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过:唯有深刻理解,方能滋生慈悲之心。
其实,理解是有力量的,而懂得是慈悲的前提。
当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人和自己的痛苦时,则会更容易产生同情之心。
这种慈悲之心会促使我们去关心、帮助和支持他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能通过懂得和慈悲,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认识自己。
收藏家马未都曾讲过自己和“奇葩”朋友的故事。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的朋友每次造访马未都的家时,都会趁机偷偷拿走一些东西。
偷完之后朋友回到家,就会给他打有线电话说:“你没看住我吧,我今天拿了你一瓶酒。”
电话最后还向马未都强调说,下次再到家里要把自己给看好了。
下一回朋友又来到马未都的家里,在临别时,马未都上前摸摸朋友说:“你没拿我东西吧。”
这回,马未都看住了朋友。
还有一个朋友,有一次到马未都家,看见他收藏的一尊佛像,当朋友得知这是明朝的佛时,眼睛都亮了。
于是,朋友请求马未都借这尊佛,回自己家摆两天。
朋友竟然都开口了,马未都也不好拒绝,便把佛像借给了他。
间隔一段时间,马未都询问朋友佛像的下落。
朋友却忘记了此事,问马未都:“什么佛?”
马未都说:“就是你借去那佛。”
朋友因为要追求一个女孩,早已把佛像送给女孩的母亲了。
谁知,佛像是送出去了,朋友也没和那个女孩结成姻缘。
马未都无奈说:“你送别人的东西,比送自己的东西还要大方。”
以上这两个朋友都有过错的行为。
一个是偷拿别人家的东西;另一个是把别人的东西送人了。
但马未都未曾和朋友绝交,虽然当时心中有点不愉快,回忆起来都是小事。
在马未都看来,这些错误的行为都是朋友的一点特殊癖好,无伤大雅。
只要不是害人,他都可以包容。
有句话说:“朋友间的包容,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虽然各有各的光芒,却能共同照亮黑暗。”
对朋友,慈悲心是包容过错。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点,通过相互谅解来深化友谊。
友谊的实质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
朋友之间很难做到彼此在所有观点、行为上完全一致,而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包容之上的。
在关系中,愿意接纳朋友的差异、缺点和错误。
这种包涵并不是无原则的宽容,而是基于相互的理解和珍惜彼此的感情。
释迦牟尼曾说:“慈悲没有敌人。”
一个人如果能选择原谅敌人,这是慈悲的表现。
正如唐朝的两位宰相的故事,陆贽和李吉甫。
他们之间曾有过恩怨,在最终,因一方的慈悲心而取得和解
当陆贽身居高位并握有实权时,由于过于信赖某些信息,他错误地判断了太常博士李吉甫的行为,认为他在朝中结党营私。
基于这一误解,陆贽做出了决策,将李吉甫贬至明州担任长史
然而,不久后陆贽也被罢相,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
这时,继任的宰相知道了李吉甫和陆贽之间的私怨,便想利用这个机会玩弄权术。
他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李吉甫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李吉甫之手除掉陆贽。
但是,李吉甫并没有按照那位宰相的意愿行事,而是慈悲地放下过往。
他并没有记恨陆贽过去的错误决定,反而在上任伊始就主动与陆贽把酒言欢,化解了两人之间的恩怨。
这使得那位现任宰相的借刀杀人之计彻底落空。
陆贽对于李吉甫的大度和宽容深感感动。
于是他也摒弃了过去的成见,积极出谋划策,协助李吉甫治理忠州。
两人携手合作,使得忠州的治理水平一天比一天好,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
看过一句话:“恨只能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黑暗之中;而爱与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恨一个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无法解脱。
当一个人心怀怨恨时,不仅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而且心灵就像被厚厚的黑暗所笼罩,无法感受到光明和希望。
原谅一个人,实则是放过自己。
摆脱仇恨的束缚,做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重回到宽阔的天空里。
一个有格局的人,能够在宽恕中,看到那一片广阔且辉煌的未来。
放下过去的本身,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同时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化解敌意,给自己带来福音。
在二千多年前,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喜欢喝酒的老翁。
尽管阿难等佛弟子多次规劝,告诉他去见佛陀能带来心灵的解脱,但老翁始终割舍不下对酒的执念。
他担心一旦戒酒,生活就像婴儿断了奶水一样痛苦。
然而,有一天,当老翁在醉酒后无意中绊倒在树根上,全身疼痛不已时,他终于意识到了痛苦的真谛。
那一刻,他的内心被阿难的话语深深触动,对佛教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他决定亲自去礼拜佛陀,尽管这一决定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解。
老翁忍受着身心的痛苦,步履蹒跚地来到了祇洹门外。
阿难见状,心生欢喜,立刻前去禀告佛陀这一消息。
佛陀展现出了超凡的洞察力,他平静地说:“这位老翁并非独自一人前来,而是被五百只雄壮的大白象勉强牵引至此。”
阿难没能理解佛陀的话,他坚持认为老翁是一个人来的。
佛陀解释说,老翁身上的五百只白象代表了他过去积累的沉重罪业。
这些罪业如同五百车的木柴,虽然看起来庞大无比,但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瞬间烧尽。
同样,老翁身上的污垢虽然积累了一年多,但只需一斗纯灰汁就能清洗干净。
佛陀的话让老翁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罪业并不可怕,只要肯放下执念,遵循戒律,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
从此,他心甘情愿地戒酒,遵循佛陀的教诲,心灵逐渐变得清净自在。
庄子曾说过:"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过于执着,学会放下,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一个无法解脱内心的人,往往是因为心中的执念。
当一个人执着于某些想法、情感或事物时,则会陷入无比的苦楚之中。、
这些执念不仅束缚了自己的内心,还阻碍人们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人活一世,不仅要对他人慈悲,更要对自己充满慈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不再过于纠结和自责
学会放下执念,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仁慈。
▼
星云大师说:“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
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拥有一颗慈悲心,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能够让人更加善良、宽容、关爱他人,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
常怀慈悲心念的人,往往能够拥有更多的福报,在福德的积累中,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作者 | 诗漫·一堆
图片 | 诗漫·摄影爱好者投稿
主编 | 诗雨
编辑 | 李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