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文学】石卫岩:塔山游记

文摘   文化   2024-06-02 19:51   山东  

欢迎关注《福山文学》!


塔山游记


石卫岩













春日里,阳光洒落,一片金黄。恰值周末,众人皆怀出游之心,我亦不例外。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共赴塔山,去寻觅那久违的宁静与惬意。
塔山是烟台的父亲山,她位于烟台城南,与北岛和毓璜顶相对而立,呈南北呼应之势,东边拉着岱山,西边牵着南山,宛如一位大丈夫,巍峨耸立的山峰就是他高昂的头颅,连绵起伏的峰峦,就是他的脊梁。有对联曰“呼北岛而应毓璜,勾连如画;挽南山而携岱岭,并列为屏”。一路上,和风拂面,花香袭人。塔山的春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树叶青青,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野花遍地,五彩斑斓,点缀在绿意之间,犹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行至一片林间,只见树木葱茏,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林间鸟鸣声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我们驻足聆听,舒畅之意瞬间涌上心头。漫步于草芽初发的深山之中,阵阵山风吹过,全身惬意体现在脚踩松软的泥土和枯枝败叶上的感受,体现在呼吸着久违的山野的芳香。此时此刻,远离城市的喧嚣,心胸亦如大山般坦荡,大脑犹如旷谷般空灵,在恍若隔世的静谧中感悟出深奥和幽远。心下体味,远离闹市到深山游憩,就是一种休闲和孕育,就是一种酝酿和充实。哥几个席地而坐,心无旁骛,悠然自得,正所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惟有深山林莽,涧泉清溪,真的是“世内桃源”。林间小径蜿蜒曲折,此时已无几年前三五野猴结伴嬉闹之景,途中自然就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我们沿着它一步步向上攀登,时而穿过密林,时而跨过溪流。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我们纷纷脱下鞋袜,赤足踏水,感受那清凉之意。

塔山得名于塔,主峰山顶建有宝塔。塔山主峰海拔397米,是烟台市区最高的地方。兴致勃勃行至山顶,极目四望,只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脚下之城、远海之岛尽收眼底。我们站在山顶,俯瞰芝罘,顿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此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刚刚好。据《登州府志》记载,唐朝时,登州刺史朱璧主持在此修建一宝塔,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塔顶现存石刻有“重修宝塔,补塑圣像”“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等字样。刻石文字还告诉我们它重修后的名字——“黑牯塔”,塔下埋葬着儒释道三教信徒的遗骨。

1293年,黑牯塔重修之年,正是全真教盛世之年,烟台又是全真教的创立之地,借重修之机重立教义,埋葬儒释道三家教徒遗骨,当为应有之义。

时光流转,朝代更替。在岁月的流逝中,塔山上宝塔的命运一如人的命运,沉沉浮浮,起伏不定。明清时期,黑牯塔几遭破坏,清朝嘉庆年间倾斜严重几乎坍塌,百姓筹资捐款得以重修,为彰显儒释道三教合一理念,取名三合塔,为顺应“精气神合一”“天地人合一”,又称三和塔。近代,三和塔命运多舛。

1999年,重建三和塔,采用的仿宋朝建筑风格,八面七层,高39.9米,寓意发展永无止境。

作为烟台海拔之最山峰上的非凡建筑,三和塔不仅是独一无二的独特地理标志性建筑,还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人与自然和谐融通,人与人和睦相处,自然“天地上下和合”,自然“百事欢欣和合”,自然“天长地久和合”。

塔山归来,心中满是宁静,返璞归真之念油然而生。此次出行,虽无大山明川之惊艳景色,却有诸多小确幸。那些美丽的风景,那些悦耳的鸟语,那些温馨的时光,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

晴日郊游,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放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喧嚣的尘世,我们在为了那碎银几两之余也需要时常走出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去品味生活带给我们的几多美好。如此,方能让那颗原本纯净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与升华。



作者简介



石卫岩,男,汉族,1981年9月生,烟台市福山区人,大专学历。中国书画创作院签约书法家,福山书法家协会会员。

         

福山文学


千年古邑  三乡福地


主编:李树林

执行主编:崔连迎  沈默


主管:福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烟台市福山区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ytfszjxh@163.com



福邑文萃
《福山文学》系福山作家协会精心打造的纯文学杂志,本平台跟杂志同步,集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的专业文学平台,欢迎广大文友投稿、关注,更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