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文学】孙丽丽:散文二题:《菖蒲》《艾草》

文摘   文化   2024-07-06 20:39   山东  

欢迎关注《福山文学》!


散文二题:《菖蒲》《艾草》


丽丽











艾草





我与艾草的情结,是从童年开始的。记忆中沟渠旁、荒地里长满了一簇簇青翠的艾草,奶奶到田间地头摘艾草,我跟在奶奶背后,采摘那些嫩绿的新生的,叶背有点泛白毛茸茸的艾叶。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奶奶用它做青团,煮鸡蛋,那有点苦涩的清香味,伴随着我的童年。

艾草最喜生长在菜地的地垄上、荒地、路旁、河边。艾草亦称“艾蒿”,旧年缩根,春风一吹,便开始发出嫩绿的芽,长大了的艾草像一棵小树,郁郁葱葱。随着春深夏至,叶片如菊叶,青青的蒙上一层浅浅的绒毛,像裹了雾气似的显出青苍。

艾草刚从地里采割回来,长长的茎青白挺拔,叶子泛着青色的光泽,背面生起一层白色的绒毛。那股浓烈的带着苦涩的香味,一下子就钻进人的肺腑。艾草带着独有的泥土青草香,让人神清气爽。在乡下,艾草遍野随处都是,摘一把艾叶做成枕头、香囊放在身边,芬芳醒脑,人人喜爱。

对于割艾草,奶奶有颇多的讲究,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这样才能割回一大捆带露水的艾草。奶奶认为,带露水的艾草才是最干净的。割回的艾草并不直对着太阳晒,而是在阴凉处晾着,直到晾干才捆扎起来。这样晾干的艾草依然青青翠翠,不会枯黄,不会散失味道。

过去,乡亲们还把晒干后的艾草拧成“火绳”,无论是夏夜在户外乘凉,还是回到房间休息,都要拿出艾草绳来用火点着,一时间,一缕缕淡淡的烟雾便弥散开来。这样既能驱蚊,又能消毒防疫。

艾叶插,粽子香。有歌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每到端午节,集市上有不少碧绿的艾草和菖蒲。人们掏出几角或一块钱,就把一束艾草和菖蒲拎回了家。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一股奇异的清香,把一座小城熏得飘飘然了。

民间有“洗了艾水澡,无病一年好”的说法。在乡村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采来艾草,放在锅里煮成艾草水,给孩子们洗一洗,搓一搓身上的皴泥,立刻显得皮肤光滑细腻,浑身散发着艾草的香气,保证病灾不来找麻烦。

我有一位朋友,患有皮肤湿疹病,一到春夏,奇痒难忍,这病折磨了他好几年,去医院看过多次也是断不了根。有一年端午,他跟我去老家,看村子里的人采了一大堆艾草在晒。说是用来洗澡泡脚治病。他问,能治皮肤湿疹病吗?村里人说拿回去试试,他拿了一大捆晒干的艾草回家。每天晚上坚持用艾草煮水熏蒸,然后洗澡,洗了一段时间,他的皮肤湿疹好了,不痒了,后来也没有复发,他说大自然真神奇。

艾草历史悠久,它还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犯痢疾卧床在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路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们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痢疾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几处伤痕。他突发其想,利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箫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曰:“此乃野草之功。”从此,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古代有诗云:“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诗人隐居于大自然,有三载陈年好艾相伴,纵然有寒湿水气侵入身体,又有何妨?

民间将艾草晒干熬水给孩子洗澡,可以杀菌祛毒治湿疹。艾草焚香,还可以驱赶蚊虫。

据《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四民采艾叶悬门上以祛毒气……”民谚又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本草纲目》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自古赞美艾的诗词枚不胜举,诗经有云:“彼釆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釆葛》。艾草,从《诗经》《楚辞》的年代走过来,千百年来,一直就是人们心中的仙草。这首诗写一位釆艾的女子,男子思念她的情景,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对采艾便情有独钟。

远在唐代就有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有趋习俗,但新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重名。”端午时节“插艾草、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艾草生长于乡野,是一种普通的草芥,也是一味平常的中草药。在红尘烟火中,人们与艾草相伴相随,我喜欢艾草的味道,更喜欢它温热的感觉。


            

菖 蒲




初识菖蒲,缘于小时候的端午节。

每到农历五月端午,一大早,乡亲们就会割上一束菖蒲,用艾草系上,高高地悬挂上门眉上,说是能驱邪挡恶保平安。阳光细碎,菖蒲叶尖缀着清亮的露珠,菖蒲和艾草的香气漾满了小院。在乡亲们眼里,菖蒲是一种普通的植物。

清香的菖蒲与清新的艾蒿,在一起有一种独特的香气;村里家家户户漫漶着菖蒲和艾蒿的清香,这才算真正地过端午。村庄东头有一块河滩,长满了青翠的菖蒲,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清幽幽的香气。

小时候,家乡的池塘里、河边、溪水旁,处处可见菖蒲。这是一种生命力特别旺盛的草。初春,它便醒了,一丛碧绿悄然挺立,使着劲儿的往上蹿。一入夏,菖蒲葱茏茂盛,叶脉油亮,像一柄柄绿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家乡夏季多蚊虫,每到晚上,站在小院里蚊子多得围绕人打转,嗡嗡响个不停,毫无顾忌地叮着人咬,让人烦燥不安。母亲点燃一束晒干的菖蒲和艾草,青烟袅袅中,那些疯狂的蚊子立马身躲远了。如今的蚊香,远不如天然的菖蒲气味来得纯正。

