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审美开始

百科   2024-12-21 15:57   浙江  
点击题目下方苔藓|订阅本账号
苔藓微信号:taixian007
园艺 | 苔藓 微景观 | 传统文化 | 庭院情怀 | 视觉
新浪微博ID:行行之沙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中国人对美,总有着无尽的推崇.


审美之事听起来抽象,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中有更直观的诠释,诉说着审美的意趣。



人,要有审美之心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尚美的民族,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多传承于自然哲学思维。

 

师法自然、平衡阴阳,不仅是对世间万物的态度,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



唐代诗人韦庄《访山僧不遇》,诗云:

 

池竹闭门教鹤守,琴书开箧任僧传。

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

 

中国人对美的向往,总是体现在生活的不经意处,深埋在人的记忆之中。

 

或许只是匆匆掠过时瞥见的婆娑树影,抑或是缭绕在鼻端清新淡雅、若有似无的茶香。

 

若生活中再无美学,人这一生是否太过潦草。



生活不一定要鲜艳,但要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只有懂得了审美,才能重塑自我、真正活着。

 

一个人有了审美之心,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看似无用之物、无心之作,在特定的时刻,焕发出照亮我们心灵的光彩

 


自然——山水之美

 

明代诗人陈继儒常居山中,有客人问他,山中何景最奇?

 

他说:雨后露前,花朝雪夜。

 

其实这些也不过是常见的时令变化,但在山中观赏,一时就鲜活起来。

 

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许是骨子里的天性。

 

陶渊明曾感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些山水田园、林泉胜境,浸润着中国人的内心。

 


古人云:流水有方能出世,名山如药可轻身。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自然之美,亦属文人之雅致。

 

青山绿水、幽林美舍,是中国人最高的生活美学。

 

许多人心慕山水美景,希望领略自然的四时之景:

 

良辰美景,春暖秋凉,或夕阳篱落,或明月帘栊,或青山当户,或白云可庭……袖手无言,逍遥自乐。

 

即或一时身不能至于,亦是心向往之,这就是中国人对美的归崇。



诗境画意,自古便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哲学,也正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元代诗人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样山水之境,写尽了中国人的一生所愿。

 

山水之间总是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古往今来却是少有人实现,因此,这念想便寄托于庭院。

 

植几株时令花草,随季节盛放、随时间衰败,满眼都是自然风光。

 

让人虽身居喧嚣闹市,心却生出山林之想。



生活——烟火之美


一个人对生活之美的领悟,源自对世间万物的欣赏,更显于居室、器物的营造。

 

古人尝曰: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


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

 

中国人的手巧,只用最简单平凡之物,创造出世间最精美的器具。

 

一几一案、一床一榻,陶瓷、木器、石雕、书画,如暗夜里最亮的星,熠熠生辉,慰藉着世人。



生活中的审美,却不止于这一器一物。

 

我们还可以从无数典籍、绘画、诗歌中,窥见自古时传承而来的中式生活之审美。

 

吴自牧《梦梁录》写道: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筑室集雅、格物寄情,让中国人对美从期待,转变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和修行。


烟火之美更在日常琐碎之中,一粥一饭、一针一线,都在这人间烟火中无比动人。

 

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抚慰俗世人的内心。



诗人顾城说得好: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

 

希望在你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以美为信仰,活出一生明媚光景。


图片 | 隐山茶斋


开启每天园艺生活
查看过往美文☞☞关注微信☞☞点击查看历史文章
投稿合作联系QQ号:1335548220(天涯)
绿植欣赏每天美景微信:15267339096
抖音号看直播:1054036002






苔藓
苔藓、菖蒲、花卉、多肉、园艺、庭院、阳台、花园、艺术、自然、植物、美好、花盆、奇石、盆栽、盆景、花器、陶瓷、铁艺、玻璃、美景、灵感、DIY、原创、设计、园丁、木匠、传统、中国、图片、虎须、金钱、蒲草、乡村、古玩、石器、生活、创意、工坊、家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