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们,芜湖的年味更浓了!

时事   2025-01-29 17:30   安徽  



2024年12月4日
春节被正式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5年蛇年
我们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


芜湖,蕴藏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它们中有些天生自带美好寓意

无论是独具匠心的非遗技艺

还是历经岁月的非遗美食

都为蛇年春节

带来更浓郁的“年味”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遗)





铁为肌骨画为魂。芜湖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逐渐自成一体,享誉四海。


近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储铁艺特别设计、制作了芜湖铁画作品——生肖蛇送“福”,画面是书法“福”字和蛇的造型相结合,祈福“铁定的幸福”。



南陵目连戏

(国家级非遗)






南陵目连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据南陵县志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都曾先后来南陵观看过目连戏演出。





梨簧戏(省级非遗)




梨簧戏是在芜湖地区有百年之久的剧种。梨簧戏也叫平安戏,源自老芜湖祈求赭山神姑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



送春(省级非遗)




“送春”是弋江镇东河村春节前后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敲锣打鼓,挨门挨户唱春歌。歌词为七字一句,句末押韵,内容多为祝福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语。


说起芜湖的年俗
就绕不开各式各样的非遗“花灯”
无为鱼灯、十兽灯、滚龙灯...
在非遗灯火里感受芜湖“年味”





无为鱼灯(国家级非遗)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三十,无为人都要玩“鱼灯”祈福。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传说,北宋时包公到陈州放粮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献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当年的劳动人民把玩“鱼灯”用来驱恶、求平安,称“鱼灯”是“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丫山十兽灯(省级非遗)





“十兽灯”始创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十兽灯”以神话传说中的“十兽”为蓝本,以民间歌舞为依据,戏剧人物脸谱为基调,化妆独到,十兽灯具怪异,歌舞独特,在安徽乃至全国民间灯会中均极为罕见。





陡岗板龙灯(市级非遗)




无为陡岗板龙灯源于明代,龙身分为首节、中节、尾节三大部分。灯体以木板底座、竹条为骨架,白皮纸糊整体,采用蜡烛照明,龙身点缀渔樵耕读、魁星点元、桃园结义等名人典故,每节板凳龙要数十名青壮年舞动,舞灯者达200多人。


乡亲们通过舞板龙,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红火。




滚龙灯(市级非遗)


“滚龙灯”是繁昌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项目。繁昌人尤爱在节日里或喜庆盛典之际,舞龙助兴。



荻港镇的滚龙灯已有百年历史,龙灯分龙头、龙尾和龙身若干段,由篾扎布糊而成,贴金黏纸,龙段内点灯,舞动时配以唢呐、锣鼓,夜晚再配以焰火,场面壮观,气氛热闹。


历经千年岁月的非遗美食

是舌尖上的智慧与传承

那千年的味道

藏在非遗美食里

春节也有滋有味




丫山藕糖(省级非遗)





丫山藕糖相传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外形似圆柱,粗细如手指,因有七十三孔,酷似莲藕而得名。"藕"与"偶"字谐音,寓意美好。





雍家镇玉带糕(市级非遗)




雍家镇一品玉带糕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玉带糕四周白色米粉,中间镶嵌的核桃似黄金,青梅似翡翠,莲子和橘饼如珍珠玛瑙,组织结构紧密细腻,形态美观,片片似玉带,象征富贵吉祥。



“寿记”糕点(市级非遗)




“寿记”糕点工艺系祖传技艺,至少已经历四代。“寿记”糕点以方片糕、绿豆糕、蜜仁糕,及酥糖、芝麻糖、花生糖等传统名点名扬四方,其回味悠长,传递甜蜜幸福的美好祝愿‌。


芜湖非遗“年味”哪里寻?


“鸠兹遗韵”芜湖非遗新春游园会



时间:2025年1月29日——2月4日
地点:芜湖市博物馆非遗长街

“龙腾盛世 福满弋江”第二届弋江区民俗大巡游活动



时间:2025年1月29日-2月3日
地点:弋江区

来古城 迎新年——芜湖古城祈福跨年季



时间:2025年1月29日-2025年2月5日

地点:谯楼广场、古城街区


“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暨芜湖市春节“八天乐”系列文化活动



时间:2025年1月29日-2月5日
地点:芜湖古城

承载千年智慧
非遗熠熠生辉
这些传承至今的非遗
不仅浓缩了传承人技艺的精度
也是精神的绵延
在乙巳蛇年的芜湖非遗“年味”中
从“巳巳如意”
感受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部分图片来源:欢乐芜湖、芜湖市博物馆


记者侯晶晶 孙灿
部分图片来源:欢乐芜湖、芜湖市博物馆
编辑:陈轶敏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大江晚报 设为星标 



大江晚报
28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1996年创刊的大江晚报,致力于关注民生、服务城市,用我们的温暖、理性,犀利、细腻,用可读可视可感可亲,打造情系百姓的现代化互联网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