无奈之举,但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增量时代的范式中。

据说房价回到了8年前,那么,大家的认知是不是也回到了8年前?

2016年,设计行业刚刚走过2014、2015年的低谷,挺过了那个困难期的公司正迎来高周转的盛宴。那几年,ADU的业务也挺火的,江湖传言ADU的管理理论能支持设计公司的快速扩张。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实际上,我一直对房地产高周转模式持有戒心。2017年初,我就提醒设计行业关注“非专业客户”的蓝海可惜只有极少数的设计公司听到了这一呼喊并认同这一观念。

8年前,很多设计公司开始搞“平台化”,以利润中心模式进行规模扩张,事业合伙人、城市合伙人、项目合伙人的头衔满天飞,实质都是吸纳一批设计小老板;用多劳多得的提成制激发画图匠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把百万现金堆在年会会场上,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在营销上,搞定大客户(比如地产30强、50强)、搞定大项目(比如冬奥会、亚运会、大运会、园博会、各种峰会)。这一系列操作迎合了增量时代的需求,但ADU一直提醒大家这些“应景”的做法给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隐患。如今,设计公司面对的正是这一地鸡毛的局面。最近出台了几项“史无前例”的救市大招,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招能收拾这一地鸡毛。

企业发展有两种:一种是扩张,一种是成熟。这和人体的生长方式一样。随着身体的发育,儿童长高、增重;成年后,只是增加岁数,保持健康,变得成熟。

所以房价回到8年前,认知绝不能回到8年前。

有人说,陈老师,增量时代我吃扩张的饭,存量时代我就转变思维,走成熟的路,与时俱进嘛。呵呵,这话说起来容易,却几乎无人能做到。现在的低价、内卷表面上与8年前的疯狂扩张做法不一样,但管理思维和8年前如出一辙。

管理学上有一个定律:企业过去成功的关键要素恰恰是下一个阶段失败的原因。换句话说,企业在上个阶段越成功,就会越坚持原来的做法,也因此而失败。30年前日本的芯片行业从成功走向失败;现在,不少设计公司在经历内卷的最后挣扎后,也只能走向失败。

好在,扩张的结束不是事业的尽头,而是成熟的开始。成熟意味着寻求内生价值,有自己的视角,不是人云亦云。泡沫期的大项目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社区级的。经济依然存在,只不过规模较小罢了。



本文为陈阳老师原创文章,
转发请注明作者、出处,并来信告知,谢谢!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陈阳
ADU首席顾问
8年房地产行业、12年建筑设计行业、16年管理咨询工作经验
R计划报名通道

长按二维码添加周老师微信进行企业咨询与报名
企业咨询与课程报名:
微信 /手机 182 2117 7299

ADU咨询
促进设计行业管理进步,探索智力型企业的成长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