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微调研③ | “一只瓜”如何铺出10万瓜农的致富路?

时事   2025-01-29 15:01   江苏  






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近年来,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在省级机关持续开展“基层微调研”活动,组织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返乡探亲或出差时机,以更加贴近民生的视角,了解群众需求,感受基层变化,问需问计于民,撰写出一批“脚沾泥”“接地气”的调研成果。在党员干部即将启程返乡、欢度春节之际,“北京西路瞭望”特别推出“基层微调研”专栏,精心挑选上一年度的优秀调研报告与粉丝朋友们分享,在享受节日氛围之余共同学习探讨,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履职尽责、服务人民。








“一只瓜”如何铺出10万瓜农的致富路?

——东台西瓜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初夏时节、风暖昼长,又到了东台西瓜上市的时候。自打离开家乡后,每当路过街边的水果摊,总会下意识地驻足片刻,看看有没有我们东台的西瓜,今年的价格卖得怎么样。细嫩甘甜的西瓜,咬上一口,甜在心头,萦绕不去的是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带着这份甜蜜的乡愁,五一期间我回到故乡,过足了“吃瓜瘾”的同时,也向县里的干部、田里的瓜农好好请教了一番,了解到“一只瓜”背后的奋斗故事。

一、小西瓜撬动了大产业

多自淮乡得,天然碧玉团。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

——宋·顾逢《西瓜》

关于东台西瓜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七仙女将私藏的瑶池仙瓜带下了凡间,有说是范仲淹在东台担任盐官时引来了汴京的瓜种。除了缥缈的传说外,翻开《两淮盐法志》《东台县志》等史书,也留下了诸如“西溪好种瓜”““寒瓜方卧垅”这样的雪泥鸿爪。对于西瓜的这份爱,穿越了千年时光,深深镌刻在东台人的基因里。

如果说往事如烟不可追,现代意义上的东台西瓜则可追溯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离我家十里地的地方,有一村落名为“官苴”,最早的时候,有十来户人家因不甘受穷,在计划种棉花的田里悄悄种下了西瓜。这一带沙壤地力充沛,光照条件适宜,长出来的西瓜乌皮红瓤,熟得一碰就要“炸”。村民们用拖拉机驮往十里外的农场、百里外的南通叫卖,亩均收入竟为棉花的五六倍。受此激励,官苴全村人人种瓜,连带着所在的三仓镇,掀起了大种西瓜的热潮,很快就卖到了大江南北。当时的《解放日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三仓西瓜甜遍大半个上海》。

三仓西瓜成功“出道”后,县里敏锐察觉到其中蕴藏的农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由棉转瓜”,西瓜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以1万多亩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种瓜技术也与日俱进,从坑道燃火为瓜苗取暖到用上电热丝,从地膜加一层小棚到五膜多棚栽培,从竹架大棚到钢构大棚。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产量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使得“天南海北”甚至“异国他乡”的品种,都能够在东台扎根成长,演绎出群英荟萃的精彩戏码。早春红玉、特小凤、小兰、8424、全美4K、夜须、苏蜜、美都......东台西瓜的家族成员越来越多,并跟随着瓜农的脚步种到了省内省外,甚至走出国门,一路种到了老挝和缅甸。

目前,东台常年种植西瓜30万亩左右,产量超100万吨,总产值逾30亿元。带动10多万瓜农增收致富,亩均收入超万元,一批规模种植户的常年收入在30-50万元,高的年收入达到百万以上。

二、一位种植大户的西瓜经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几乎每个东台人都有位种瓜的亲戚朋友,我也不例外。父亲的战友陈叔,三十多年前从部队退伍,先是在镇粮经所工作,后来一股脑扎进了西瓜地,迄今种瓜已有近二十年。驱车来到陈叔的瓜田里,正赶上今年头茬瓜大规模上市,一眼望过去,摘瓜的、运瓜的,还有外地赶来买瓜的,好不热闹!在陈叔的招呼下,我们走进田边的工棚里,边吃着瓜,边听种瓜的故事。

据陈叔回忆,因为眼红村里最先种瓜的那批人能赚钱,所以自己也“下海”种瓜。一开始就几亩地,后来越种越多,现在常年种瓜100多亩。陈叔种的西瓜包括特小凤、美都、嘉年华多个品种,种植周期4个多月。从上一年的11月初开始播种育苗,历经整地施肥、适时定植、吊蔓绑蔓、人工授粉、选瓜吊瓜、肥水管理等作业程序,到来年三四月份头茬瓜上市,然后是二茬、三茬,一直卖到八月份左右结束。陈叔的种瓜技术好,自然也就不愁销路。除了本地的经纪人来收瓜外,南京、常州、嘉兴、青岛、太原,甚至远在云南昆明的老板们,都驾着卡车赶到东台来收瓜。

