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代表团|新一年抓什么?江苏这4市书记市长“划重点”

时事   2025-01-21 10:16   江苏  

苏州代表团副团长、苏州市市长吴庆文:

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省长许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目标制定积极可行,部署工作清晰具体,充分彰显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自觉、总揽全局的宽广视野和谋定后动的深思熟虑,是一份凝聚民心、提振信心、鼓舞人心的好报告。新的一年,苏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提质增效、创新转型,保持信心、保持定力、保持韧劲,干字当头、奋发有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发展方式变革,奋力“挑大梁”、当好“压舱石”,努力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我们将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发挥特大城市消费潜能和制造大市供给优势,全方位扩内需、大力度稳外需。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首发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直播经济。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吸引力,扩大境外游规模和水平。深入推进外贸企业“全球行”,全力稳住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综合发挥跨境电商、中间品贸易、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仓等功能,奋力实现外贸突围。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统筹好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全力推进79个省重大、558个市重点项目建设。

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创新转型。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支持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载体更好发挥平台功能,提高创新产出效益。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加快打造“智造之城”。坚持“核心产业+”,实施产业梯次培育计划,推动更多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开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两业融合”。

我们将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心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努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实施促进就业增收专项行动,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着眼人口形势变化,动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通不同教育阶段的难点痛点。持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稳步提升入学率。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用心关爱“一老一小”,建设康养超市和适老生活体验中心,推动幼儿园开办托育服务。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做好长期护理国家试点。完善一揽子生育政策,深化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淮安代表团团长、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

在江苏“勇挑大梁”中彰显淮安更多作为



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高质量发展,精准务实谋划今年工作,展现了勇挑大梁的使命感、为民造福的政绩观、狠抓落实的精气神。我们将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委部署和省两会要求,立足淮安发展阶段性特征,聚焦聚力“四件大事”,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情,确保高质量实现“十四五”规划收官,努力在江苏“勇挑大梁”中彰显淮安更多作为。


一是坚定筑牢产业发展这一根本基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项目招引“4155”、项目建设“1533”工程,依托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等载体加速科创成果产业化落地,完善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功能配套体系,聚焦“空间要素足不足”问题解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四最”营商环境,不断培育壮大“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努力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


二是持续夯实县域经济这一关键支撑。坚持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化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像主城区一样扎实抓好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现代都市田园“一地三用”等工作,结合巩固拓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果加大强村富民力度,特别是深化开发园区人事薪酬、招商机制、放权赋能等改革,解决好“发展载体强不强”问题,持续壮大县域经济,更好地以县域之进支撑市域之兴。

三是加速释放生态环境这一优势潜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围绕解决“环境治理系统性够不够”问题,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有效长效的管控机制,进一步增强生态修复自净能力,以点带面推进生态农业这一战略性工作,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复制推广农田退水、渔业尾水、畜禽粪污三个重点方面的治理新经验新路径,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环境容量支撑。

四是更好回应县中振兴这一群众期盼。坚持以家长诉求为中心解决“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问题,一体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推动县中发展整体提质,带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健全,突出以系统观念统筹破解“托幼”、“留守儿童”、学后和假期托管、家长“伴读”等阶段性、结构性社会问题,更好体现教育的城市发展助推器作用。

在抓好“四件大事”的同时,我们将始终紧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个头等大事,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水平安全创业、全方位兜底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精准配置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努力让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更多更充实。

盐城代表团团长、盐城市委书记周斌:

以开放激活力,以绿色促转型


新的一年,盐城将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激活力,以绿色促转型、以低碳树标杆,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全领域攻坚重大项目,努力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一是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在激发经济发展动能上勇突破。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全方位释放内需潜力。突出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打响“投资盐城”品牌。放大光伏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示范效应,全面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着力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
二是激发动力活力,开拓发展空间,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勇突破。聚焦“三个一批”推进改革,抓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一批标志性改革,零碳园区、营商环境等一批牵引性改革,园区经济、海洋经济发展机制创新等一批探索性改革,全面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放大中韩(盐城)产业园、零碳园区等平台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服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人才驱动、科创生态深度融合,不断集聚创新要素。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深耕绿色低碳,在创塑发展特色优势上勇突破。全面落实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高水平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努力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探索“绿电+氢能”等多种模式和多能转化应用场景,创成一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园区。加快海上风电、LNG、光伏、储能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构建长三角最大综合能源保供基地。高水平举办2025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四是注重统筹协调,加快乡村振兴,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勇突破。坚决扛起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亿斤以上。聚力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聚力建设品质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和安全韧性。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五是坚持民生为重,补齐短板弱项,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勇突破。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全力稳就业促增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为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健康成长筑好“避风港”、撑起“幸福伞”。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引领力和影响力。
六是强化风险防控,守牢安全底线,在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上勇突破。统筹做好政府性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持续防范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纵深推进平安盐城、法治盐城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镇江代表团团长、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

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镇江上下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干字当头,强化改革攻坚,集中精力抓好“四类工作”,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聚焦关键性工作,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为。抓好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深挖投资、消费、外贸等新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化创新引领产业强市,紧扣“四群八链”主导产业,深化“876”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眼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和氢能等重点方向,持续锻造特色领域的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力特色性工作,在做优做特中奋发作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做好“稳增特提”四篇文章,加快建设3个省级片区和4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接续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深化推广“戴庄经验”“丁庄模式”,加快培育新时代“新农人”。建设好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积极参与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地域特色文化表达手法,进一步提升“福地名城”知名度。

攻坚改革性工作,在蓄势赋能中敢作善为。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50条重点改革任务和205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落细落实。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稳妥推进重点片区发展和开发园区整合优化提升,深化国资国企、营商环境领域改革,坚决用改革打开发展空间、激发动力活力。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市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发展跨行政区经济,力求创造更多高显示度的成果。

抓实底线性工作,在守牢屏障中担当有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办好办实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推动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一江一湖一河”保护治理,建设更加可观可感的美丽镇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精网微格”提升工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让平安、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将完善“政治要件”全链条贯彻落实机制,深化“五责联抓”工作体系,一体推进“三不腐”,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作风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成镇江大地上的生动实景。


整理 | 新华日报记者 李仲勋 仇惠栋 梅剑飞 钱飞
摄影 | 倪黎祥 管伟法
编辑 | 王君
责编 | 顾敏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北京西路瞭望
观察江苏,读懂中国。我们共同记录、讲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