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大逃港”,中国人一再走出去,况味大不同

学术   2024-06-05 10:02   北京  

“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张爱玲真“矫情”,抛下这句话,她于1952年离开大陆,去了英国统治下的香港。

在她出走之后的几年,大陆出现了第一波的“逃港”潮。这些人不是为了不穿人民装,但在各种政策打压下,多少产生了与张爱玲相似的预判。

前往香港的重要人物,还有音乐家傅思聪、叶帅的女儿。还有更多的人,去了香港之后才成为风云人物,比如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实业巨头曾宪梓,“贼王”张志强,据称,某个阶段的香港富豪百强,四成是大陆偷渡过去的。

1950年代到1980年代,大陆人选择去香港的潮流就像深圳河一样不曾中断。关于累计人数,我看到的数据差距巨大,有的来自官方,竟也有37万、56万的不同版本,还有一个不知统计口径,认为有320万以上。

产生差异也有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大多数人偷渡失败,许多被阻拦,许多葬身海中。何况,既然叫偷渡,统计本身也有难度。那时宝安县这边有一个村,香港那边有一个同名的村,村民的年收入差好几十倍。对面资本主义的富裕还不是最大的诱惑,太多人舍命越界,真的是因为食不果腹。

当年的宝安县荒野上,堆放着大量无人认领的尸骨,甚至还有一个职业,叫捞尸仔,就是负责从海上打捞浮尸的。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人民“站起来”之后,走出去最多的一条路径。

其中有几个人潮密集的年份,比如195719621979,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前两个因为什么,1979年似乎意外,不是第一个春天马上到来了吗?那批偷渡客肯定有他们冒险的理由,而且,从因果关系上说,那一波南下的人潮,对推动最高层的改开起了重要作用,总设计师有感而发,“看来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


大陆人的另一次出国潮,发生在1990年前后,人数并不多,但很多都是有分量的,知识阶层为主,原因我不敢写,与历史上的昨天有关。

在那之后,国门松动,中国人自主走出去的多起来,比如到日本、美国等国打工。我刚刚写了一个旅日朋友的故事,她就是那个阶段从西南某市出国,在日本从医院研修生做起,最忙时一周打三份工。之后一直在东京做护士,直到迎来大陆人的第三次走出去的大潮,其中很多人成为她接待的高端医疗的客户。


这一波国人东渡的浪潮,以及由拉美北上的人流,近在眼前,就不废话了。谁不知道,本世纪20年代,中国大陆经历了最漫长的与新冠病毒的战争,最终,战火消停了,国门再次打开。

大约三十年前,东瀛经济遇到困局,腰包殷实的日本企业和个人开始焦虑财富的保值增值,大量尝试海外资产配置,海外投资。这波浪潮持续发酵,近半数的生产力转移到了海外,所谓失去的三十年,对这批出海者而言是得到的三十年。

终于,幸福的烦恼轮到中国人了。回顾这片土地悠长的历史,还没有任何一个年份,国人大规模跨出国土疆界,是为了寻求更适宜的生活,或来自某种预期,而非迫于战乱、饥荒和迫害。我时常和朋友讲的就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经历了。


关于“大逃港”的故事,太丰富太离奇,只是点到为止。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寻找资源。

有一本纪实,2010年出版,作者感慨,能正视那段历史,也是一种进步。


欢迎关注本人的另一个公号


手抄本
写一些有故事的人,包括挖掘自己。作者都是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