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家锻炼,最后的舒缓部分,打的是一套关氏太极(好像还揉进了八卦掌),播放的音乐是猫王的《Love Me Tender》。
怎么样,是不是节奏还挺搭的?而在此之前快节奏的健身,音乐用的是荷东《猛士1》,或许您要问,这是什么鬼?这个“鬼”可是有来头。
1980年代,香港一个叫荷里活东方明星舞会(即“荷东”)的Disco欢场,其DJ将一些欧美流行舞曲重新混音,效果出奇的好,于是出了十几张专辑。1986年开始,猛士系列专辑引进到大陆,在大街小巷轰然作响,也传到我在的小城。
不得不说,1986简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元年,引进经典舞曲还不算什么,国际和平年的群星演唱会极其轰动(你总该知道《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吧),蓄着长发的崔健也在那一次唱响了《一无所有》,吓了国人一跳。同年,邓丽君、张国荣等巨星的专辑也进来了。
那个年份,正赶上我的青春期,潮汐一波一波的,而《猛士1》堪称大陆打开门户以后最早的劲曲(其实曲子里也有恰到好处的深情吟唱),既劲爆又动人,与荷尔蒙是有化学反应的。
我是从不跳舞的,不过,荷东系列在我眼里和跳舞没关系,电子合成器的魔音与节拍,一下一下,像是全都应和了脉搏。哪怕只是在卡式录音机前傻傻地听,也如醉如痴,心绪澎湃。我不知道80后、90后在青春期有没有遇到属于他们的张扬肆意的音乐,哪怕有,冲击力或许也会有区别。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正常的音乐中,那是空气,1980年代,音乐则代表的是颠覆,窗户和门突然荡开了,风大得把人卷起,醍醐灌顶,它对于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的刺激,就别提多强了。
2019,我添置了一台智能音箱,收藏夹里都是这样一些人的歌曲——王菲、张学友、齐秦、张国荣、邓丽君……都是我高中、大学时期的最爱,慢慢又增加了更有历史感的名字,列侬、猫王、山口百惠……此外,还有几十首西方古典音乐的曲目。
除了锻炼,还有大量闲暇时间由音乐陪伴着。
我当宅男已有近四年,有心情每天给自己放音乐,只是在最近半年多,这不全是因为智能音箱更为便捷。我经过了一长段灰色调的隧道,人出来了,心与音乐契合了,律动就有了。
至于熟悉的青春旋律的魔力,值得单独说一说。
我发现,虽然自己也会喜欢上一些新接触的旋律,比如乐曲《G弦之歌》,歌曲《秋樱》,但让我有感觉的,绝大多数还是30多年前就打动过我的那些。
其实,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到了一定年龄尤其如此。我很少参加老同事老同学的聚会,总觉得大家除了感叹与追忆,实在没什么可聊的,我甚至从个别的同学群退出了,那种“人生的美好部分都在回忆里”的感觉,挺没劲的。
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我比以往更愿意回到老歌老调里。我不觉得这只是在怀旧。
刚好在学习《存在心理学》,罗洛梅提到,音乐有这样的可能——把你在某一刻带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音乐是非语言的,也因此具备了超越性,超越意识,超越现实,回到本体感知。我最近格外喜欢听音乐,尤其是没有歌词或听不懂歌词的音乐,是不是感知能力被激活了一些?
而我感知能力更棒的阶段,或者说第一个很棒的阶段,肯定是青春年少那阵子,后来,就过度理性起来。
我相信,就像肌肉有记忆力一样,人的感知系统也是有记忆的。那些在青春岁月莫名打动过我的、真正唤醒过我生命力的旋律,把那种高峰体验深埋在记忆中,年华流逝而未曾磨损,一旦那旋律重新响起,当初的美妙体验也复活了。就像“荷东”,30多年过去了,现在带给我的,还是来电的感觉。
好了,我要加大电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