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龙灯,在芜湖已传承600多年!

时事   2025-01-30 11:59   安徽  




芜湖南陵县许镇镇的板龙灯历史悠久,至今已传承了600多年,是芜湖市市级非遗项目。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南陵县许镇镇高桥村牌楼张自然村,村民们正忙活着制作板龙灯。



“板龙灯是我们村的集体活动,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参与进来,每一户或每两户制作一板。”牌楼张村村民理事会理事张逢新介绍说,“每年12月初,村里会准备好制作板龙灯的材料,统一分发放给村民们,大家齐心协力完成龙灯制作。”


板龙灯的结构为板式,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每节龙身由2寸厚的木板连成,每板长度在2.2米至2.4米,龙身长度根据单板数量调整。龙身用毛竹扎好,蒙上绸布,缝好后再描绘龙身的花纹。张逢新说:“今年的板龙灯共有149板,单数代表雄龙。节前,整个龙灯将全部制作完成,为春节期间的舞灯做好充分准备。”



“这项民俗活动不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更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张逢新说,每逢春节,当地人都会通过舞龙灯,期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民张玉柏是南陵板龙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家制作龙灯已经历经四五代人了,年幼起,我就跟随爷爷和父亲打下手,如今已制作龙灯近50年。”今年63岁的张玉柏说,板龙灯的龙身以前是用板凳拼接而成,因此得名“板龙灯”。现在用的是硬质木板,木板两端钻圆眼,用木棒连接形成一条长龙。



说起板龙灯制作的细节,张玉柏的语调高了起来:“板龙灯的龙头最关键,龙灯活不活,关键看龙头,在整条龙灯里,龙头的制作难度最大。每年龙灯制作好了,我都要仔细检查龙头部分。”

“点睛”,是舞龙前最重要的仪式。将用白布包裹棉花制成的龙眼涂上颜色,一般来说,这个点睛仪式需由村中长辈或者乡贤完成,先对龙头行叩拜礼,再用毛笔在球体上画出两个圆圈,“点睛”才算完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板龙灯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制作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张玉柏介绍,过去用蜡烛点灯,容易熄灭且影响美观。现在统一改成了电子灯,续航时间长、外观更美观、使用也更方便。同时,在数量上也不再追求板数越多越好,而是会考虑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以前大家觉得板数越多,越能代表人丁兴旺。现在观念改变了,不再单纯追求板数,而是会考虑村民的身体、年龄等情况,合理控制人数和板数,更加注重人和板龙灯背后的寓意。”张玉柏笑着说。

板龙灯的表演过程也非常讲究。夜幕降临,近200名村民舞动着巨龙,一人举着“龙珠”引路,板龙灯随珠而行,龙头忽高忽低、龙身上下起伏,龙尾则左右摇摆,变幻出“老元宝”“穿牌坊”等经典阵型。春节的夜晚,这条活灵活现的金色长龙在夜空中腾跃翻飞,绘就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高桥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晓霞说:“板龙灯是本地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舞龙灯不仅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年味,还能增强村民的凝聚力。这份传统的年味和文化底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记者:李扬 见习记者 闫丽婷 

编辑:朱辰婉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大江晚报 设为星标 


大江晚报
28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1996年创刊的大江晚报,致力于关注民生、服务城市,用我们的温暖、理性,犀利、细腻,用可读可视可感可亲,打造情系百姓的现代化互联网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