在谈到种瓜的收入时,陈叔坐了下来,详细给我们算了本账。①先算成本:当地一亩田的租金是1200元;种子每亩1100元;复合肥、生态肥、钾肥等肥料每亩750元;大棚薄膜每年一换,每亩2400元;钢管、绳子等一般可用三年,平摊下来每年每亩3000元;人工费300元/天,一人可负责5亩地,按100天的种植周期算,每亩人工费6000元;农作物意外险每亩180元,合计每亩成本14600元左右。②再看销售:每年三茬瓜,每亩产量合计7000-8000斤。头茬瓜产量低、卖得贵,斤价能卖到7元,之后产量上来了,价格自然往下走,后面两茬瓜的斤价约为3.5元、1.5元,三茬瓜平均斤价大概3.5元。算下来,每亩销售收入26200元左右。③最后算纯利:抛去各项成本,陈叔每亩瓜净利润11600元左右,陈叔目前承包了110亩瓜田,年净收入127万左右。

凭借着“一只瓜”,陈叔实现了发家致富,县里的房子买了好几套,孙子也来到城里上学。用他的话讲:“归根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农民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三、品牌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全国首个“中国西瓜之乡”。但品牌建设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调研中,我也获知了东台西瓜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

第一重瓶颈,优质的瓜种尚未做到自主可控。东台西瓜品种繁多、层出不穷,但追根溯源不少种子来自境外。目前种植的小果型品种中,小兰占比超过90%,种子来自台湾农友种苗公司。近年来风靡市场的全美4K,瓜薄但不易裂,种子源于日本朝日农园株式会社。这些价格和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中的种子,在当前大面积种植的情形下,也埋下了被“卡脖子”的隐患。

第二重瓶颈,种瓜造成的地力影响很难缓释。西瓜是一种对土壤轮作要求十分严格的作物。如实行连作种植,不仅会因土壤养分缺失影响植株生长,而且会积累大量病原菌,提高患有枯萎病的概率。枯萎病是西瓜的严重病害,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防治,一旦患病成片死亡。因此,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成为东台西瓜种植的一条“铁律”。陈叔的瓜田面积110亩,但总共承包的土地达到700亩,其它的田地暂用来种水稻,主要考虑就是为西瓜轮作留下足够的空间。

第三重瓶颈,现有的种植模式高度依赖人力。东台西瓜能够抢在三四月份上市,大棚栽培技术功不可没。这也导致西瓜种植无法像粮食作物那样,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陈叔在西瓜种植期间,每天都需要雇佣近20名工人。这些工人天亮前就要到田里,晚上才能离开。在瓜苗越冬期间,凌晨1点就要冒着严寒钻进瓜棚里,给瓜苗点碳取暖。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加剧,招工难成为瓜农的普遍难题。今年陈叔托人从贵州招了5名工人,这才解决了用工缺口。

第四重瓶颈,电商、直播等渠道仍存在堵点。东台西瓜的销售仍以传统线下渠道为主,通过线上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的占比不到两成。主要有两大堵点:一是生鲜快递的成本较高,同样一款西瓜,线下每斤卖5元,线上得卖到10元以上;二是受城市能级所限,缺少精通电商、直播的人才,瓜农的年龄普遍较大,没有足够积极性去试水线上渠道。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东台西瓜的这些瓶颈,各方都在牟足劲头想办法解决。比如,成立了“吴明珠院士工作站”,不断培育新优西瓜品种;每个月安排不少于3天的时间,组织专家对全市瓜农进行技术培训;举办东台西瓜电商直播节,鼓励种瓜大户开通淘宝、抖音等线上销售平台。东台西瓜的品牌建设之路,虽然长路漫漫,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五一假期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和故乡说再见的时候。透过车窗外,看到邻家的孩子一只手啃着西瓜,一只手向我挥手告别。此时,暮色渐近,余晖渐暗,随着汽车越开越远,目光中邻家孩子的身影也越来越小。最终,仿佛与她手中的西瓜融为了一体。



撰稿 | 省委办公厅经济处  丁海明
图片|视觉江苏
编辑 | 徐徐
责编 | 陈月飞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北京西路瞭望
观察江苏,读懂中国。我们共同记录、讲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