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日至—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
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
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
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
1
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
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
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
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
2
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
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
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
3
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
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
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淤泥生:这篇文言文是出自《佛说阿弥陀经义蕴》,台湾李老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李炳南先生是成就念佛三昧的一位在家菩萨。我们今天粗浅地学习这篇文章,了解一些关于念佛功夫的常识。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
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
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
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
一心不乱分为两类,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若按照念佛的功行深浅,又能分为三类,等持,等至,等引。
等至与等引,属于圣人境界的定,需要断烦恼。等持,属于凡夫与圣人共同的境界的定,只要能伏烦恼,不需要断。
念佛功夫是非常重要,不然在世间太苦,一点风吹草动乱了我们的心了。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活在娑婆世界,一定会感受无边浊苦。故,夏老先生说,浊世无如念佛好。
又,先建立净土信仰,再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与我们互念,在求生净土的过程中,内心自然发生改变,一心不乱非是刻意而求。
若没有先建立净土信仰,信靠他力去完成生死相托。可能变成我要念佛求功夫成片,然后,我才能往生。全部落到我这边了,把净土变成通途了,生死大事全部押宝在自力修行上,押在念佛功夫上,最后可能走入死胡同了。即,行妨碍信。
或者说,只建立净土信仰,生命随顺世间俗流,如苏东坡般,拿着西方三圣画像,告诉别人此是自己往生证,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我已经得救。可一转身就去青楼妓院,舞文弄墨去了,最后临终没有往生,轮回辗转明朝变成袁先生,重遇净土才往生。即,信妨碍行。
行妨碍信与信妨碍行,两者皆是不可取。
1
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
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
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
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
等持不是色界禅定,还是属于欲界的定,最浅的事一心不乱,分为九个阶段,随着念佛功夫渐入,即,九心住。李老师非常慈悲,他把一二三四个分为第一阶段,再是五六七分为第二阶段,八九分为最后阶段。简单说,伏粗糙妄念,伏粗糙昏沉,伏微细妄念,伏微细昏沉。
一,内住,等住,安住,近住。
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
我们是欲界凡夫,以散乱心在生活,没有定力,万事万物牵动我们。修行是把心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即,摄缘系于内心。缘,可以数呼吸,看佛像,读经文,甚至是阿拉伯数字。
我们世间人的生活,刚刚被人骂了一句,内心非常生气了,牢记她这句话,咬牙切齿,记了三天不忘,那就被骂了三天。行住坐卧念怨不休,记了三月不忘,那就被骂了三月。心没有力量,被牵引在其它的事情上,凡夫活得辛苦。遇到狗屎,心就沾上狗屎,遇到蜂蜜,心就沾上蜂蜜。
现在学习佛法,应懂得念佛,控制自己的心,不沾在世间的事情上。遇到事情了,尽了本分,去做完了,心里就放下了。让娑婆世界的人事物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内心。
我们修学净土,摄缘对象是阿弥陀佛名号,四字声音。眼耳鼻舌身意,只专注声音。念佛就是念佛,声音就是声音,不要夹杂观想其它,停下脑子思考。专注念佛,听自己念佛声。让自己心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即,内住。
