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点
让每一支湖笔都具备“四德”
一个手提包、一块两毛钱的招待所、一连数年,在20世纪80年代,吴瑞根日复一日的“蹲守”,终于开辟出了湖笔大市场。从看不见的“无头路”到看得见的“康庄道”,这一路的“妙笔生花”,他走了42年。
“我一生就只为了这支笔。”42载春秋的坚守,让这句话掷地有声。时至今日,这支湖笔依旧如往昔般远渡重洋,抵达新加坡、日本等地,成为众多书画爱好者手中的珍宝,在笔尖诉说着独属于中国匠人的故事。
01.
借着一腔热爱
从一无所有到闯出天地
走进吴瑞根工作室,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地上捆的,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湖笔。灯光下,他正娴熟地扎起今天的第98个笔头,而桌上已成型的这批羊毫笔将在几日后被运往日本,送至一位相交三十余年的老客手中。
1978年高中毕业后,吴瑞根进入村办企业,成为湖笔制作的学徒之一。“大概当了三年学徒,村办企业就解散了,但我还是想坚持做笔,所以萌生了自己办厂的想法。”彼时,苏州湖笔厂、桃源湖笔厂正办得有声有色,吴瑞根所做的笔头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厂进行外销,“打听到他们都是和日本人打交道,我就开始在旅馆守着,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外,就是希望能碰碰运气找到直接合作商,三十多年的日本老客就是其中之一。”
“无头路”的日子里,吴瑞根也想过放弃,信息不通与订单匮乏,让他有过瞬间的动摇,甚至考虑过转行。“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湖笔,我心中闪过无数个念头,但最终只有一个声音最为响亮——我还是想做笔。”
从一无所有的困境到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吴瑞根凭借真诚的态度与专业的技艺,不仅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还让他的制笔技艺越发精湛。“当时有不少国外的顾客来实地考察,了解湖笔的原材料及制笔技艺,我发现他们对于笔的吸墨力很讲究,所以开始进行改善。”
正所谓“笔不可意者,如朽竹蒿舟,曲箸哺物”,吴瑞根深知一个好的笔头对于书法绘画的重要性,便着力提升笔头工艺。“有油脂的羊毛会大大降低吸墨性,所以脱脂是关键。传统的羊毛脱脂采用石灰水,在反复实践中,我发现草木灰脱脂能够增强羊毛的吸墨力,于是到现在我们都一直采用这个办法。”
02.
好笔当有“四德”
128道工序步步需用心
一支好的湖笔当具备“尖、齐、圆、健”四个特征,即笔头要做得尖、直线距离要齐、笔肚要做得圆、笔锋要有弹性。“这是湖笔‘四德’,缺一不可,只有满足这个标准,我们才会把笔交到顾客手上。”
而在湖笔达成“四德”的过程中,需经过128道的精细工序。在吴瑞根看来,最为关键的步骤当属“水盆”工艺。“这道工序极为精细,唯有在这里做到尽善尽美,才能确保湖笔真正体现‘四德’的精髓。”
事实上,湖笔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反复实操才能得心应手,所以每位工匠通常只专注于一个特定环节,才能确保每支湖笔都能完美无瑕。
对于吴瑞根而言,最为熟悉的工序便是“结头”,所谓“结头”就是用线将毛笔的笔头一端牢固扎紧,然后将其插入制作好的笔杆中。每次“结头”平均花费2分钟,每年,吴瑞根大概需要完成4万至5万个这样的“2分钟”。
扎笔头听起来简单,实则非常考验对细节的把控和手感的精准度。吴瑞根表示:“‘结头’的好坏直接影响书写的性能,要提前判断好结线的位置,使其与笔杆连接处相匹配,并维持笔头‘尖、齐、圆、健’四个特性,所以说这也是对湖笔‘四德’最后的把关。”
正如吴瑞根的微信名“妙笔生辉”那般,如今,数万支由他“结头”的湖笔,正承载着他的匠心,悄然走进了无数书画爱好者的书斋案头,被珍藏使用。而每一支湖笔在纸上留下的一笔一画,都是对这位老工匠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与坚持的无声赞歌。
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