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心,跳给你看

学术   2024-01-25 18:06   北京  

Hi,我是关大

这是一个新号的开篇

欢迎前往关注

先放一张图

照片拍摄于六年前,911遇难者纪念墙。下文会提到这次旅行。


谁都不至于忘记,2022年尤其下半年,发生了一些大事,大到充满窒息感,它们让我原本就滋生的心理危机进一步发酵,雪上加霜,医生给开了一堆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

接近年底,我在长沙朋友处散心,小区里的植被其实很繁盛,我却觉得草木枯槁,万物萧条。这种情境下,我接到旅居日本20多年的挚友老王的电话,他说他的公司可以在日本境外雇用人才,“你要不要办一个?”

那些大事把人逼到怎样的处境,老王和我都是心照不宣的。感谢这种时刻的记挂。我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办啊,当然要办。

那一刻的感觉是,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排浮标,可以换口气了,也知道了岸的方向。当然,这种获救感很可能是幻象。

现在,我的情绪不像那时那么低迷了,水面似乎略略平静,但我需要假想身边是有那一排浮标的,这样总归更踏实一些。

去年国际航线放开后,我两次前往日本,加起来逗留了三十多天。由于各种机缘,在那边遇到了大量的重新规划人生的中国人。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在日本落脚,有的在试探着各种路径,有的似乎踩到了坑里,挣扎着要把自己拔出来。

回到国内,许多朋友知道我办了日本工作签,纷纷找我咨询相关情况。

总而言之,过去一年的时间,我接触了大量的“不安分”的人,了解了大量与“不安分”有关的路径。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很愿意为那些如我一样“不安分”的人做一些事,在这个上面实现我的一点价值。

在日本遇到的人群,很像我2017年年底的美东之旅。那一次,我在纽约和华盛顿呆了半个多月,见了十几个刚刚移居到那边的旧友新朋,另有十几个朋友,生活在美国其他地方,无缘一见。

大洋彼岸的那么多熟人,大多走的是EB1A,简单讲就是杰出人才移民,对于在某个领域小有成绩的人来说,那真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EB1A我也考虑过,权衡之下,觉得不适合自己,囊中羞涩是一个重要因素吧,但确实不全是。“不安分”的路有很多,适合自己的真得好好去甄别。


能在这个世界上不受太多约束地游走,甚至有权选择在哪里生活,对我来说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梦。

我在计划体制的尾巴上生活过。小时候,跟在大人后面去楼前的粮店打油,去副食店拎鸡蛋什么的回来,都属于凭票供应。出门去外地,需要单位开具介绍信,否则车票都没得买。假如不是做乞丐,你几乎没可能到户口所在地之外生活。

越是受限,越是幻想,加上我的老家被群山包裹,人像活在井里,自然屏障所阻隔的一切,都让我格外渴望去触碰。

大学毕业是在1990年代中期,冻土松动,媒体市场化刚刚萌芽,家乡新成立的晚报尝试聘用制。既然有得选,我铁了心不去国家分配的大国企报到,托关系进了报社,做了长辈眼中的“临时工”。随后,我的不安分变本加厉,先是去了省会沈阳,然后是北京,广州,再回到北京,前些日子整理履历,才知道自己正式供职过的媒体达到了两位数。

我妈说我是“野蹄子”,而这么一路“野”下来,我得以站在中国最主流市场化媒体的窗前看世事浮沉,看人间百态。这是我想要的活法。

中国差不多30年的经济奇迹,本质上而言,是自由带来的红利。城乡居民对身份、职业、居住地有了更多选择权,巨大的动能由此释放。我见证了它的全过程,并且撒着欢儿地使用这些权利。

这权利似乎是我们应得的,又未必成为我们应得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前方的不确定。

不止我一个或我这一代,当下中国人,都是流动性的受益者,是生活选择权的受益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珍视它,护佑它。而那些“不安分”的故事,也在特定的时期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也更富有光泽。

我一直是一个搜寻故事、写作故事的人,近几年的经历,让我决定新开一个公号,聚焦与“别处”有关的好故事,好想法。现实中,一些人毅然完成迁徙,肉身移居,一些人为了身份两边漂泊,一些人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在生活选择权上寻求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通过海外投资获得一个想要的资格。每一个人的考量与决定,都积淀着深深吸引我的复杂体验。

前几天了解了知名旅美作家李翊云的成长经历。她有一位“关爱备至”的母亲,总是看她的日记,把控她的一切。直到学了一点英文,李翊云开始写母亲读不懂的英文日记,她初步解放了自己。再后来,她有了去美国读书和留下来的机会,那是一些对她来说无比珍贵的机会。直到现在,她还是无法回到母语写作状态,那会让她觉得别扭,不安全。

她的经历触动了我。或许每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有着隐秘的内驱力,都发端于一言难尽的成长历程。我希望自己搭建的平台让这些人看到彼此,也让更大的人群了解到,这些人何以做出各自的人生选择,新的选择又会带来什么。


人类的历史总在迁徙与变动不居中产生新的可能,摩西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的隐喻(我一度想给这个公号取名为“摩西摩西”),中国人似乎显得眷恋故园,但最近几百年间,动辄发生数以百万计人口的大迁徙,他们流向西南,流向东北,流向西部以西,更以华工为开端,种子一样漂洋过海,开枝散叶,然后在某些时刻反哺华夏。

近些年,官方有一个提法叫“讲好中国故事”,假设这是大国崛起的刚需,那么一个核心题目就是,这故事应该怎么讲,应该谁来讲。事实上,谁在最真切地讲述中国故事?不正是一代代移居海外的华人吗?

举个例子,在很多国家,春节的认可度、参与度越来越高,这是移居者文化与当地文化互动交融的必然,哪怕你掏空纳税人的腰包,也不可能买来这样的文化传播。

最近几年,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出海”成为新的潮流,中国的开放呈现出一种更积极的拥抱姿态。如果你认可自己是这个国家自由红利的获益者,就该对这样的潮流给予期许与尊重。

我开办这个公号,想传递的就是这样的态度。


“别处elsewhere”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的个人号,我是它的主理人,但不是故事的唯一讲述者。我会经常打开门,请更多的人讲他们自己的选择和际遇,也会与有分量的人物对话,或是分享观念,或是交流感受,或是解读政策。也就是说,在“别处elsewhere”,最核心的板块是“有故事”,而“有态度”和“有料”两个小版块,也会对得起各自的名字。

我也希望所做的这件事对得起自己。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做内容,办公号,也许有诸多诉求,但最核心的最需要恪守的原则,就是它要有价值。对出海的心有价值,对怀有好奇的心也有价值。

在流量时代,贩卖焦虑是门好生意,哪怕单纯为了博取眼球满足虚荣心,也值得那么做。这个公号的话题,似乎尤其难免贩卖焦虑。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深受过焦虑之苦的人,不可以害别人滑进去。如果你在这里发现了不好的倾向,也请及时提醒我。

一旦有事情要做,我通常会太投入,比如今天早晨五点醒来,满脑子是这个公号视觉设计的课题。成为它的主理人,或许抗焦虑抗抑郁的药可以酌减了,不过安眠药是不是得加量了?


——————

欢迎关注、星标

欢迎评论、在看、转发这里的文章


本文作者

江湖名号关大,满姓瓜尔佳

前媒体人,现自由身

游戏痴迷者,浪荡之徒





手抄本
写一些有故事的人,包括挖掘自己。作者都是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