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谐音梗,能登堂入室吗?

时事   2025-01-23 16:22   江苏  
步步“糕”升、胜券在“沃”、大吉大“厘”……最近逛超市,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超市里各式礼盒迎来一年中的销售旺季。而引人关注的是,不少礼盒都会根据商品内容,将成语、诗句改动一个字,利用谐音来宣传自家产品。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近年来,“谐音梗”不仅在网络交流中风靡一时,还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烧烤店取名换“味”思“烤”,服装店取名“百衣百顺”,程序员被戏称为“程序猿”……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书本、印刷物甚至官方平台也开始出现“谐音梗”的运用。

那么问题来了,“谐音梗”蜂拥进入词汇大军,这样的流行值得提倡么?

客观评说,一些谐音梗的适度使用,确实便于宣传推广,又显得活泼、亲民,像称呼“警察叔叔”为“警察蜀黍”。然而,凡事就怕过度。当各种层出不穷的烂梗如同病毒一般迅速复制传播时,由此也就造成了文字词语从沟通工具变成了各种障碍。更为糟糕的是,广泛使用的“谐音烂梗”,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冲击。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在社交平台反映,不少小学生不仅在作文中出现了“耗子尾汁(好自为之)”这类乏味无聊的谐音梗,甚至还有孩子真就只知道“警察蜀黍”,而不清楚“警察叔叔”。

汉字和词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一些不恰当、甚至在广泛使用时不打引号的“谐音字”,不仅无法展现中华文化的文明内涵,反而彰显了各种低俗。此前,教育部也曾印发通知,其中专门有一条提出要规范校园用字,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些“谐音字”或许只是生活的“调味剂”,可以一笑而过。但对于语言文字系统尚未完全形成的孩子来说,长期接触劣质“谐音字”,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他们对汉字的正确认知。

拒绝谐音梗,并非要否定所有的幽默和创意表达,而是倡导一种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环境。实际上,谐音、变体等是每个时代都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字现象,但这也应该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不断淬炼升华的进化,比如那句流芳百世的“道是无晴却有晴”,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唇齿留香。但像“无饿不坐”“耗子尾汁”这样的无趣烂梗,只会沦为没文化的糟粕,破坏我们的语言体系和语言环境,大幅提高错别字产生的比例。说得严重点,劣质“谐音字”还会消解汉字的文化内涵,让传承千年的汉字组合失去原有的历史积淀,只剩下空洞的躯壳。

重视汉字书写规范,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化瑰宝,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利于其成长的语言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语言更好地发挥沟通交流、传承文化的功能,让孩子们在正确的语言轨道上健康成长,能“出口成章”而不是“出口成脏”。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尔东(陈珺璐)
封面图|视觉中国
编辑 | 谷雨
责编 | 顾敏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北京西路瞭望
观察江苏,读懂中国。我们共同记录、讲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