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红梅映山红:曹霞老师《江竹筠》诗中英雄形象的壮丽颂歌与精神礼赞

文摘   2024-11-27 18:05   河北  

化作红梅映山红:曹霞老师《江竹筠》诗中英雄形象的壮丽颂歌与精神礼赞

文/刘生库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又名江姐。女,汉族,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现江姐村),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1947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11月,任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共下川东地下工作委联络员;1948年6月14日,被叛徒出卖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区)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14日,殉难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电台岚垭,时年29岁。2009年9月1日,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江姐,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她的一生虽短暂却光辉灿烂。她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上,有不少革命前辈和文人大家撰写过江姐的英雄事迹,在历史文献和学生课本中均有记载。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以诗歌形式传颂革命先烈的作品和读物还是少了些。最近,有一位律诗名家,正在撰写历史巾帼英雄和革命先烈系列诗,每首诗读后让人心潮澎湃,卒章显志。她叫曹霞,河北平山人,目前旅居法国。当年,参加工作后在华北油田长期从事教学工作。2000年离岗后开始钻研古体诗词,主攻七律,偶尔也写五律。二十多年来,笔耕不息,孜孜矻矻,写下了近3000首七言和五言律诗,著有《一池翠萍(上.下)》集和《百草吟》《百花吟》等电子版专集。她的诗作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境界阔大、流畅自然,内容丰富、构思新颖,不事雕琢、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情感真切,属对精工、措辞严谨,既有盛唐诗歌的意蕴,又有现代文字的质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每次品读其作品,总会有一种开卷有益,含蓄隽永,深入超拔之感。下面,赏读她今天的新作七律《江竹筠》。

江竹筠
曹霞2024-1-26
夫君殉难自伤怀,挺起胸膛忍住哀。接过刀枪沿路去,挥将臂膊斩狼来。
纵然十指竹签彻,依旧浑身铁骨陪。若问英雄何处去,山崖百丈绽红梅。
注:江竹筠即江姐,(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
重庆地下党重要成员。丈夫彭咏梧牺牲后,江竹筠咬紧牙关,强忍悲痛,决心继承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6月被叛徒出卖,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守秘密,保护同志。1949年11月英勇牺牲。


曹霞老师的这首七律犹如一幅生动而悲壮的历史画卷,在字里行间深刻地展现了江竹筠这位伟大英雄的形象与精神境界,读来令人心胸激荡,感慨万千。

诗的开篇“夫君殉难自伤怀,挺起胸膛忍住哀”,寥寥数语,便将江姐在丈夫彭咏梧牺牲时那种悲痛欲绝却又强自隐忍的复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江姐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她的心中必然满是对爱人离去的哀伤,但她深知自己背负的使命与责任,不能被悲痛淹没。这两句诗中,“挺起”与“忍住”两个动词的运用极具力量感,仿佛看到了江姐在巨大的痛苦面前,那坚毅的身姿和不屈的眼神。她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戚之中,而是迅速地将悲痛转化为前行的动力,这种情感的转折与升华,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壮而崇高的基调。

“接过刀枪沿路去,挥将臂膊斩狼来”,此联生动地描绘出江姐继承丈夫遗志,投身战斗的英勇形象。“接过”“挥将”这一系列动作描写,使江姐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不再是那个独自哀伤的女子,而是一位无畏的战士。“刀枪”象征着战斗的武器与力量,“沿路”表明她在这条充满危险与艰辛的革命道路上坚定地前行,“斩狼来”则以一种形象的比喻,将敌人比作恶狼,突出了斗争的残酷性以及江姐毫不畏惧的决心。这两句诗展现了江姐从个人的情感困境中走出,投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伟大转变,她以柔弱之躯扛起了反抗压迫的大旗,在黑暗的岁月里成为一道耀眼的曙光。

“纵然十指竹签彻,依旧浑身铁骨陪”,这是全诗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两句。它直接描绘了江姐在狱中遭受酷刑折磨的场景。“十指竹签彻”,仅仅五个字,却让人仿佛看到了那残忍的刑具,听到了江姐痛苦的呻吟,感受到了敌人的残暴与狠毒。然而,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江姐“依旧浑身铁骨陪”,“铁骨”二字,将江姐的坚贞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身体或许遭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她的精神却如同钢铁般坚硬,永不屈服。这种对比,更凸显出江姐的英雄气概。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敌人的酷刑面前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保护着同志,坚守着党的秘密。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江姐个人遭遇的描写,更是对所有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无畏、坚守信念的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批拥有钢铁意志的英雄,中国革命才能够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前行。


尾联“若问英雄何处去,山崖百丈绽红梅”,诗人以一种诗意而富有深意的方式收束全诗。红梅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象征着坚韧、高洁与不屈。江姐如同百丈山崖上绽放的红梅,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面临严寒与风雪的侵袭,依然傲然挺立,吐露芬芳。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将江姐的形象与红梅相融合,使江姐的精神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也暗示着江姐的精神如同红梅一般,将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凋零。它给予读者一种无尽的遐想与精神上的慰藉,让人们在缅怀江姐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情感刻画以及深刻的意象运用,成功地塑造了江竹筠这位伟大英雄的形象。从结构上看,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从江姐的丧夫之痛到继承遗志,从狱中受刑到精神不朽,层层递进,逐步将江姐的形象与精神推向高潮。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对江姐悲痛情感的理解与同情,更有对她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精神的敬仰与赞叹。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江竹筠个人的缅怀与歌颂,更是对那个伟大革命时代无数英雄烈士的敬意与纪念。它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血与火,体会到英雄们的伟大情怀,从而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新文章