经常去精进打佛七的同学,应该非常熟悉。第一天去念佛,念名号,念了几声佛,心专注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或家里煤气灶有没有关?回家钥匙在口袋吗?或头皮有点痒,肚子有疼,想去卫生间。或刚刚那位师兄看了一眼,他是什么意思呀!这是分别妄念袭来,让我们内住在佛号上的时间很短,可能是五十秒,一二分钟。
...点点比作佛号
表情比作妄想
—直线比作功夫
没有定力的人,,一整天心里状态是这样,不是妄念就是昏沉,体现在被情绪牵住走。生气了就想发牢骚,想东想西,想累就贪吃贪财贪睡,内心向外攀缘一切。
开始念佛变成这样,如................. 各种喜努哀乐,内心妄想翻腾。这些妄想离不开我,围绕着我,为了满足我而生,即,第七识,我执。所以叫打佛七,拿佛号去打第七识念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祖师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持咒,或者读经也是一样,开始认认真真,一字一句读到第八品,然后突然妄念起来,想起一件事情,小时候去挖土豆,心被带跑了,随着这件事情去想。从第八品读到第二十三品,没有读错也没有读乱。可是心已经跑去三十年前的田里挖土豆去了。
有些人说自己读了好多年几千部经,为什么妄念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心跑出去了,经也读了一遍。要么稀里糊涂昏沉地读经,反正我有读一遍了。不知道去佛前忏悔,自己散乱昏沉严重。更不知道心被妄念牵走了,掉入昏沉中,需要把心拉回来,去专注经文,祖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她可不是这样哦!读完一遍就骗自己一遍,“我已经读了多少遍了”,拿数字来欺骗自己,形式来欺骗自己。习惯心不在焉,放纵自己妄念,不去拉扯。这是西方人考学位的读书法,连外道修行都算不上,压根就不是学佛。她不知道锻炼自己的心。读上千百部还是门外汉,心力上不去,如何能舍身去净土呢?自在往生,生死自在,有一定的门槛。
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
刚开始念佛,大致是这样................. ,内住的时间短,妄念的时间多,随着我们的专注地念佛,变成这样................. ,内心专注佛号的时间变长了,从一二分钟变成几十分钟,但还是有妄念,只是妄念相续时间变短了,即,等住。
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
再经过努力与坚持,变成这样...—..——......,专注的时间变长,察觉的力量变强,这时妄念生起,能熟练察觉,回到佛号上。可随着我们一次次拉扯,心跑出去,又专注回来念佛,心又跑出去,再把心拉回来念佛,安住在佛号上,妄想杂念不能破坏佛号相续。即,安住。
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伏粗糙妄念)
通过我们的努力,经常去专注念佛,内住,等住,安住,三步骤日渐纯熟,—————— 佛号相续串习的力量强,虽然有粗糙的妄念,但心不会被妄念牵得太久,立刻回到佛号上。渐渐去伏粗的妄念,杀,盗,淫,妄,贪欲,嗔恨,等烦恼习气。即,近住。
内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好的共修道场,一般情况,佛七前面整整五天,内住,等住,安住,三个循环中去坚持,最后两天可以近住,佛号念熟后,比较自在了。关键靠平时功课的积累与熟练。
有了近住的念佛功夫,微细烦恼还有,但不会影响行为。我们在世间为人处世,虽然也生气也贪爱,但是粗的习气能控制得住。不会火烧功德林,生了气后,乱骂一通,失去理智,摔锅碗瓢盆。我们念佛的习惯力量能与烦恼习气抗衡,可以道德仁义行事了。不管求学经商,心力比普通人强,非常容易成就世间。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念佛功夫停留近住,若没有继续坚持念佛,时常烦恼在心里发作,近住的功夫会渐渐退失。
2
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
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
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
二,调顺,寂静,最极寂静。
第二个阶段必须持戒清净,否则难以渐入,而且不能有忙碌世间的心,所有生命的力量用在念佛一事上,远离尘世,不同任何人说话,不见任何人,去清净闭关。唯佛号之外,不接受任何的信息。
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伏粗糙昏沉)
长年处在“近住”念佛功夫的基础上,继续精进念佛,以佛号去调伏散乱心导致的重度昏沉。
虽然念佛去除粗糙的妄念,可微细妄念还在,又会陷入重度昏沉,散乱心依旧起作用,影响念佛的力量。这时继续坚持念佛,令心专注在佛号上。可能出现境界,一边在念佛,一边在睡觉,不仅睡觉还会做梦,人还在经行,或者打坐。全是散乱心导致。
如果没有放下世间机心,盘算心,除念佛之外,还想忙碌运营世间,有所挂碍。心力不足,念佛会陷入重度昏沉中了。生命力不足,虽然在念佛,但念佛的心力上不去。而且还有“微细妄念的干扰”,门外汉会把微细妄念所产生幻境,当成是自己修行,最后贻误终生了。
这个阶段出现重度的昏沉,只有忏悔与警觉,一次次地提起心来,专注佛号上。依旧坚持念佛,慢慢地我们念佛的心力坚固,克服重度昏沉。有了调顺的念佛功夫,平时接触外缘,处事待人,无论外界风吹雨打,天塌地陷,内心一片平静,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即,调顺。
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伏微细妄念)
如果持戒不清净,生命好杀,好盗,好淫,好妄,内心微细妄想会让人体验各种幻境,一边念佛,一边做梦,如临其境,若把梦中境界当真,令人迷失心智。
