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被迫同性恋”,以及殉情

学术   2020-03-22 15:13  



同事的女儿今天上午跳楼了。

身在长沙某机关工作的一个熟人,在微信群里说起今天让他感到震惊、眼睛泛红的事件。早上我还看到那同事了,还打了招呼。

那位同事是机关里的一位中层干部,自杀女孩的母亲。当天早晨,母女之间的矛盾刚刚升级,双双都撂下了狠话。到了单位以后,她的气愤及很快产生的担心,同事都感觉到了。

母亲给女儿打电话,说着说着又吵了起来。过一会儿再打过去,就没人接听了。她有些慌了,赶紧往家赶,上楼一看,家里所有窗户都敞开着,地上放着一个桶,里面有一些烧过的东西的灰烬。

母亲又往楼下冲,她家住八楼,到了楼下,就看到了不幸的结局。

虽然与这个转述者隔得很远,我仍能感受到近在身边的意外死亡造成的冲击,何况是发生在花季的陨落——女孩儿只有17岁。几年前,另一起中学生自杀事件,离我就非常近。那个小区叫欧洲城,距离我父母家在同一条路上,我经常路过。

有几个朋友,就住在欧洲城,有人目睹了惨状,在几年之后描述的时候还面带惊惧。

那次悲剧的主角是个初三的男生,教师子弟,爷爷还是某学校的教导主任。事发时,男孩已经严重抑郁,父亲在家看着他,据说孩子趁父亲中午打盹溜了出去,上了楼顶。欧洲城都是接近30层的超高住宅,目击者描述了的场面太血腥,肢体飞散,我只能写这么一句了。

少年住的小区“欧洲城”

关于这起少年自杀事件,在当地曾引起轩然大波。我看过网上的一封控诉学校的文章,发现有很多家长与校方交涉的细节,表明这文章即便不是死者家长写的,也是代其发声。控诉文章的意思,孩子本来学习一流,但在学校的高压下产生厌学情绪,患了精神疾病,但老师为了暴利强推课外补习班,与该少年家长产生矛盾,加剧了孩子的压力,最终导致孩子轻生。

那篇文章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孩子坠楼时腰部磕到门廊外沿,身体折断,父亲抱起上半身时,孩子呼吸还在,脸上露出“解脱的笑容”。事发第二天,针对学校的问责就开始了,最终,学校迫于压力,给予了高额赔偿。

面临那么毁灭性的打击,从家长的心态来说,找到一个责任主体并“讨还公道”,是常见的选择,或可减轻自己的痛苦。不过,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是要怀疑这是对责任的推卸和逃避。

对任何孩子的成长而言,家长的责任从来不会比学校更轻。

那个男孩,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管教,成绩不得满分就要遭受家长的暴力。我的一位朋友,是男孩所在中学的老师,她形容那个孩子的日常,喜欢握着小拳头背诗词歌赋,他有他自己的世界,但没有朋友,在学校被嘲笑,被排斥。

我和这位教师朋友说起长沙少女的跳楼她的感伤情绪被触发,和我聊起中学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才知道,她近几年受到的学生自杀的冲击,不是这一件,而是一件接着一件。

还有一个男生,从她所任教的初中毕业,不久在高中恋爱,受到校方和家长的强力打压(那所高中相当于辽宁的衡水一中),有一种说法是被开除还有一种说法是被处分,停课。据教育系统的人讲,男生的母亲是某学校教导主任(又是教师子弟,忽略这个巧合吧),家长也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

那个女孩先承受不住,自杀身亡,男孩也追随而去,一对情侣离开了这个相爱太难的世界

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那所学校的问答,问题是XX高中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关注最多的回答里,一位毕业生觉得学生生涯无可选择“对于我的高中我想说,这辈子不算后悔,下辈子不会这么过”,他很怀念那段日子,因为与同学们就像狱友,相互扶持,奋发图强,所以我拼命怀念的,是相濡以沫的岁月,不是病态的教育。

另一些高分回复,则对那段艰苦给出更多合理化的解读,觉得在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城市,不那么拼就没有任何机会。虽然到了大千世界,认识到自己井底之蛙的局限,但终究是从井里跳出来了。

这逻辑我很熟悉,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一直是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

在那所辽宁版衡水一中管理的严苛是出了名的,卫生间不许说话,淋浴间也不许说话,连学生宿舍都安了监听设备,全方位管理学生的言谈发现男女生走在一起都不行,如果手拉手,轻则停课,重则开除。这样的规定,许多学校也差不多。据我那位教师朋友说,在她的学校,一些学生会悄悄告诉她,学习压力太大了,异性恋又承受高压,他们甚至被迫爱上同性

我在其他一些讨论中学生殉情的学生贴吧里看到,有不少学生的评论都是“爱同性多好”“异性恋活该”之类的,显然不单单是戏谑。

一些学校杜绝“早恋”的对策

在她看来,现在的孩子被家长和学校压得太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爱的寄托的可能被扼杀,被否定,甚至被示众,青春期如何能承受得起。教育如此畸形,我外甥女经常做的梦就是学校失火

朋友那所初中学校(当地重点),近年还发生过至少两起少年自杀事件,都是在跳楼的过程被外围承接,未造成致命伤害。而学生因为抑郁而休学的,更是时有发生。

在我的朋友里,也有好几个人的孩子因为抑郁而休学,有的是辛辛苦苦考到了欧美的学校。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

 

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很多,比如《少年的你》

 身边朋友讲的这类事,带给人难以承受的痛。不知道那些身为家长的人怎么想,这样的悲剧离自己很远?中国式的家长,大多带有一种非如此不可的道路自信,理念自信,哪怕万一引发了意外,嗯,责任也是孩子或第三方的。

说回到那位自杀的长沙女孩,她与家长冲突的最直接原因,也与恋爱有关。她想与男朋友报相同的志愿,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很刚的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女孩儿的尸体当天就火化了,即刻送回老家安葬这符合当地的传统习俗,带有希望死者尽早再投胎的意思。多好的愿望,而17岁,在“大人”的世界仍视为小孩子



手抄本
写一些有故事的人,包括挖掘自己。作者都是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