菖蒲不但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入药、作香料,甚至驱赶蚊虫。有一个传说,提到了菖蒲的神奇故事。话说,有一天汉武帝夜间爬上嵩山,突然遇见一位身高两丈的仙人,与之交谈得知他是九嶷山之神,特来嵩山采摘一种名为“菖蒲”的仙草,他说这仙草一寸九节,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从此之后,汉武帝便开始服用了两年之久的菖蒲,后来却失去耐心,不再继续服用,于是武帝的随从们也纷纷停止了服用。唯有一个名叫王兴的人一直坚持食用菖蒲,最后终于得道成仙、羽化飞升,只留下一对玉鞋在人间。

菖蒲为多年生草本,大致分为三种:生于溪涧者,称为水菖;生于陂泽者,称为浜菖;生于水石中者,则为石菖蒲。野生菖蒲扎根于深山陡壁和断崖飞涧,蒲叶丛生,苍翠可人,分外逸致。作家张恨水在“蒲草”一文中写到:“茅居附近,颇多此物,悬岩石隙中,或小径坡缝内,常有剑叶茸茸,簇涌而出,久雨之后,石根泥沙,为水所冲刷,草根外露,合于盆景家所谓透爪态,尤有趣味。”

夏日,去湿地游玩,在那里,除了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花,还有一片一片的菖蒲。也是在那里,见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香蒲。从那一刻开始,才知道菖蒲和香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它们虽然同居水中,有着相似的外形,却不是同一类。它们都拥有水生植物的潇洒、清逸之美。

古人们崇拜菖蒲,把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数千年来,菖蒲一直是人民喜爱的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

古代时五月甚至又被称作“菖蒲月”。《诗经》中就曾记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这是水边女子思念一位男子的情歌,她看见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花,便想到自己恋慕的俊美青年,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一腔愁闷,发而为歌。

书房里摆几盆菖蒲,以清水供养,盆里放几颗鹅卵石,像水仙一样供在房内,因其四季常青翠绿葱郁,不必担心枯萎凋谢。

菖蒲不仅是一种有神仙气的植物,还与兰花、菊花、水仙合称为“花草四雅”。菖蒲植根于清水之中,或立定于岩石之上,与清明的水和坚毅的石互惠共生。不需土壤泥污亦可拔幽涧而长生,是一种坚韧的象征。菖蒲亦与兰草相近,气韵高雅,又有飘逸之美。观古人岁朝清供图,时常可见兰花与菖蒲的踪影,但兰花实在是娇柔金贵得很,不如菖蒲来好养。

古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菖蒲生于野外则生机盎然,氤氲而滋润,放于案上则亭亭玉立,深得文人们的喜爱。菖蒲的布置讲究“静、幽、雅、小、精、奇”,如在写字台上放一盆菖蒲草,那种简单朴素的小巧玲珑,绿意盎然,引人入神,遐思翩翩。

古人云菖蒲:“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道出菖蒲非一般案头的珍品。菖蒲味道清新,有种乡野之气,吸入腹中清气上扬,修剪之时味道颇浓。更为难得的是清晨时分,菖蒲叶尖上悬挂一枚晶莹透亮的露珠。相传古代伏案苦读的文人就是用这叶尖的凝露来润泽双目,达到护眼的奇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言:“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

陆游写过“今日溪头慰心处,自寻白石养菖蒲”“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的诗句;释惠明写过“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的诗句;等等太多,说明菖蒲的确惹人怜爱。

菖蒲吸收了百阴之气,故而叶尖而细长,仿若宝剑出鞘,有舒展纤细之态。菖蒲喜潮湿,不耐阳光,吸纳水气与月华的素洁仙草。既有绕指柔的妩媚,又有月色皎皎的雅致空灵。

喜欢菖蒲,是因为在我眼里,菖蒲如君子——清心静气,内在沉稳。


作者简介


    

   孙丽丽,笔名:孙荔,专栏作家、电视台编辑记者,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作品散见《小说月刊》《短篇小说》《厦门文学》《牡丹》《北方文学》《广西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安徽文学》《散文百家》等。三十多篇文章选入中学语文试卷大阅读题,作品多次获奖有的被译成英文。作品有散文集《虞美人》;随笔集《不是风动,是你的心在动》;小说集《青衣阿伶》《小镇姑娘》《鸦片茶》等九部。





          
  征稿启事
         《福山文学》面向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征集作品,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主。原则上,小说不超过一万字,散文不超过五千字,诗歌不超过百行或六首。小说散文一篇一投,支持原创首发。投稿邮箱ytfszjxh@163.com,文末请附作者通联地址、电话号码。

         赞赏随心随意,赏金与作者对半分成,低于10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维护。

福山文学


千年古邑  三乡福地


主编:李树林

执行主编:崔连迎  沈默


主管:福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烟台市福山区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ytfszjxh@163.com    



福邑文萃
《福山文学》系福山作家协会精心打造的纯文学杂志,本平台跟杂志同步,集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的专业文学平台,欢迎广大文友投稿、关注,更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