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中国劳动保障报》聚焦我市创新构建“四好就业”模式的做法,展现杭州就业工作成效,着力打造就业创业新天堂。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按照国家及省级部署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构建“四好就业”模式引导“就业好”的职业理念,打造“好就业”的服务体系,培养“就好业”的职业能力,落实“业就好”的保障措施,持续提升劳动者幸福感,致力于将杭州打造成劳动者就业创业新天堂。
2024年,杭州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38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3.3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6万人,并为8.2万余名劳动者解决工资待遇8.3亿余元。该市连续五年获评“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职”面未来
引导“就业好”职业理念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杭州市开设“启航”职业指导站,常态化提供线上线下职业指导服务,让求职者随时随地获取专业导师的建议。
2024年,“启杭”职业指导站全面升级,为求职者提供线上“一对一”视频指导、线下预约导师指导以及专场主题讲座等“一站式”职业指导服务,实现“一码预约”“一屏指导”“一键评价”。服务对象覆盖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职妈妈、残疾人等群体,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至周边省份城市,以吸引更多求职者来杭州就业。目前,相关平台已发布指导咨询活动98期,累计服务求职者4500余人次。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服务的重点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是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杭州市组建全省首个“公共就业服务金牌导师宣讲团”,以“关口前置、高校点单、政府上菜”模式,深入各大高校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讲好就业前“最重要一课”。
2024年4月,杭州市创新组建“公共就业服务金牌导师宣讲团”。图为宣讲团在一次专题宣讲后合影留念。
宣讲团的首批成员,有资深教授、企业创始人以及人力资源领域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为青年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政策、职业能力等4大类12项内容的宣讲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宣讲团进校园活动,了解青年群体就业创业难点堵点,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杭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多方合作的形式,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精准对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优的就业创业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截至目前,“公共就业服务金牌导师宣讲团”已开展专题宣讲29场,线下参与人数超1.2万人,线上观看人数达41万。
“职”达便捷
打造“好就业”服务体系
当前,数字化正成为推动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升级的强大引擎。杭州市拱墅区试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数字应用场景,为全省就业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
潮鸣街道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笔记中,密密麻麻记录了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失业登记时间等信息。“失业登记半年后,要提醒相关人员办理就业援助卡,办理完我就在本子上划掉他的名字。”该社区工作者说。
针对就业政策多,服务对象覆盖面广等问题,“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数字应用场景建立“一人一档”帮扶记录,自动将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信息推送至所在社区,利用信息提醒、走访服务、回访跟踪等模块,形成重点群体帮扶闭环,有效解决底数不清、服务单一、手段落后等痛点难点。
“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数字应用场景上线后,潮鸣街道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90.6%,同比上线前增长48%,平均求职周期也从30天缩短至10天。
2024年4月,杭州举行“乐业杭州创享未来”大学生就业·见习春季招聘会。图为招聘会现场。
此外,杭州市还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以社区为圆心,将就业机会送到群众身边,实现“家门口就业”。
“作为‘全职宝妈’,我加入了‘巧大姐’共富工坊,在打发空闲时间的同时,还能为家庭增加收入。”家住上城区的李大姐高兴地说。
在上城区,像李大姐这样通过共富工坊就业增收的女性还有很多。上城区在社区(村)建立试点,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发包、工坊承揽、居家生产”模式,助力重点群体就业,实现“不出社区实现就业”,已累计帮助辖区内334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增收435万余元。
近年来,杭州市以社区(村)为载体,大力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通过“铁脚板+大数据”,为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提供“一人一策”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
“职”通更优
培养“就好业”职业能力
“以前关于培训和考证的信息比较分散,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查询。如今,得益于培训评价产业联盟‘一站式’平台,从技能培训到证书颁发,再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都一目了然。”刚获得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小范对此深有体会,直言平台实现了信息的“畅通无阻”。
2024年3月,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一试双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图为考试场景。
2024年,杭州市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315”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积极打造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建成数字、集成电路、低空经济3个市级联盟以及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等14个区级联盟,形成“龙头企业带头、链接行业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服务各类院校”的“企-企-校”培养机制,健全技能人才“选用育留”全链条。联盟集聚行业领军企业、优质技工院校以及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等力量,推动创新主体交流合作和协同联动,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互惠共赢,有效促进培训链、评价链与人才链、企业链、就业链有机衔接。截至2024年底,17个产业联盟已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人。
2024年12月,杭州市数字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第一次成员大会暨产业人才学院成立仪式在高新区(滨江)举行,标志着联盟进入常态化、实体化运行发展新阶段。
“在新能源汽车实训室里,我们能接触不同车型,学习到电气系统、底盘功能和故障排查等关键技能。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让我对汽车维修和行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刚参加完新能源汽车实训的樊高瑞坦言,实战演练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质”的飞跃。
像樊高瑞这样的企业员工或院校学生技能的提升,得益于“政行校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体系。杭州市充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社会资源,根据产业导向和实训需求编制实训室共建规划,面向社会征集共建单位。共建单位提供自有产权的实训设备、技术技能、研发支持,更好地盘活设备资源,发挥实训效能。
杭州市积极构建“政行校企”共建公共实训体系。图为2024年10月,学员在首批共建的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内实训。
目前,杭州已形成以市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心、19家单位为分基地的“1+N”公共实训体系。同时,新认定4家数字产业分基地,逐步建立首批新能源汽车、AI+视觉机器、网络与信息安全“政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
杭州市还制定《杭城工匠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深化新时代“杭城工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人社牵头,教育、经信、工会、工商联、银行、企业等多方协同机制,全面推进技能培育、人才供给、领军选优、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五位一体”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
“职”享安心
落实“业就好”保障措施
“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拖欠我的工资才结清了。”前不久,在杭州市人社部门的推动下,冉先生和拖欠其工资的单位签署了劳动纠纷谅解备忘录。这是杭州落实“业就好”保障措施,让劳动者“职”享安心、劳有所得的缩影。
2024年,杭州市聚焦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打出了一套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合拳”,为杭城百姓撑起安“薪”伞。
该市建立专班运作、工作例会、点评交办、会商研判、督办闭环等治理欠薪“八大工作机制”,构建起上下联动、职责清晰、链条顺畅、衔接紧密、有力有效的欠薪处置化解机制,确保治理常态、长效。
杭州市开展全年度、全行业、全领域“开工第一课”法治氛围提升活动。图为2024年3月,滨江区劳动保障大讲堂现场。
在源头治理方面,杭州市开展“开工第一课”,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走进工地现场、企业一线,宣传、普及规范用工政策;创新开展欠薪案情通报会、政企“用工服务”圆桌会,提高企业依法规范用工、预防和化解用工风险、在建项目履行工资支付主体责任的能力。
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克难,是杭州市开展专项治理的另一项重要举措。该市先后开展根治欠薪冬季行动、欠薪风险隐患大排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等专项治理行动,与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
此外,杭州深入开展数字仲裁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调解方式,通过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建立调解员队伍等措施,有效提升劳动纠纷化解能力。
“2024年,我们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通过进场前管理、用工记录管理、工资发放管理、过程估算管理、退场确认管理‘五步法’,形成包括源头预防、预警、控制和减量等过程在内的劳动保障维权体系,长期保持欠薪线索件动态化解率在95%以上,全力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杭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