门外汉会把妄念幻境,当成是自己的修行。把微细昏沉,当成是自己念佛功夫。这时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幻泡影,那是散乱心所呈现的假相,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要理会,继续坚持念佛。
这些幻境怎么来的呢?我们用佛号在降服第七识,第七识往阿赖耶识里去翻找过去的种子,宿世的记忆片段,重新剪辑成录像,又给我们体验一遍。我们过去世六道辗转上到梵天帝释,下到昆虫蚂蚁,全部都扮演过。
宿世有因为杀生堕恶道,见到怨魂索命,地狱刑罚,宿世有因为仁慈生善道,见歌舞泉池,天女供养,天堂美景。善根稍微好一些,生大贪心,大嗔心,大傲慢心,念佛功夫退失了,大不了重新再来。
福德浅薄的人,我执很重,把影像全部当真了,我修到天人供养了,我是什么再来,我见佛菩萨什么,我下地狱去了。以我们人类的身心,去体验过去世恶道或天道的片段,甚至失去人的理智,疯癫发狂。
平时为人处世,一定要行善积德,为人厚道,为自己修行打基础。宁愿别人伤害我,我也不去伤害别人。我们阿赖耶识的恶种子比较少了。善的种子就多,不会出现这类的现象。另一个是信佛,生命全是对阿弥陀佛感情,对净土的情怀,在阿弥陀佛加持之下,纵然出现境界也是善境界,不会迷失。
继续坚持念佛,慢慢地我们微细妄念,渐渐伏住了。这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变得异常敏锐,已经净化我们过去世所染的尘劳垢习,这些信息,恢复到孩童时的内心。即,寂静。
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伏微细昏沉)
散乱心生起微细念头习惯,在贪欲,忧戚,昏沉,睡眠,将起未起时,念佛能快速伏住,令其不起作用。佛号时坚固,不受这些微细昏沉习惯的打断,一个半小时心里会起三个妄念,念佛已经是功夫成片。
出世间的圣贤与世间的圣贤,这时属于世间的贤人了,有心力可以摆脱业报身束缚了,阿弥陀佛会现身接引,加持直证四果,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3
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
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
三,专注一境,平等摄持。
大多数的念佛行人直接去净土,不留在娑婆。除了少部分愿意留在娑婆世界来一边利益众生,一边修行。他们要从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乱,第三个阶段。
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
还是继续念佛,佛号坚固相续,连成一片,微细的妄念也不再生起了。
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
念佛功夫又更进一步了,之前念佛是要我们刻意去称念,一句句地用心,现在佛号在心里,自然相续连成一片,散乱心无处生起。这时在世间待人接物,言语处事。佛号在心里,自然相续,清清楚楚。即,事一心不乱,等持。
念佛修得事一心不乱,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加持提升,变成理一心不乱,生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品位太殊胜了。
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这九种念佛行持并非通途的修行,第九的等持属于欲界定,我们凡夫的定功,连色界天的定都算不上。儒家的仁人君子,读书修身养性也能到达。道家炼丹求长生的人,通过打坐练气也能做到。念一二三四五,阿拉伯数字,也能修欲界定。
又名九心住,连外道的修行,四禅都算不上。只因为我们所系缘的对象特别,无量光寿的阿弥陀佛,故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功德殊胜了。
只要念佛到了等持,或功夫成片,自在往生没问题了。念佛求生净土与通途相比是非常容易,没有止观的次第解脱,需要去成就四禅八定。净土是横超不可思议。如果不能完成自在往生,也没有念佛功夫去舍离业报身。但已经建立信仰,凡夫单凭信愿具足,老太婆式的净土信仰,随顺业报身寿量,临终得自然往生。
这有什么区别呢?自在往生是九品往生的前五品,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属于圣人的消业往生。自然往生是九品往生的后四品,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属于凡夫的带业往生。
往生净土是靠阿弥陀佛他力接引与救度,信阿弥陀佛能救自己(信),净土属于自己(愿),但阿弥陀佛接引是临终接引,不是现在接引。我们什么时候业报身消亡了,那就什么时候往生,这是凡夫的往生。
圣人与凡夫不同,建立信仰后,一直修念佛功夫,希望早日身心解脱。功夫成片是自在往生的关键,只是用来舍身的一个功夫而已。有了念佛功夫,心已经不受业报身的束缚,得到解脱了。
李老师是念佛三昧成就者,他在台中教学多年的感叹,往生万修一二去,感叹自在往生的少,上品往生的少。许多门外汉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最后说往生很难,一万人中一二个往生。连什么往生都不清楚,往生到何处也不清楚,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清楚,稀里糊涂的门外汉。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李老师希望我们积极念佛,求上品往生,生死自在,若余生不能成就念佛功夫,还能落得下品往生,自然往生。至少西方有份。若只有信愿,不念佛修定,可能变成第二个苏东坡,去随顺世间俗流去了。
出淤泥而不染
微博:@淤泥生莲子心
邮箱:yunisheng@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