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敬技场⑦|唐红英:在缝纫机下延续传统之美

政务   2025-01-21 12:07   浙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机器可以复制产品,却难以复制匠心。这份源于内心深处对技艺的热爱与执着,不受时间的侵蚀,不为时风所左右,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到现代的新兴制造,匠心独运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今天,小灵光为大家带来“杭城敬技场”专栏第七篇,来看看平凡岗位上的非凡之路。



技能点

提炼15道“独门”技艺


走进西子女红博物馆,便能听到缝纫机的节奏声轻柔地回荡着,阳光洒进室内,可以看到机身上的漆面已略显斑驳,但正是这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见证了无数件精美旗袍的诞生。

缝纫机前,唐红英正游刃有余地操作着指尖的丝线,她的身旁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布料,从丝绸到锦缎,每一匹都经过精心挑选,静待着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而唐红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自小听着母亲踩踏缝纫机的声音入睡,看着母亲手中的丝线在布料上织出斑斓图样。耳濡目染间,她也拿起了针线,至今没有放下。对她而言,制作旗袍不仅是一个家族记忆的延续,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


01.

15道“独门”技艺

传承服装设计传统韵味

出生于西子女红世家的唐红英,从小就掌握了各种针法,不论最基础的直线缝,还是复杂的刺绣图案,对她来说都是轻车熟路。18岁那年,唐红英便已“满师”,各类衣服在她手中都能化为精美的艺术品,于是,她萌生了为更多人做衣服的念头。

毕业后,唐红英如愿在文三路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服装店,也是从那时起,她在一针一线间开启了西子女红技艺的传承故事。

“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而做衣服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技能。”为此,唐红英总结出了15道“独门”技艺,涵盖从选材、剪裁到刺绣、缝制的每一个环节。“要想传承好这项技能,就需要将所有工序流程化、规范化,我将制衣步骤分为了15个大类,再从每个大类进行细分,力求让每个步骤都能简单好记,让人活学活用。”

一生都在与服装打交道的唐红英,除了提炼出15道“独门”技艺外,还练就了“一望知衣”的本领。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美的敏锐感知,在她看到顾客第一眼时,便能精准判断出最适合对方的风格、剪裁与尺寸。唐红英坚信“人穿衣,而非衣穿人”,“我希望每一件成衣都能完美贴合顾客的身材比例和个人特质,从而展现她们的最佳状态。”

四十余年,唐红英以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追求和“一望知衣”的独特本领积累了众多忠实的回头客,而出自她手的每一件作品也成为传承发展西子女红技艺的重要载体。


02.

做的不仅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传承

“从古到今,没有匠心就出不了成果,我希望我的服装不仅能穿,而且要具有收藏价值,方能将其蕴含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在唐红英看来,她做的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件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今便被悉数摆在她所开设的西子女红博物馆内。

走进博物馆,传统工具、精美旗袍、文创产品等新旧交织的影子带来了独特的对话。作为“西子女红”第四代传承人,唐红英深知一脉相传的意义,“我负责从古到今,保留传统技艺,我的儿子负责创新,由今到未来。我非常鼓励年轻一代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中,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多年来,唐红英一直秉持着不批量生产的初心,以老底子的手艺精心打造每一件作品,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走出了一条更为艰难但充满意义的道路——慢工出细活,时间雕品质。

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唐红英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展主题宣讲、开设技能工坊等,邀请公众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她相信,只有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它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并持续地发展下去。

当年轻的学徒们围坐在她身边学习时,缝纫机的声音变得更加丰富,一丝一线将过去与现在编织在一起,传递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只要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那么更多精美的旗袍就会不断在缝纫机下诞生,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与美丽。”


来源:每日商报

杭州人社
政策发布、热点解读、活动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