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被一种无形的不安占据心底?
不安到底是什么?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是对过去的无奈?
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在《不安的哲学》中,透视了这一复杂的人类心理。
他揭示了如何面对和转化不安,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的真实感受。
看完此书,你会领悟,不安是生命中的常客,但我们完全可以与它共处,找到内心的安宁。
不安不是命运,是我们内心的选择
不安,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情绪。
但事实上,它并非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内心的选择,是我们对经历的看法和反应,是我们内心的选择。
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曾说:
“宇宙虽千变万化,我们的一生却由自我策划。”
哪怕遭遇创伤或不幸,我们仍能继续“自我策划”吗?
在书中,作者谈到一则恶性校园事件,来揭示内心选择的重要性。
事件发生后,一位心理医生曾断言:
“这些孩子即便表面平静,未来也难免遇到心理困扰。”
这种观点将不安归因于创伤经历本身。
但真正决定我们是否感到不安的,不是过往的经历,而是我们内心的选择。
即便是经历了这次的恶性事件,也不一定要遭遇心理困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和诠释,选择以何种态度去面对。
岸见一郎在书中举例,日本大阪府池田市曾发生一起震惊社会的砍杀小学生恶性事件。
事后,一位心理医生在电视采访中说道:
“经历了这次事件的孩子,即便现在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未来也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困扰。”
这句话似乎在暗示,外部创伤必然会导致未来的不安。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岸见一郎反驳道:“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问题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经历本身并不是决定我们未来状态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经历的态度和解读。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他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三年,目睹了人类最极端的苦难。
除了移民澳洲的妹妹,他的全部家人都死在了纳粹集中营中。
而他的后半生并未被这段经历压垮,相反,他乐观且笔耕不辍:
他获得世界各地29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在两百多所大学演讲,出版了32本书,享年92岁。
弗兰克认为,即便人类的最大动力在于找到生活的意义,这能帮助人们战胜痛苦、面对不安,甚至我们在极端境遇中保持尊严。
人无法控制自己所面对的环境,但完全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这一切。
不安并非命中注定的负担,而是我们可以选择放下的情绪。
人生的经历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如果我们愿意用积极的心态重新审视那些让我们不安的经历,痛苦便会转化为力量,而焦虑则成为自我成长的机会。
正如岸见一郎所言:“我们赋予经历什么样的意义,将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面对生活,内心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生命没有“优劣”,只有变化
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比较,衡量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比较让不安滋生蔓延。
然而,生命真正的本质在于变化,而非优劣。
正如作者所说:
“即使我们没有前行,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刻也都是生命应有的样子,不存在优劣之分。”
乔布斯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时,外界认为他“失败”了。
然而,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让他后来带着全新的视野回归苹果,并改变了整个科技行业。
乔布斯被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时,许多人视他为“失败者”。
他不仅失去了公司,他之后创办的NeXT和皮克斯两家公司最初也都遭遇了重重困难,此时的他,面对着事业崩溃的打击。
然而,这段看似低谷的经历,反而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NeXT开发的操作系统后来成为苹果的核心技术,而皮克斯的成功更让他看到技术与创意结合的无限可能。
几年后,他以全新的领导力和远见回归苹果,不仅重塑了公司的命运,更引领了整个科技行业的变革。
被解雇与成功回归,都只是他生命中的不同阶段,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变化。
相似的经历也发生在J.K. 罗琳身上。
在创作《哈利·波特》初稿时,她经历了母亲去世、离婚和经济困境,并屡遭出版商拒绝。
她从一位充满前途的年轻女性,变成了一位年近30岁的单亲妈妈,没有工作,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家。
这一切让她深感不安。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J.K. 罗琳此时的生活一定会被视为失败。
然而,她选择坚持下来。
她曾感叹:“我仍然活着,拥有我所钟爱的女儿、一台老式打字机和一个伟大的想法。
因此,触底反弹成为我重建生活的坚实基础。”
正是这种信念,使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为全球无数读者带来了魔法世界的奇迹。
难道只有她成名后的生活才算是美好的吗?
事实上,无论是曾经的困境,还是后来的辉煌,都是J.K. 罗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
人生的每一段生命都是独特的,没有优劣,只有变化。
接受这些变化,是我们面对不安和生命的最佳方式: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高潮还是低谷,都是生命的真实展现。
在这些生命阶段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安共处。正如作者所感悟的:
每一个脚步,都是生命应有的样子。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书中提到一位高中生,他的父母为他规划了清晰的生活道路,期待他出类拔萃。
然而,他勇敢地回应:“这是我的人生,请让我做主。”
岸见一郎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对人民负责。
人生需要体验,而非按部就班。
在读研究生期间,岸见一郎因为照顾母亲而被迫中断学业六个月。
这期间,这段时间看似是他的“失去”,但他却通过参加哲学读书会,发现了哲学的实用性。
这份偶然的经历,使得他的哲学著作不仅通俗易懂,还充满了生活的实际意义。
真实的生活充满了未知的意外和转折,视人生为旷野,会发现生活更多的可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享受生命的每个过程,而非一味抱怨所谓的“不公”,才能让我们以从容的态度面对不安。
如何才能成为本书作者这样的智者与勇者,摆脱焦虑和不安,让人生更加从容?
① 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外界的期待常常像一缕缕无形的丝线,将我们牢牢束缚。
我们被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同事的眼光所围绕,他们的一声赞许,抑或一句质疑或批判,都足以令我们激动或惶恐不安。
但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只有当我们勇敢地追随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感受到心灵的平静。
选择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安也会渐渐消散。
② 放下对拥有的执念
我们会因为失去财富而不安,仿佛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才能找回安全与快乐。
但岸见一郎告诉我们,放下对拥有的执念,才能换回自由。
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已有许多人关注极简主义,不少年轻人选择住在小公寓,专注于生活中的简单快乐。
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给予孩子的应是内心的自由和成长空间,而非物质的丰厚。
他们放下对孩子“成功”的执念,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与梦想。
心无所住,方得自在。
放下对拥有的执念,正是面对不安的最好方式。
③活在当下
一位朋友曾分享她的经历:
几年前,她总是焦虑于未来、担忧明天,计划着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生活像是被未来的阴影笼罩,也因此忽略了眼前的美好。
后来,她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当天三件让她感到温暖的小事。
从偶然的微笑,到一杯热茶,点点滴滴都被珍藏。
渐渐地,她发现,原来当前的生活早已丰盈,只是自己一度因对未来的执着而忽略了它的美好。
专注当下,能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平静与安宁。
每一天的阳光、每一顿饭的香气,都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当我们从未来或过往的忧虑转向此时此刻,过去的遗憾与未来的焦虑都在瞬间消散。
面对不安,活在当下是对生活的态度,更是对生命的深切理解。
就像书中所说:“所谓生命,只有在今天、在此刻,才有真实的意义。”
▼
不安并非命运,而是我们的选择。
生命也无优劣,唯有不断变化的瞬间。
当我们把人生视作辽阔的旷野,就能发现无限的可能。
追随内心,放下执念,活在当下,便能在心中找到一片平静的天地,拥有从容而自由的自己。
作者 | 诗漫·静看诗酒
图片 | 诗漫·摄影爱好者投稿
主编 | 诗雨
编辑 | 李江澜
文末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点击下方卡片 共读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